摘 要 “微時代”作為現代信息社會的產物,有其自身的特征:信息內容短小精煉、富含哲理、通俗易懂、更新速度快、接受群體龐大、參與度高等,正是因為這些特征,才使得“微時代”發展擴展速度極快且范圍廣,成為了現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主流。本文通過對微文化含義和特點的分析,結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文化之間的關系,重點闡述了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微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Micro-era\" as a product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hort refining content, rich in philosophy, straightaway, update speed, huge acceptance groups, and participation is high and so, it is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Micro-era\" fas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a wide range of development into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thought and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icro-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icro-cultures, focused on countermeasu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 micro-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隨著“微時代”的不斷壯大,其影響力也逐步擴大化。在社會大眾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微時代”的到來,極大影響了他們的心理變化。這種心理變化正在逐漸改變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同時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目前的社會大環境情況而言,大學教學若不盡早地應對“微時代”帶來的挑戰,那么針對大學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無法在大學校園持續的開展下去。故而,在當前“微時代”發展蓬勃的大環境下,就如何探索并研究分析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辦法、新途徑,成為了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微文化概念和特點
“微時代”的到來催生了一種文化的誕生——微文化。就微文化而言,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博,微博的產生標志著微文化時代的到來。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逐漸改變了社會生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活動。要了解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就必須了解什么是微文化,微文化的特點是什么等問題。
1.1 微文化的含義
要了解微文化的含義,首先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字、語言、音樂、文學、繪畫、戲劇、電影、雕塑等都是文化的范疇,文化其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很難給它一個精確的、嚴格的定義。對于微文化而言,其屬于文化的一個范疇,同為文化,自然很難做一個系統深入的界定。通過網上的搜索,可以了解微文化起源于上世紀幾十年代,提出者是當時微樂隊的主唱麥子,微文化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的文化精神,并彌補了東方文化在社會個體關懷上的不足。
1.2 微文化的特點
微文化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社會文化想象,必然與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是由人創造,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因此,微文化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微文化的信息內容更簡潔。之所以叫微文化,就是因為其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呈“碎片化”內容簡潔。如微博,只需要短短的140個字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微電影,只需要短短的幾分或幾秒就能表現作者的意圖,這些簡潔的信息能被生活在快節奏環境下的大眾迅速接受,因為人們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等車、排隊時)接受信息。
(2)微文化的信息獲取更自主。微文化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發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可以很便捷地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大事。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在互聯網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互聯網上人人都具有平等的發言權。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主體地位,獲取信息時也更具自主權。
(3)微文化信息共享更加便捷靈活。微文化是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今,信息化水平高,人們只需要一臺移動設備就可以實現在人任何地方、任何地點的上網,實現信息的共享交流。微文化中的信息交流更加靈活。如微博不需要征得對方的同意便可以成為對方的關注者,可以同步看到對方的信息狀態,還可以評論或轉發,這種單向的方式可以形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靈活交流方式。
(4)微文化中的意見領袖。微文化中的意見領袖是指,在微博等微文化的傳播機制中,作為個人的意見有可能會被其他人所贊同,從而獲得人們的信任,成為一個群體的意見領導者。意見領袖可以作為個體的代表,也可以作為集體的代表。在微博中,一條信息若能獲得更多意見領袖的支持,那么它的傳播率就會很高,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如微博“打假”、微公益活動等,就是因為其遵循著傳統道德觀。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文化的關系
微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首先,微文化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即以微文化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微文化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再次,微文化下,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更新。最后,微文化環境下更有助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取得的效果,也會對微文化的發展產生直接的促進作用。
3 微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
微文化下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擴展了大學生的視野及思想領域,另一方面,卻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1)微媒體的廣泛應用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現如今,出現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突破了社會階層間的障礙,不論貧富貴賤,都能平等地交流,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這種信息的傳播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真假難辨及繁雜無序。大學生在這種復雜的信息傳播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或生活常識性,導致出現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這加大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微媒體的廣泛使用異化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網絡的虛擬空間擴大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領域。在網絡的人際交往中,大學生不需要考慮所處的地理環境等因素,消除了地域上的限制,拉近了對遙遠陌生人的交流,但,卻讓身邊的人變得陌生起來。某些的大學生由于缺乏自制力,成為“手機控”,導致其人際關系出現異化的問題。
4 微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討
4.1 加強對微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要增強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首先是要提高各級管理部門以及高校師生對微文化的認識。
(1)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我國的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公共事業,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在我國當前的管理體制下,教育部門的政策、規定對學校開展的教育活動具有指向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政府教育管理部門若是對微文化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的話,那么學校也會相應地重視起來。因次,政府教育部門的重視,是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高校領導的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高校領導組織開展。加強高校領導的重視,對微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起著決定性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在日常學習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尤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更是如此。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微文化與大學生思政的認識還不夠,因此,只有教師認識到這種必要性,才能真正實現微文化下思政教育的落實。
4.2 提高大學師生的微文化素質
微文化素質就是指,能適應微文化環境且能應對微文化下產生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大學師生的微文化素質,首先,教師必須擁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學習精神。其次,要關注社會時事,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工作。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豐富對網絡知識的了解和對網絡技能的運用。最后,對于大學生來說,應當注重培養批判精神和自主判斷能力,保持正確的立場和觀點,掌握正確的方法,避免負面信息造成的不良影響。
4.3 優化大學生的教學內容
在微文化時代,學校一方面應當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還要根據社會發展,不斷優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首先,要保證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其次要堅持社會性與政治性相結合,最后要掌握傳統教育與媒介素養相結合。
4.4 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特點
在微文化背景下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合理利用微文化的傳播規律及傳播方式。首先,要發揮出微文化的龐大影響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在微文化里,“意見領袖”的話語權較高,可以影響到別人觀點、態度甚至行為。因此,可以將大學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養成高校”意見領袖”,給學生傳播積極、正面、向上的微文化。其次,學校要充分利用微文化下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媒體以及形式在大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因此,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 結束語
網絡微時代的到來,不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們應當在加強對微文化的了解認知的基礎上,分析微文化與大學思想教育的關系,著力解決如何引導大學生對微文化下海量信息進行正確判斷和吸收,這對于當前做好微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莉.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 陳炯勇.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3.
[3] 陸培中.網絡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3.
[4] 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5] 王倩.“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
[6] 孫珊.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7]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