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亞留學生在陜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能將中國語言文化在中亞得以推廣與交流等工作,為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擴大交流與合作培養出更多復合型人才,本課題借鑒西方第二語言習得的動機理論,運用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語言學理論,以西安市4所學校的中亞留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手段來了解中亞留學生來西安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影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對數據進行描寫性統計,試圖確定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和漢語水平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西安中亞留學生 學習動機 漢語水平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Growing numbers of Central Asian students can be found at Shaanxi Province recently.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Central Asian students from four different schools in Xi'an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had drawn lessons from western motiv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to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al package SPSS. Other than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s research also has its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Central Asia, expand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Key words Central Asian students in Xi 'an; learning motivation; Chinese proficiency
1 國內外研究概況
1.1 國外研究概況
國外對該課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學習動機方面。關于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權威定義來自于Gardner(1985),他認為“動機是為學習語言而付出的努力;是學習語言材料的欲望;是對學習語言材料有力的態度”。同時,Gardner還強調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個體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動機、態度和性格,而動機在諸情感因素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國外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下半葉。英國Crookes和Schmidt(1991)曾從第二語言習得文獻中歸納出了九大類共98種有關動機的定義。
國外關于研究學習動機的理論比較成熟,目前比較成熟的動機理論有5種,分別是(1)Gardner /Lambert(1985)經典社會教育模式;(2)Dornyei(1994)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說;(3)Tremblay和Gardner(1995)的擴展動機理論;(4)Williams(1997)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5)Schumann(1998) 的神經生理動機模式,其中Gardner 的經典社會教育模式是第二語言習得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其突出的特點是涉及到的變量都是從實證研究中獲得的或是得以驗證的。
國外關于動機的實證研究有:Gardner和Lambert(1959)在對加拿大學生學習法語的情況進行了長達20年之久的調查和研究中發現,學習動機在態度和學習成績之間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時也揭示出融合型動機與成績之間的密切關系。匈牙利語言學家Dornyei和Csize ' r(1998)主持了一項旨在提高學生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整理出激發學生二語學習動機方面卓有成效的10項策略,稱之為“激發語言學習者動機十誡”,這些策略為提高學習者動機提供了可參考的途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Dornyei(2001)在他出版的《語言課堂中的動機策略》一書中列出了多達35種動機的創造策略。
近兩年,美國學者Noels 及其同事(2001,2005,2006)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二語言習得/外語學習的態度和動機的綜合型模式(內在/外在/融合型動機)。這一模式比較好地解決了外語學習和第二語言習得態度、動機和語言水平的相互促進的關系。
國外關于中亞留學漢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幾乎沒有,但是關于學習動機的研究,成果較多。碩博論文方面,僅以“motivational”作為關鍵詞,對華盛頓大學圖書館招錄的全球碩士博士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從1990年截至到2013年,相關的研究成果就已達1006篇之多,其中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共443篇;社會科學領域較為次之,共323篇;論文集中發表于2005年至2009年,共405篇;博士學位論文735篇,占到總篇數的73.1%。
1.2 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關于學習動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研究,主要有:文秋芳(2001)對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的研究;許宏晨和高一虹(2011)對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變化的研究等等。
國內就對外漢語學習動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直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錢旭菁(1999)、曹賢文、吳淮南(2002)從對外漢語學習動機的不同側面開展研究,他們使用實證定量或定性的調查方法,獲得了部分頗有意義的結論,如討論了態度和動機同漢語水平的關系。周璇、饒振輝(2007)已經總結了動機與二語習得其他領域的研究,明確提出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動機與學習者因素的相關性;二是學習動機與課堂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的關系;三是動機與策略的互動關系。原一川、原源、李鵬和尚云(2012)主持了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和動機的研究,論證出融合型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關于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專門性著作極少,涉及到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研究的論文卻不少。期刊文獻方面,筆者以“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作為題目對“中國學術期刊優秀碩博士論文(網絡版)”的數據庫進行檢索,從1999年截止到2013年共有1026篇研究成果,其中學術期刊861篇,報紙全文18篇,會議論文33篇(其中國際會議20篇),博士論文39篇。對該1026篇文獻進行學科領域歸類分類,其中932篇為中國語言文學領域的研究成果,39篇文章都是高等教育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學術論文集中發表于近兩年,其中2013年發表202篇,2012年發表354篇。其中最早專門開始探討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是陳文博(2007)《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現狀及新疆對外漢語教學對策》的文獻,主要是針對中亞五國留學生到新疆的人數增長速度較快,探討制定教學措施,整合教學資源等教學對策。此后,這方面的研究主題逐漸擴展,并應用于研究方面,主要是對中亞留學生在漢語學習動機方面的表現做出了探索,如彭磊磊(2013)《從認知視角研究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中提出有效地利用和促生中亞留學生積極的漢語言認知和學習自我認知來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對外漢語促進教學效率。
雖然以上的這些研究對我們認識“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影響研究”現象進行了有意的嘗試,但對于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影響專項實證研究尚未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建設,開展陜西與中亞國家經濟交流與合作,需要一大批既懂漢語又懂中亞國家語言的人才,因此,以“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語言能力實證研究”作為切入點就非常有必要。
2 實證研究
2.1 研究對象
以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博愛國際學校和西安英特思語言學校的中亞留學生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工具
本論文研究工具主要有3個,分別是調查問卷表、漢語水平試卷和訪談,具體過程如下:(1)問卷調查表:主要依據是根據Gardner/Lambert(1972)和Jacques(2001)的二語習得量表和原一川(2008)的問卷調查表編制而成的問卷,采用了從“很不同意”、“不同意”、“說不準”、“同意”、“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得分從1分至5分;問卷包括12個漢語學習動機因子,含50個問題。另外的工具是受試者對自己漢語水平的自我評價,分好、中、差三等。(2)漢語水平試卷:用新HSK1-4為選題庫節選出一套適合初中級中亞留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難易分配比合理的試卷,以分數段劃分為優秀、良好、好、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其中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好”,60~69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3)訪談內容:根據調查問卷,自設10個題目,主要是進一步驗證調查問卷,減少誤差。
2.3 研究過程
本研究共分三個步驟:前期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前期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前期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歸類來獲得有關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中亞留學生在學習漢語中表現的差異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和有關文獻資料,再制定出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和漢語水平測試試卷。定量研究通過問卷和試卷的實證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歸類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影響。定性研究及訪談,目的是通過訪談,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動機差異,進而為全面分析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之間的關系提供佐證。
2.4 數據分析
我們團隊用SPSS分析軟件,將實證數據進行統計并用語言描述,盡可能真實全面地得出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和漢語水平之間的影響關系。
2.5 研究結果與討論
2.5.1 學習動機的描寫性統計分析
從問卷的問題中歸納出7個關于學習動機的因素,分別是:(1)內部動機;(2)外部動機;(3)融合性動機;(4)工具性動機;(5)家長支持動機;(6)教學因素動機;(7)合作學習動機。對這7個因素進行描寫統計顯示,教學因素動機、融合性動機、合作學習動機、工具性動機、家長支持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從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可能原因有三個:(1)中亞與“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2)近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崛起,中國的文化業受到多國友人的追捧;(3)西安是中亞離中國較近的城市,可合作發展空間較大。本次分析有別于西方其它國家的學生及家長對學習漢語的動機。
2.5.2 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水平之間的關系
為了能更準確找出影響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水平的顯著因素,對其中7個學習動機因素和漢語水平之間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研究顯示,影響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水平的前4個因素是:學習努力程度、學習漢語動機、本民族認同的態度和家長支持動機,這項實證結果和原一川等人的“東南亞留學生漢語學習態度和動機實證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同時,也進一步支持了Gardner和Lambrt的觀點。
(下轉第256頁)(上接第250頁)
3 實證研究結論
3.1 研究新發現
本課題通過實證研究,探索了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水平之間的關系。我們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描寫性統計分析,得出以下7個因素與漢語水平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得分從高到低的順序是:教學因素動機、融合性動機、合作學習動機、工具性動機、家長支持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研究還顯示了影響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水平的前4個因素是:學習努力程度、學習漢語動機、本民族認同的態度和家長支持動機,這也進一步支持了Gardner和Lambrt的觀點。
3.2 研究的啟示
通過對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水平之間的關系的實證研究,能夠為來中國的中亞留學生的教與學提供直接佐證,有利于教師的“教”與留學生的“學”,學習漢語過程中一定要由將外部動機轉換為內部動機,工具性動機轉換為融合性動機,增加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加強漢語學習重要性的教育,指導留學生做好學好漢語的職業生涯規劃。
3.3 研究的局限及未來展望
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從來華時間及漢語水平等因素參差不齊,因此,本研究的結果有待進一步證實,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對本課題的研究結果做出更完善、更合理、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解釋。
基金項目:西安社會規劃項目“西安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對漢語水平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14W34)
參考文獻
[1] (加拿大)Gardner,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J],Edward Arnold,1985.
[2] (英)Crookes,G. and Schmidt,R. Motivational: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Teaching,1991.
[3] (匈牙利)DLrnyei,Z. K. Csizr.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 s of an empirical stud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1998.
[4] 呂中舌,楊元辰.在2013年主持了一項大學生英語動機自我系統及其與學習投入程度的相關性——針對清華大學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3).
[5] 原一川,原源,李鵬和尚云.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和動機[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2).
[6] 周璇,饒振輝.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方向問題[J].外語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