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論文試圖從框架理論的角度研究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的傳遞。本研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通過客觀實驗數據驗證框架理論對唐詩翻譯中的隱性信息傳遞具有可指導性,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框架理論 唐詩翻譯 隱性信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ass hidden information Tang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rame theory.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form to start the validation framework Tang translation theory implicit information transfer having guided by objective test data, and on this basis, given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framework theory; Tang poem translation; hidden information
1 引言
1.1 框架理論
語言學的“框架”概念,來自 20 世紀 30 年代心理學家對記憶的研究。最先把框架概念介紹到語言學的是 C. J. Fillmore,他認為框架是對詞匯蘊涵概念的知識預設(Fillmore Atkins1992:75)。潘艷艷(2003)認為框架可以理解為跟某一個詞項或者事件相關聯的整個背景知識的概念體系,要理解框架的任何一個構成部分都必然會激活整個框架結構。
1.2 隱性信息
翻譯中的信息可以分為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顯性信息就是通過詞匯項和語法形式直接表明的信息,是表層結構形式的一部分。隱性信息沒有形式,但它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所有信息的一部分。
2 實驗設計與實施
為驗證框架理論指導唐詩隱性信息傳遞的可行性,并為唐詩隱性信息的翻譯研究提供客觀數據支持,作者特設計以下實驗環節。
2.1 研究內容和過程
(1)譯本的處理:本實驗以李白的七言律詩《望廬山瀑布》的兩個譯本作為研究對象,譯本I出自著名翻譯大師黃龍,譯本II是筆者以框架理論為指導在其它幾個現有譯本基礎上改編而成。為保持調查問卷的客觀性,在目的語讀者閱讀譯本時,譯者的名字被略去,而直接用譯本I和譯本II來代替。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銀河落九天。
Cataract on Mount Lu (I)
The purple mist ascending from the Incense Burner solar- lit.
Behold! Yonder hangs a cataract over the river pouring from the summit.
Plump dives a three- thousand- chi out pouring on the fly,
What a spectacle, the very picture of a galaxy descending from the empyreal sky!
Cataract on Mount Lu (II)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Far off hangs the cataract a steam upende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alling from the highest heaven.
(2)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7個客觀題構成,目的是全面了解目的語讀者閱讀兩個譯本后的感受。問卷前5個題目主要調查兩個譯本中隱性信息的翻譯情況,問題6、7主要調查讀者對詩歌總體信息的把握情況。
(3)選擇母語為英語的50名外教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各種方式發放問卷。
(4)回收問卷,選出有效問卷。本次實驗一共分發調查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48份。
2.2 數據收集及分析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所得到的數據,調查者可以清楚掌握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的理解情況。
2.2.1 目的語讀者對特定詞中包含的隱性信息的理解
譯本中的前五個問題主要調查目的語讀者能否接收到與源語言讀者相同的隱性信息量。調查問卷中一共提供了四個選項,根據這四個選項同正確答案的偏離程度不同,分別賦值1~4。簡言之,選項A被認為是最偏離正確答案的,因此被賦值1分,選項D被認為是最符合正確答案的,因此被賦值4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以更客觀清晰的方式來呈現譯本的翻譯質量。
問題一主要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中“紫煙”一詞所包含隱性信息的理解差異。
關于“紫煙”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紫色的煙
B:焚香產生的紫色的煙
C:山頂上由于日照作用所產生的云煙
D:山頂上由于日照作用所產生的云煙,乍看與香爐中焚香所產生的煙十分相像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對于譯本I,共有17位讀者選擇A選項,21位讀者選擇B選項,8位讀者選擇C選項,2位讀者選擇D選項。根據上述計算方法,譯本I總得分為91分。同理,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5、20、22人,總得分為159分。
問題二主要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中“香爐”一詞所包含隱性信息的理解差異。
關于“香爐”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焚香所用器皿
B:焚香所用器皿的頂端
C:廬山
D:廬山山峰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譯本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25、9、9、5人,總得分為90分。而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17、6、24人,總得分為149分。
問題三要求目的語讀者根據譯本的所提供信息來判斷銀河是否真的從九天落下來,借此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中“疑”一詞所包含隱性信息的理解差異。
四個理解項如下:
A:絕對是
B:可能是
C:可能不是
D:絕對不是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譯本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3、15、11、9人,總得分為112分。而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0、0、5、43人,總得分為187分。
問題四主要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中“銀河”一詞所包含隱性信息的理解差異。
關于“銀河”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由無數恒星所組成的直徑約十萬光年的巨大光帶
B:由無數恒星所組成的巨大光帶,其中包含地球與太陽系
C:牛奶路 (Milky Way)
D:銀色的河流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譯本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6、17、6、9人,總得分為104分。而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1、2、44人,總得分為185分。
問題五主要詢問目的語讀者對“three-thousand-chi” / “three-thousand-feet”意思的理解,借此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中“三千尺”一詞所包含隱性信息的理解差異。
關于“三千尺”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英文中無類似表達,所以其意義無從知曉
B:可能指天上掉下來的某樣東西
C: 可能是指從山頂落下的瀑布
D:長度單位,代表很長一段距離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譯本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26、11、9、2人,總得分為83分。而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0、1、2、45人,總得分為188分。
問題一到五分別考察目的語讀者能否正確理解“紫煙”、“香爐”、“疑”、 “銀河”及“三千尺”五個詞所蘊含的隱性信息。由此可以得出兩方面結論:一方面,譯本二盡管得分較高,但如果換算成百分制,問題一與問題二中譯本二得分仍低于85分的優秀標準,可見唐詩翻譯確實難度頗高;另一方面,譯本二得分遠遠高于譯本一,可見框架理論確實有助于傳遞這些詞中蘊含的隱性信息。
2.2.2 目的語讀者對全詩大意的理解把握
問題六、七旨在了解目的語讀者對兩個譯本的整體印象。原詩中,詩人通過對廬山瀑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前面一樣,調查問卷中一共提供了四個選項,根據這四個選項同正確答案的偏離程度不同,分別賦值1~4。
問題六主要考察目的語讀者對全詩大意的理解差異。
關于全詩大意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完全無法理解詩歌大意
B:全詩描繪了某種罕見的自然現象
C: 全詩描繪了瀑布的雄偉壯麗
D:全詩描繪了瀑布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對于譯本I,共有6位讀者選擇A選項,11位讀者選擇B選項,19位讀者選擇C選項,12位讀者選擇D選項。根據上述計算方法,譯本I總得分為133分。同理,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1、4、16、27人,總得分為165分。
問題七主要考察目的語讀者能否正確把握詩人對大自然的態度。
關于詩人態度的四個理解項如下:
A:遠離大自然
B:無所謂
C:親近大自然
D:極其熱愛大自然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譯本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0、6、11、31人,總得分為169分。而譯本II中四個選項選擇人數分別為0、1、6、41人,總得分為184分。
上述調查結果可看出,譯本二得分顯然高于譯本一。事實上,問題六、七是對前面五個問題的總結。鑒于譯本二得分更高,據此可得出結論框架理論有助于全詩的隱性信息的傳遞。
3 框架理論指導下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有效傳遞的策略
基于前一章的數據研究,可得出結論:框架理論可用于指導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的傳遞。因此,本章將重點探討框架理論指導下的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有效傳遞的策略。
3.1 隱性信息的直接顯化
隱性信息的顯化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只傳遞原詩中的隱性信息,而不再關注顯性信息的傳遞。該方法可有效傳遞原作者的真實意圖,避免目的語讀者可能產生的誤解。
仍舊以《望廬山瀑布》的英譯為例,詩行的首句 “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紫煙”一詞,區別于黃龍的譯本“the purple mist”,筆者將其譯作“a wreath of cloud”;根據前一章的實驗結果表明,后者更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事實上,當“紫煙”被譯作“a wreath of cloud”時,所采用的就是隱性信息的顯化策略。本詩中的“紫煙”有兩層隱性信息。一方面,其意指實景,描繪了陽光普照的早上,山頂云霧繚繞,猶如被陽光點燃的香爐中升騰而起的爐煙。另一方面,“紫煙”中的“紫”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榮華富貴。而由于文化框架差異,“紫煙”無法在目的語讀者心中激發與源語言讀者相似的文化框架。而譯本II筆者將“紫煙”中的隱性信息直接顯化,譯作“a wreath of cloud”,這樣雖然損失了部分隱性信息,卻可使目的語讀者毫無費力地領略廬山山頂旭日東升時的輝煌燦爛。
3.2 直譯加批注法
直譯加批注法指在唐詩翻譯過程中,譯者直譯原詩的同時,加上必要的批注以避免目的語讀者在欣賞譯本過程中產生誤解。
繼續以《望廬山瀑布》的英譯為例,黃龍將“香爐”一詞譯作“Incense Burner”,而筆者將其譯作了“Censer peak”,根據前一章的調查數據,目的語讀者顯然更接受后者。理由非常簡單,黃龍的譯法只是流于表層地傳遞了顯性信息,而筆者則在傳遞顯性信息的同時,通過直譯加批注法傳遞了“香爐”一詞的隱性信息。“香爐峰”,因其形似香爐而得名。這就是“香爐”一詞在原詩中的所隱藏的又為廣大源語言讀者所共知的隱性信息。因此源語言讀者一看到“香爐”一詞,就自然在腦海中顯現一座形似香爐的山峰形象。而作為目的語讀者,由于未共享與源語言讀者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無法激發相同的框架。甚至他們可能誤以為詩歌描述的是一只香爐,并對整首詩的主題深感疑惑。相反,如果譯成“Censer Peak”,目的語讀者不僅了解了其表層意義,還抓住了其隱含意義——詩人實指的是形似香爐的廬山山峰。
3.3 基于框架協調處理的意譯法
如今,越來越多的譯者已經達成共識,一個好的譯本應讓目的語讀者清楚了解原作者的寫作意圖。為達到上述目的,詩歌的翻譯不應過多局限于字與字之間的嚴格對等,而應該采取基于框架協調處理的意譯法。
再次以《望廬山瀑布》的英譯為例,“銀河”一詞的翻譯一直爭論頗多。不少譯者認為應將其譯作“milky way”。乍一看,貌似合理,但只需稍加思考,就會發現不合理之處。如果將“銀河”譯為“milky way”,則尾句即變為“一條牛奶路從九天落下”,顯然這荒誕至極。如從文化框架層面進行分析,“銀河”與“milky way”的框架并不對等。前者來自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牛郎織女”,是一條水流湍急、阻斷了牛郎和織女相愛的大河。英語的Milky Way來自希臘神話。宙斯之妻赫拉被騙給宙斯與凡間女子阿爾克墨涅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喂奶,當赫拉得知孩子的身世時,當即把乳頭拔出,奶水噴灑天空,形成了一條乳白色的“路”,這就是所謂的Milky Way。可見,這兩個詞屬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另外,Milky Way 屬于“道路”框架,而不是漢語“銀河”所屬的“河流”框架。根據框架理論,這兩個詞顯然無法激活同一個框架。
因此,將“銀河”翻譯成“Silver River”顯然更加合適,“Silver River”不僅表明了瀑布的顏色,也同時成功地激活了“銀河”所屬的“河流”框架,從而保證了原詩與譯本之間框架的協調統一。
4 結論
唐詩的翻譯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的一大難點,如何譯好唐詩,再現唐詩之美,成為廣大譯者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客觀數據為基礎,通過研究目的語讀者對兩個唐詩譯本的不同評價,印證了框架理論可有效指導唐詩翻譯中的隱性信息的傳遞。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討了框架理論指導下唐詩中隱性信息的翻譯策略。本選題以框架理論為指導,從認知框架的角度研究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傳遞問題,從而為唐詩翻譯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視角,為將來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論文系2014年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課題---“基于框架理論的唐詩翻譯中隱性信息傳遞的可行性研究—以《望廬山瀑布》的英譯為例”研究成果(N2014043)
參考文獻
[1] Fillmore, Charles Beryl T. Atkins. (1992).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
[2] 陳征.從框架理論看翻譯中的隱性信息.大學英語,2008.1.
[3] 潘艷艷.框架語義學:理論與應用.外語研究,2003.5.
[4] 汪立榮.隱義顯譯與顯義隱譯及其認知解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