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并包括諸多理論和實踐教學課程。本文主要設計一個能夠適應電子商務專業的課程特點和發展趨勢的教學方案;其核心內容是開發課程教學網站,建立師生交流的平臺,建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并把所有評分標準和結果都公布到網站上,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作為人師表的表率。
關鍵詞:平時成績激勵;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一、引言
電子商務課程是指電子商務實務及電子商務概論等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課程。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專門課程(如圖所示),主干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Web技術》和《信息安全》等課程。
電子商務課程體系圖
由于這些課程由于涉及到純技術的內容較多,趣味性又不強,故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普遍覺得課程枯燥難懂,學習積極性不高。以《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發現部分學生喜歡上課坐后排,上課時有時玩手機,有時打瞌睡,完全是出工不出力的感覺。結果是老師在臺前講的唾沫橫飛,學生有些在后面玩的熱火朝天,有些聽得昏昏欲睡。因此我們決定采用“公平,公正,公開”的平時成績激勵模式對電子商務課程進行實踐改革與研究。
二、改革目標
設計一個能夠適應課程特點和發展趨勢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平時成績激勵機制鼓勵學生上課主動發言,改善課堂氣氛,避免填鴨式教育,提高授課滿意度。在實驗課程中為學生營造一種實戰氛圍,并利用抽獎軟件提高教師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鼓勵學生當次課完成當次實驗作業,也防止了學生實驗課缺席或早退。使用各種手段查察抄襲問題,培養學生以“誠信為本”的品德,讓學生意識到“犯罪”成本和被抓后代價的高昂,這也教育了學生們畢業以后要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開發課程教學網站,建立師生交流的平臺,建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并把所有評分標準和結果都公布到網站上,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作為人師表的表率。
三、改革內容
1.建立一套完整的平時課堂表現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給出不同的等級。如學生的回答可分為完全正確,基本正確但不完整,有回答但錯誤,回答為“不知道”,缺課等5種等級情況。
2.規范學生平時表現等級所對應的平時成績分數,并確定回答多次問題的學生相應的分數計算規則(如加權平均等)。學生平時課堂回答所對應的等級在課后就即時公布在課程網站上,而平時總成績則在期末考試之前公布,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準備期末考試時做到心中有數。
3.建立一個難度適宜的課堂問題題庫,題庫里的題目難度要適中,這樣才能體現相對的公平。如果授課時即興提出了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則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成績方面作出相應的微調。
4.建立一個綜合性的課程教學網站,為學生提供課程資源以及行業應用實例,提供在線電子作業遞交平臺及師生間互動的電子交流平臺等。此外每次課后就把學生的當次課的表現公布在課程網站上,以供學生登錄查詢。當然出于保護隱私的考慮,學生只能查看自己的表現記錄。
5.平時成績除了課堂表現成績外,還有平時的實驗成績。對于實踐課程,我們可以考慮在每次實踐課程中抽查部分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實行已完成的加分,未完成不減分的措施。為了提高抽查的公正性和趣味性,可以考慮編個抽獎程序來確定每次的抽查對象。根據我們的經驗,最終有抄襲行為的學生大都是因為平時拖拖拉拉,完不成當次作業,回家又不補,結果到了期末實驗作業截止期時就鋌而走險了。而采用有獎抽查的措施可以鼓勵學生們盡量在當次實踐課就完成實驗內容,這樣一來也可減少學生抄襲的現象。
6.規劃實驗內容,使每次實驗內容中包含某些特有的信息(即不同的學生不可能給出相同的回答,如IP地址,MAC地址,抓包信息等),這樣可有效發現抄襲現象。此外在學期初也可以有意的向學生透露部分查抄襲的方法,讓學生知難而退,讓他們覺得既然抄襲的成本如此之高,還要跟老師做老鼠和貓的游戲,還不如不抄襲自己做。
7.可以考慮設計一個專用的查察抄襲的軟件,使用該軟件后可以搜索Word文檔的幾個特定位置,如果有雷同,則提示有抄襲嫌疑。使用該軟件可大大提高查察抄襲的效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電子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相關課程的教學也相應提出了新的要求,進而新的教學模式也將不斷地產生并應用與課堂教學。這種形勢為教育技術工作者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
參考文獻:
[1]馬清梅.項目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61-63.
[2]趙燕,史鵬輝,馬麗莎.計算機網絡實驗課程的改革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2):142-152.
[3]卞華珍,潘荷新.計算機網絡專業工程化教學改革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6(23):16-18.
[4]陳意軍,郭兆南等.網絡化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