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遼沈地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近期公布的5月經濟數據好于市場預期,而這也很可能表明在二季度以來穩增長政策的作用下,一季度過快下滑的經濟增速目前已初步止住。但是由于主要市場化部門增長的疲弱,經濟下滑壓力還未根本減輕,今年下半年經濟實現企穩回升,全年實現7.5%左右的增長預期目標仍需要更多的穩增長政策助力。
關鍵詞:遼沈地區;經濟社會形勢;現狀;思路;對策
一、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
分析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既面臨嚴峻的挑戰,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1.不利因素: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復蘇呈現新的特征,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在發展,歐債危機仍處于高危階段,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放緩,世界經濟復蘇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凸顯,世界經濟低迷可能還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從國內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運行中的困難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擴大外需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內需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不小,對2014年上半年經濟仍將產生較大影響。
2.有利因素:從國際上看,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挑戰,力求加快經濟復蘇步伐。從國內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將處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階段,增長的動力和潛力比較大。國家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正在見到成效,經濟企穩跡象持續增多。隨著國家各項穩增長政策的繼續落實到位并發揮作用,我國經濟增長步伐有望加快。
從當前發展實際看,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對工業經濟、房地產市場等領域的影響仍將在一段時期內繼續存在。但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仍然較多。一是近年來城市發展空間全面展開,形成了多點支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沈陽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承辦全運會等重大機遇的疊加效應將不斷釋放,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三是2014年在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復雜的形勢下,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為2015年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2014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簽約落地和開工建設,為2015年產業發展和投資增長積蓄了發展能量。
總體看,我們既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也要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問題和風險,未雨綢繆,沉著應對,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二、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思路
2014年,國際國內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變,做好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于鞏固2014年遼沈地區企穩回升成果,有力應對外部復雜局面,抓住機遇大力開拓前行,實現彎道超越,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步伐,將是十分關鍵的一年。
基于國際國內環境的分析和經濟發展走勢,初步考慮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落實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重點做好“抓項目,穩增長;抓改革,增活力;抓轉型,促振興;抓環境,創文明;抓民生,保和諧”五項工作。圍繞重大項目建設和投資的拉動,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圍繞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和招商引資,深化改革開放;圍繞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圍繞產業升級和業態提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實現經濟轉型;圍繞辦好全運會和創建文明城市,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鞏固提升城市發展環境;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三、對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1.抓項目,穩增長。堅持把項目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是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項目經濟,確保一批重點項目簽約落地、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不斷擴大投資總量,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推進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米其林輪胎、韓國希杰生化等一批項目盡快實現達產達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加大項目招商力度。按照“招大、引強、選優”的要求,圍繞現代服務業、現代建筑、環保、先進裝備制造特別是農機裝備等重點產業,儲備一批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三是抓好經濟運行組織協調。對照全年各項發展目標,倒排工作計劃,強化目標責任,確保全面完成今年目標任務,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勢頭。加強對經濟發展形勢的動態跟蹤和監測預警,建立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小微型企業的監測預警平臺。
2.抓改革,增活力。要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主題,積極謀劃體制機制創新任務,力爭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實現新突破。一是全面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抓好市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發揮示范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提高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信息化管理應用率。二是加快金融領域改革創新,著力推進優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驗先行先試,加快金融機構集聚。三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著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積極探索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創新,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四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創新,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依法行政制度建設,探索行政審批制度標準化改革。五是全面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建設。加快城際連接帶19個新城新市鎮建設,重點抓好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在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方面向新城新市鎮傾斜。六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動沈鼓集團、北方重工等上市工作,加快推進機床集團、東藥集團等戰略重組。七是拓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突出抓好公立醫院改革,積極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
3.抓轉型,促振興。著眼于謀求長遠發展和全面振興,加快推進工業、服務業、農村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推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圍繞華晨寶馬、上通北盛等整車廠及相關零部件企業,加快建設國內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推動寶馬新工廠盡快實現批量投產、寶馬40萬臺發動機項目開工建設、北盛三期實現首車下線。依托300萬噸CPP項目,積極發展精細化工,延伸化工產業發展鏈條。進一步增強與企業共渡難關的責任意識,探索開展企業市場診斷等方式,積極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支持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二是積極推進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依托市級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分部的引進工作,大力提高金融業對經濟的貢獻增率;大力發展物流、軟件服務、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養老產業等新的增長點,努力擴大消費;加大商品房銷售力度,增加市場供應,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三是圍繞“一縣一業”、“一鄉一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縣域產業集群建設,推進郊區全域城鎮化、縣城改造和新城新市鎮建設。四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力度,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業態加快發展。
4.抓環境,創文明。統籌推進軟硬環境建設,進一步鞏固提升環境建設成果,促進發展環境和文明水平躍上新臺階。一是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不斷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圍繞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推進一批重點道路、橋梁、地鐵等基礎設建設。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強交通管理,完善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努力打造北方最佳投資環境。參照國內外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大力優化城市軟硬環境。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把沈陽建成行政審批項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過程最透明的城市。三是加快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要將全運籌備與“創城”工作結合起來,組織開展好“迎接全運會,創建文明城”系列活動,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四是建設生態文明,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力爭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通過國家技術核查。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全面推進蒲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建設,加快形成生態化、景觀化、城鎮化、產業化格局。
5.抓民生,保和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為當前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貫徹落實好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大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二是千方百計保障就業,堅持就業為先,繼續加強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首位。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四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要求,新開工建設一批保障性住房,續建項目要加快進度,盡快竣工入住。五是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六是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樹立“重在基層、貴在創新”的理念,努力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七是全力做好教育、醫療、衛生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