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的會計政策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所帶來的影響不盡相同,對于以盈利為基本目的的企業來說,需要根據企業經營需要,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從而確保企業財務健康,更好的來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本文對于會計政策選擇原則進行系統的探討,分析了不同款項及政策選擇帶來給企業財務管理的具體影響,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了企業財務管理中會計政策選擇策略,希望可以為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帶來有益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會計政策;財務管理;選擇;影響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也是與日俱增,這給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政策選擇確定作為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選擇到合適的會計政策將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一環。我國現有會計法律法規給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提供了空間,如何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在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選擇好會計政策,實現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提升,促進企業健康發展,這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中必須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會計政策選擇原則
對于企業來說合適的會計政策對于企業財務健康來說至關重要,而要想保證會計政策選擇的正確性,需要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會計政策選擇需要遵循的根本性原則,合法是指會計政策選擇要的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許可范圍之內,根據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如果偏離了這一基本原則,企業科技政策選擇本身也就走入了違法的誤區,這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錯誤。如果一旦被稅務部門發現了,就會判定這一會計政策無效,并會給與企業罰款,違背這一原則可謂是得不償失。
2.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要注意風險的控制,一些會計政策的選擇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風險,這就要求企業會計政策選擇需要小心謹慎,充分考慮會計政策所帶來各種風險,在準確評估風險的基礎之上來卻確定會計政策,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控制風險,減少財務管理不確定因素。反之如果會計政策選擇中沒有考慮到這一原則,可能就會給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埋下較大的因患,不利于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3.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政策選擇需要做好成本、收益的評估,不同的會計政策意味著不同的成本支出,不同的收益,獲得更多的收益是推動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動因,這就要求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要進行不同會計政策成本收益對比分析,從中選擇最合適的會計政策。在不同會計政策成本收益分析中需要全面的考慮短期成本、短期收益、長期成本、長期收益、直接成本收益以及間接成本收益,做到評價的科學全面。
二、會計選擇對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影響是不同的,本文這里結合企業經營管理中,最典型、最普遍的會計政策進行一一分析。
1.資產折舊方法
在資產折舊方法方面,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有著明確的規定,企業可以選擇雙倍余額遞減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等等,對于企業來說,一旦確定某種資產折舊方法之后,就不能再隨意進行變更。上述各種資產折舊方法利弊共存,對于企業來說關鍵是根據企業實際經營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雙倍余額遞減這種加速折舊方法會導致企業當期利潤的下降,同時還延遲了企業應交所得稅收,因此比較符合會計政策的謹慎性原則,這是很多企業偏好這一會計政策的重要原因。
2.收入確認方法
收入確認方法的不同會影響到企業的收入和稅負,在收入確認方法方面,有直接銷售、委托收款、賒銷等模式,這些模式反映到企業的財務指標方面是不同的。對于企業來說如果經營中出現了應收賬款一時無法回收的情況,企業就可采用賒銷模式進行收入確認,這樣可以減少企業當期、需要繳納的稅收,實現延遲繳納稅款的目的,一旦應收賬款確實損失,企業也不必支付額外稅收。
3.股權投資方法
在股權投資的處理辦法方面,目前我國規定了成本法以及權益法兩種,兩種方法對于財務管理指標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一般來說,如果投資企業是盈利的話,企業就可以采用成本法進行賬務處理,這樣可以減少盈利所的稅的繳納;反之如果是虧損的話,則可以采用權益法,這種方法允許將虧損計入稅前成本,從而達到避稅目的。
4.壞賬計提方法
針對壞賬損失有不同的計提方法,常見的有直接銷轉法和備抵法,這兩種方法對于企業財務影響不太相同,究竟選擇何種會計政策,需要依據企業的盈利情況而定,如果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則宜采用直接銷轉法,反之則采用備抵法。
三、企業財務管理中會計政策選擇的策略
針對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帶給企業財務管理不同的影響,對于企業來說,要想選擇到合適的會計政策,并充分利用好會計政策所帶來的利好,需要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發力:
1.做好稅收統籌規劃
稅收籌劃本身是會計政策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的一個因素,不同的會計政策帶給企業稅務的影響要求企業要做好稅收籌劃工作,稅收是企業經營中的一項重要成本支出,稅收籌劃就是在會計政策約束下進行稅收工作的優化,實現合理避稅的目的。不同的會計政策帶來了稅收的較大變化,不同會計政策往往意味著稅收比率、稅收計算方法等等有較大的不同,這客觀上要求企業要進行稅收籌劃,做好稅收工作,從而實現企業稅收下降的目的。在稅收籌劃方面,對于企業來說不僅僅著眼當前,同時更要著眼長遠,不僅僅著眼于直接收益,同時更要著眼于間接收益。通過做好稅收籌劃,從而給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提供有益參考,據此進行會計政策的制定,提升會計政策選擇正確性。
2.加強財務環境分析
會計政策選擇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財務環境的分析,確保會計政策與財務環境之間的內在一致性,減少二者之間偏差,緊緊圍繞的財務環境的變化來確定會計政策的選擇。在財務環境分析方面,企業不僅僅需要對于宏觀環境進行一個分析,針對宏觀經濟走勢,政治政策變化等等進行預測判斷,同時還需要重點對于行業環境以及企業環境進行分析,行業環境主要包括行業景氣情況、行業競爭情況等等,企業環境分析包括企業資產債務情況、企業發展階段等等,通過全面掌握這些環境的變化,在法律政策范圍之內,進行會計政策的及時調整,會計政策要始終與會計環境之間的變化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涉及到企業經營重大變化情況,更是要未雨綢繆進行會計政策調整。
3.提升財務人員能力
財務人員能力水平的不斷提升是企業財務管理中做好會計政策選擇的基礎條件,可以說企業要想做好會計政策選擇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力突出的財務專業人才隊伍,對于企業來說,要高度重視會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好財務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在具體的做法層面就是要以提升財務人員能力為主線,一方面加強財務人員的培訓,通過強化對培訓來讓財務人員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提升會計政策科學的選擇的能力,在培訓開展中,企業一方面應加強內部培訓,另外一方面還可以借助外腦來強化培訓,這樣可以綜合內部培訓以及外部培訓的優點。另外一方面就是企業內部要建立完善財務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企業內部要建立起來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采用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財務人員能力的提升。
4.完善財務內部控制
會計政策選擇需要企業做好財務內部控制工作,財務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實現財務目標,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會計制度、會計方法,實現企業財務管理優化的過程。企業管理者要對財務內控機制建設高度重視,根據財務內部控制需要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企業管理者要構建專門的內控建設領導小組,由該小組來全面的負責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同時要在會計內部控制方法方面進行創新,引入定性與定量控制相結合的財務內部控制方法,企業在財務內部控制的建設中應改變以往偏重于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之上,引入定定量分析模型,從而準確的分析會計政策對于企業財務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企業之間競爭全面升級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管理者財務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視會計政策的選擇問題,全面把握好不同會計政策給企業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在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具體策略方面,企業需要綜合從稅收籌劃,人員培訓、內部控制等多個方面來進行努力。通過做好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確保企業選擇到合適的會計政策,進而給企業財務健康水平的提升帶來積極地促進,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進一步強化。
參考文獻:
[1]劉強,王蕊.會計政策與納稅籌劃研究[J].新經濟,2014年11期.
[2]靳長巍.淺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J].商業經濟,2013年3期.
[3]黃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2年20期.
作者簡介:沈霖(1965.9- ),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寧夏,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館,職稱:中級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