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以來,政策面關于它的提法也經歷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既與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關,也得益于學術界一直以來的理論研究。國外關于開放型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導經濟開放水平的理論和經濟開放度的測度方法方面;我國關于開放型經濟的研究則貼近中國國情,包括其內涵、西方國際經濟理論在我國的應用、發展對策、開放水平測度及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方面。然而面對世情、國情的變化,我國對開放型經濟的研究在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及政府的制度性調控方面都還有待加強。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研究綜述;制度性調控
我國首次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是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隨后我國關于開放型經濟的提法經歷了一些變化。十七大以前的文件沒有明確提出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主要內容是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并用“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定位我國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十八大報告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法的改變反映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思路的改變,更是為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對開放型經濟的研究現狀述評
開放經濟(Open Economy)作為一個專門的范疇,是西方經濟學首先使用的。美國的D.格林沃爾德認為,開放經濟是一個貿易不受限制的地區的經濟。英國的戴維·皮爾斯認為,開放經濟是參與國際貿易的一種經濟。《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則把開放經濟解釋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國外對開放型經濟的研究重點有兩個。
1.闡述指導經濟開放水平的相關理論
國外學者對開放型經濟的研究首先是綜合闡述指導經濟開放水平的相關理論,如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等。
2.研究經濟開放度的測度方法
國外學者對經濟開放度測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貿易開放度和資本開放度上。對貿易開放度的測度方法有對外貿易依存度法、道拉斯法、實際匯率變動性指數、薩克斯—瓦諾法、愛德華茲法等,對資本開放度的測度方法有貨幣自主性程度檢驗法、儲蓄—投資相關性檢驗法、總量規模法、利率平價法、Edwards法等。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外對開放經濟的研究更重視研究框架、理論體系的建立,然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特殊國情,國外的研究框架、理論體系并不能直接照搬過來。
二、國內對開放型經濟的研究現狀述評
周小川(1992)[1]最早明確提出“開放型經濟”概念,他認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對應的模式應該是“開放型經濟”,要“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在一起,盡可能充分地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中央首次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自此以后,我國學者就一直在對開放型經濟進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對開放型經濟內涵的研究
李邦君(1994)[2]認為開放型經濟就是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走向國際化,具有與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馬伯鈞(1997)[3]認為完善的開放型經濟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國際化的經濟;李明武、袁玉琢(2011)[4]認為開放型經濟是一個市場、一種資源。
2.對開放型經濟理論的研究
我國學者主要是借用西方國際經濟理論來對我國或我國部分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進行研究,如洪銀興(1997)[5]認為我國的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要由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必須實現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化;楊靜文(1998)[6]應用新增長理論對我國的開放型經濟進行了重新審視;黎峰(2012)[7]運用了要素稟賦理論,指出從要素稟賦動態優化的角度,我國的開放型經濟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勞動輸出階段、資本輸出階段和技術輸出階段,而我國正處于由勞動輸出階段向資本輸出階段過渡。
3.對開放型經濟發展對策的研究
許佩倩(2010)[8]在對我國開放型經濟下的體制困境進行歸納的基礎上提出了突破路徑依賴的若干手段;黎峰(2010)[9]認為購買力優勢有利于增強我國開放型經濟國際競爭力、改善國民福利及擴大國內需求;文秋林(2011)[10]對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并提出了相關對策;易小光(2012)[11]針對內陸城市的開放提出了培育開放型經濟文化底蘊、加強各種要素保障、完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機制等政策建議等;張二震、戴翔(2014)[12]認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實施和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戰略的具體化,是從以往的邊境開放向境內開放的延伸和拓展,從而以新的規則和制度對接全球經濟新規則。
4.對開放型經濟水平測度的研究
曾海鷹、任登鴻(2007)構建了包括對內開放度、對外開放度及旅游開放度的區域開放度指標體系;肖俊夫、林勇(2009)從開放程度面、開放結構面和開放支撐面構建了內陸開放型經濟評價體系;陳子曦(2010)則構建了反映地區開放基礎、開放程度和開放潛力的綜合評價區域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指標體系。
5.對開放型經濟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范良、謝守紅等許多學者用各種實證研究方法對二者關系進行了研究,王鵬、倪偉清、秦放鳴、朱燕、楊仕輝等人則分別對廣東、浙江、新疆、江蘇、湖北等不同區域的情況進行了研究。
相比較于國外研究,國內研究更重視國外研究理論成果在我國的應用以及針對我國國情、各地方實際情況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性建議,這無疑對我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其缺陷在于缺乏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完整的研究框架、理論體系以及研究范式,尤其需要構建統一、準確、全面的綜合測評指標體系。
三、結論
文獻研究表明,目前學術界對于開放型經濟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指導理論、開放水平測度以及空間層面研究等方面。而根據世情、國情的變化,我國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仍顯不足:
一是對開放型經濟產業結構研究方面。目前對于開放型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對開放型農業和開放型服務業方面的研究較少,對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形成何種合理的產業結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事實上開放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促進開放型經濟的轉型升級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對開放型經濟區域結構研究方面。我國自1991年以來就開始提出并實施了市場多元化戰略,該戰略主要調整的是我國出口市場的分布和結構,由于措施有力,此后我國對主要發達國家市場過度依賴的局面逐步改變。只是發展到現在,多元化不能只停留在市場多元化的階段,其內涵應往縱深方向拓展。
三是政府對開放型經濟的制度性調控研究方面。要以企業為主導,讓企業真正成為開放型經濟的主體,就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機制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微觀層面的干預,只進行宏觀層面的調控,且減少政策性調控,強化制度性調控,以確保市場主體能及時做出預期判斷與行動選擇。
參考文獻:
[1]周小川.走向開放型經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2,(5)
[2]李邦君.論我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機遇和挑戰[J].國際商務研究,1994,(5)
[3]馬伯鈞.開放經濟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李明武,袁玉琢.外向型經濟與開放性經濟辨析[J].生產力研究,2011,(1)
[5]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J].經濟研究,1997,(6)
[6]楊靜文.新增長理論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啟示[J].經貿論壇,1998,(5)
[7]黎峰.論我國開放型經濟的新階段和新模式[J].開放導報,2012,(5)
[8]許佩倩.開放型經濟下的體制困境與突破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0,(11)
[9]黎峰.開放型經濟理論在中國的發展與創新[J].江蘇社會科學,2010,(5)
[10]文秋林.加快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對策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5)
[11]易小光.內陸城市開放路徑探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6)
[12]張二震,戴翔.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14,(7)
作者簡介:劉亞麗(1981.11- ),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理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