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0~2012年昌都地區7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的雷暴日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昌都地區雷暴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并從為人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角度出發,提出了雷電災害防御的對策。結果表明, 昌都地區雷暴日數有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呈現西北—東南向中南部地區的逐漸遞減;雷暴日數有明顯的年際及年代際變化特征,表現為呈逐年代減少的趨勢,1980年以來,雷暴日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減少幅度為2.322 d/10a,各地雷暴日數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減少比較明顯的為類烏齊,左貢、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現減少趨勢,但昌都、洛隆呈現不顯著增多趨勢;雷暴日數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夏季為雷暴活動的高峰季節;月變化呈單峰型,主要出現在5~9月,約占年雷暴日數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
關鍵詞 雷暴日數;變化特征;防御對策;昌都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5-08665-02
雷暴是發生在積雨云中的放電、雷鳴現象,是一種強烈對流性天氣,常伴有大風、強降水、冰雹等天氣現象,是一種破壞性嚴重的災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雷電所帶來的危害日益凸顯。雷電災害已經被聯合國有關部門列為“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1],被中國電工委員會稱為“電子時代的一大公害”。
昌都地區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經、瀾滄江、怒江)流域,地勢高,氣壓低,氣候干燥,夏季對流旺盛,平均年雷暴日數明顯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屬雷暴多發地。筆者通過對昌都地區7個站點1980~2012年雷暴日數進行分析,進而尋找雷暴日數的變化規律,對雷電長時間尺度的預測和雷電災害的預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采用昌都地區1980~2012年7個常規觀測站點(昌都、丁青、類烏齊、洛隆、八宿、左貢、芒康)的雷暴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昌都地區雷暴時空變化特征等進行分析。雷暴日數統計以地面觀測記錄為準,即一日之內發生數次雷暴只統計為1個雷暴日,文中年雷暴日數為全年各月雷暴日數總和,年平均雷暴日數指各地1980~2012年雷暴日數的平均值。按照季節劃分方法,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月~次年2月。
2 雷暴日數時空分布特征
2.1 空間分布
西藏海拔高、氣壓低、空氣干燥,雷暴日數多,高原上的雷暴日數比同緯度我國平原地區、太平洋、伊朗高原等均多出2倍以上,甚至有的多到10倍,成為北半球同緯度地帶雷暴日數最多的地區,屬于雷暴多發地[2]。昌都地處高原東部,橫斷山北部,境內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受大氣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各地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呈現顯著的不均勻性[3]。為了反映昌都地區雷暴日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利用7個站點的雷暴資料,繪制昌都地區年平均雷暴日數的空間分布圖(圖1)。從圖1可以看出,昌都地區的年平均雷暴日數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西北—東南向中南部地區的逐漸遞減,北部、東南部雷暴日數明顯較多,處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貢雷暴日數相對較少。
3 雷電災害的防御對策
雷電災害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雷暴是一種局部的但卻很強烈的災害性天氣,雖然它的發生、發展只有短短數十分鐘,但因其產生的強大電流、磁場和磁輻射等物理效應而能夠在瞬間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造成雷電災害,致使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前文分析顯示,昌都地區大部屬雷暴多發區,雷暴日數有很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主要集中在5~9月份,與之相應為雷電災害的多發時段。作為氣象防雷專業部門,要引導廣大民眾趨利避害,盡量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仍需繼續加強以下工作。
3.1 加強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 由于廣大農牧民群眾缺乏雷電防護知識,對雷電的自主防御能力低,防雷設施落后,甚至根本沒有防雷設施,農牧區成為雷擊災害受災程度嚴重的區域,因此做好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意義重大。防雷的重點首先應該放在農牧區,將農牧區防雷納入政府防雷減災管理的范圍。
3.2 繼續加強防雷減災工作宣傳 通過組織各種宣傳活動,尤其要利用“3.23”、“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時期,大力宣傳防雷減災科普知識及相關法律規章。通過雷電災害典型事例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雷減災意識及自救互救的科學知識,同時爭取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凝聚和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進防雷減災工作。
3.3 繼續強化防雷減災行政管理職能 氣象部門應認真貫
徹實施《氣象法》、《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加強防雷減災行政執法體系建設,提高防雷減災行政執法監督能力,依法履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嚴格防雷工程的設計審核與驗收、防雷監測和雷電災害的調查與鑒定等程序。
3.4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不斷發展和壯大防雷專業技術管理和服務人才隊伍,加強雷電監測、防雷業務系統的現代化建設。
4 總結
(1)昌都地區年平均雷暴日數為35.6 d,雷暴日數有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雷暴日數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西北—東南向中南部地區的逐漸遞減,北部、東南部雷暴日數明顯較多,處于怒江流域的洛隆、八宿、左貢雷暴日數相對較少。
(2)昌都地區雷暴日數有明顯的年際及年代際變化特征。雷暴日數表現為逐年代減少的趨勢。1980年以來,雷暴日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減少幅度為2.322 d/10a,雷暴日數波動起伏明顯,前期雷暴日數偏多,且變化幅度較小,后期雷暴日數明顯減少,振幅較大。各地雷暴日數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減少比較明顯的為類烏齊,左貢、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現減少趨勢,但昌都、洛隆呈現不顯著增多趨勢。
(3)雷暴日數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昌都地區夏季為雷暴活動的高峰季節,秋季為次多季節,春季為次少季節,冬季基本無雷暴;雷暴日數月變化呈單峰型,主要出現在5~9月,約占年雷暴日數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25.6%,其次8、6月較多。
(4)作為氣象防雷專業部門,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仍需繼續加強農牧區防雷減災工作、繼續加強防雷減災工作宣傳、繼續強化防雷減災行政管理職能、繼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提升防雷減災能力,盡量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人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CURRANn E B,HOLLE R L,LOPEZ R E.Lightning casualties and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59 to 1994[J].J Climate,2000,13:3448-3464.
[2] 戴加冼.青藏高原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
[3] 李白萍,倉決,潘貴元.昌都地區近52年雷暴氣候統計分析[J].西藏科技,2007(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