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調語言運用的英語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表現出了多方面的優越性。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多教師由于對合作學習理論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作”而不“合”,有“形”無“質”的現象,甚至事倍功半,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筆者在英語有效課堂的研究中,認識到影響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除需科學編排英語學習小組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合作學習的時機安排不當。教師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如讓小組成員輪流朗讀課文等活動就過于容易,不值得合作;有些任務如對教學內容的初步理解,更適宜自主探索卻安排了合作交流。
2.合作學習的規則不明。教師提出一個語言任務后立即讓學生開展活動,看似一片熱鬧,但仔細發現會有合作重點不突出,合作時間過于倉促,合作中互相推諉、責任不清,合作后的結果如何呈現不明等“活而無序“的現象。
3.合作學習的技能指導不足。有的教師過分關注于解決一些知識性的問題,而忽視學生的學習策略、討論方法、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指導,出現少數人獨霸話語權,合作淺嘗則止,不求實效等現象。
4.合作后的評價不準確。教師過于側重對個體的評價,特別是小組長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的集體評價;偏重于對合作結果的評價,而忽略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特別是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創新意識等方面的評價,沒有更好地借助評價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效小組合作。
鑒于以上主要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任務設計切合小組合作學習實際
并非所有的英語教學內容適合小組合作,有時自主探究反而比小組合作更為有效。合作學習的任務應有一定的難度,問題應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研究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難點、疑點,把解決某些問題的過程安排成合作學習方式。如為加深學生對短文的理解,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開展“故事重組”類任務教學。即給每個小組打亂順序的幾幅圖片,組內進行分工,讓學生根據圖片,回憶剛學的內容,說出或寫出1-2句話,小組內再進行排序匯總,組合成短文故事。為加大學生的參與面和體現任務結果的多樣性,有時課前要求每個小組自繪圖片,組間交換圖片,增加訓練的機會。把這類小組活動,演繹為小組接龍,連鎖復述所學內容也非常有效,保證了人人參與,鞏固了所學語言知識,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有時一些疑點和難點需要小組合作進行辨析,予以理清,人人經歷其小組探究過程有助于加深印象,幫助記憶。比如,在單元學習中,可以將一些易混詞和難懂的語言點設計成練習,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小組內進行校對,但要求人人發表意見,特別是對于有異議的題目,集體探討,最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這樣的復習方式,比教師單純地講授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在思辨中解決了難點。
二、任務布置時明確小組合作要求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布置小組任務時,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結果如何檢查評價”等,避免無目的合作浪費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
1.合作學習的時間設定。要確保每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有充分交流和表現的機會,必須根據語言任務的難易給足學生合作的時間,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我調控合作學習的進度,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2.合作前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合作交流需要小組成員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礎。如果每個成員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認識,合作中就可能只是觀眾和聽眾,讓合作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層次的交流。所以,活動前要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理解任務要點,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比如,在閱讀與聽說教學結合中,小組活動前每人就短文內容準備2-3個問題,要求使用不同的疑問詞從不同的角度,就不同的細節進行提問,從而保證接下來合作有效與高效。
3.合作時的分工要求。合作的低效與無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作時分工不明而導致合作無序。合作前小組長應根據任務內容、教師要求和組員特點安排好每人不同的學習角色,實現組內分工,責任到人,如中心發言人、記錄的人、計時的人、匯報的人、補充的人等。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每個角色缺一不可,一人不履行職責,全組便不能達到學習目標。組內成員一定得互勉、互助,相互協作,形成一種休戚與共的共同體。
4.合作需遵循的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師要強調合作規則的要求,如語言表達時需正視對方,條理清晰,不重復別人的句子或觀點,聲音要組內人員聽清,人人要學會耐心傾聽,勇于質疑,善于幫助,善于歸納等。當然,在具體的活動中,活動前還有一些與教學情境相關的合作要求,如在任務型寫作教學中,規定人人如何參與寫作提綱的制定,恰當語言表達的選擇等。
5.結果的檢查方式。活動前告知結果的呈現與檢查方式有利于學生自覺地規范小組合作的過程。比如,是個人代表小組匯報還是小組成員輪流匯報,由指定組內學號成員匯報還是抽簽決定,是口頭匯報還是筆頭匯報,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合作學習的過程。
三、任務中合作學習方法與技能的指導
學習得法,效率就高。合作學習是有別于個體獨立學習的形式,是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成員間協作好,合作學習質量就高。在實際學習中,學生更擅長于個體的獨立學習,而對合作學習缺乏可行性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強化合作學習的現場指導。
1.現場培訓好小組長。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與小組長的作用發揮與否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在進行科學分組的基礎上,應重點加強對小組長的管理和培訓,如怎樣激勵,團結組員共同努力,怎樣組織小組討論與評析,怎樣記錄學習過程,總結反饋等,讓他們迅速掌握合作要領,帶動每一個成員參與學習。在課堂培訓中,要特別注意引導組長避免長控話語權而剝奪其它成員語言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這比教師的“一言堂”更為可怕。因為小組長某些知識的缺陷反而會誤導組內其它學生,后患無窮。
2.觀察并參與小組合作學習。觀察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不認真參與合作的學生,及時加以引導,提出明確要求。對英語學困生,更要提供必要的幫助,如詞匯的正確拼讀與運用,并鼓勵小組其他成員做好幫困工作。同時,選擇某一相對薄弱學習小組,積極參與其中,及時發現完成任務中存在的問題,如書寫不規范、不會用所學詞匯表達等,及時給全班提醒。
3.指導小組成員合作方法和學習策略。如對任務不清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活動開展順利的小組予以表揚、對合作交流中偏離主題或遇到困難小組提供及時的點撥、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檢查、對小組成員的各司其職進行監督等。這樣,能有效避免“華而不實”的無效合作,使學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四、任務后體現小組合作科學評價
評價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導向,評價的形式和結果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質量和后續學習熱情等。
1.實施激勵性評價。鑒于學生的好勝心和上進心,可采取多種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匯報結果進行激勵評定,鼓勵學生不斷追求進步。比如,回答一個問題得一顆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得兩顆星,對合作學習效率高或小組匯報效果好的小組,集體加星。累計二十顆星換取一面紅旗等。所有這些評價結果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
2.注重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合作的過程和結果,強化小組的總體表現和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同時,強調每個成員的表現都關系著小組的集體榮譽,個人的評價計入小組,影響整個小組評星,使學生形成“組榮我榮,組恥我恥”的觀念,從而提高小組凝聚力和戰斗力。當然,在肯定個人成績的同時,也應指出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確努力的方向。
3.強化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并重。在對學生合作學習結果進行客觀評價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評價,如小組活動的參與度和認真度、活動中的明確分工等都是評價的重要內容,這樣有效避免了小組學習的偽合作和不合作現象。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進一步提高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還需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探索,反復實踐,才會有更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