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影評
好萊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所感受到的一個巨大威脅,便是電視的橫空出世奪去了電影的觀眾。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研究電視。1934年,RCA公司發明了優秀的放像和收像設備,并迅速投入市場。1946年11月正式獲得了企業化的播出許可,當時的電視臺只在紐約等東部六大城市設立,收像機約有6千部左右,1947年已經激增至15萬8千部,1948年增加到86萬4千部、電視臺51個;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增至約收像機8百萬部、電視臺108個。
進入五十年代后的美國電視業,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差不多每個美國家庭中都配備了電視機。1953年的某天晚上,西德·凱撒在一段電視新聞里說:“這周將被載入電視史的史冊,因為12月17日周四,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批準了兼容的彩色電視。”彩色電視上市后深受消費者歡迎,價格也很快就降了下來,美國購買彩電的家庭越來越多,彩色的電視節目也司空見慣了。
美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電視上出現了電視劇、智力競猜節目、游戲節目和情景喜劇。喜劇王后露西·鮑爾出演的《我愛露西》深受觀眾喜愛:露西扮演一名家庭主婦,她的丈夫是紐約一個樂隊的老板,露西夢想跟丈夫一樣出名。這套劇集經久不衰。同時期,包括劇作家羅德·賽林、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喜劇演員杰克·班尼等都投入到電視領域中來。
電視機這樣普遍的發展,對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自然是非常重大的。電視和電影相同,都是視聽娛樂,且電視優于電影的地方是可以在家中觀看,不必到電影院中。盡管電視機銀幕較小,但在家中收看不必付錢買票,更無影院影票售罄的事。
但好萊塢沒有辦法阻止新型的電視的發展,且電視的力量已漸漸伸入好萊塢。
首先是好萊塢一部分影星被電視臺所吸收,簽訂電視表演合約,轉向這個新的事業中去了。其次是好萊塢各電影公司明知電視是他們的敵人,卻仍舊與其合作,把過去所拍攝的影片拷貝轉賣給電視公司,在電視臺播放。最初賣拷貝給電視臺的只是二三流小公司,將舊西部片出售。之后連米高梅、華納等大公司,也將舊片賣給電視臺。第三是電視公司不單賣好萊塢的影片,而且還收買電影公司的制片廠,拍攝電視專用的影片。如雷電華、派拉蒙等電影公司都出售了自己的拍攝場地,以至電影公司反而要租用電視公司所有的制片廠拍片。這種反客為主的現象正象征著美國電影業在電視威脅下的窘態。這也是電影業在1952年至1954年催生新藝拉瑪巨型寬銀幕電影和3D立體電影,以及所謂4D互動應運而生的原因。
月度推薦和電視有關的電影:
推薦理由 :融合社會評論與鬧劇于一身,正迎合了當時風起云涌的電視時代。口才卓越的鄉巴佬通過電視成為風云人物,導演借此抨擊了很多文化現象。安迪·格里菲斯駕馭該角色超級有魅力,充滿激情。在鮑勃·迪倫的傳記中,他曾表示本片對他的青年時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與安迪·格里菲斯的性格產生過強烈共鳴,認為他與角色幾乎一樣。
《熒光幕后》(1976年)
推薦理由:瘋狂的電視制作者和以自殺博取收視率的主持人,令電視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將人扭曲異化的形式。彼得·芬奇瘋癲且極具煽動性的表演最后也以一個極為諷刺的結局告終,真是娛樂至死。影片每一處都充滿諷刺,寫作與表演均已登峰造極。
《富貴逼人來》(1979年)
推薦理由:導演哈爾·阿什比以諷刺喜劇聞名,本片即是他對媒體與集體盲目的諷刺。以一個所有知識都是從電視汲取而來的老實人成為全國意見領袖為出發點,諷刺現代人對外貌的重視甚于本質,并批評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包裝、強化此類價值觀;此外,導演對現代人價值迷失、急于追求真理的盲目做出了反諷。
《肥皂拼盤》(1991年)
推薦理由:本片講述了一部流行電視肥皂劇的演員及工作人員的臺前幕后,戲內戲外的角色轉換令人捧腹。劇本寫作方面很優秀,它本身就是模仿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電視肥皂劇的寫作方式。有很多瘋狂的角色在其中繞來繞去,讓故事變得異常熱鬧。
《一團亂麻》(1991年)
推薦理由:該片說白了就是編劇的白日夢:肥皂劇編劇置身于劇本之中,以一個外來人的角色在自己寫的故事中游走,而他的打字機可以控制劇情的走向。最好笑的是編劇吐槽片廠的故事太狗血。不過這些只是場景和段落的拼湊,并沒有帶給情節多少推動。
《機智問答》(1994年)
推薦理由: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此片根據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最大的電視丑聞案改編,講述了電視上像《開心辭典》這種益智問答游戲節目的作假黑幕。不要怪媒體操縱了大眾,它只不過是一種載體,將我們每個人的心魔聚集在一起,反過來操縱著參與其中的每一個自己。
《歡樂谷》(1998年)
推薦理由:該片背景設置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群孩子掉進電視世界,冒險隨之而來。通過觀看一檔電視節目《歡樂谷》來逃避現實世界不愉快的日常生活。五十年代的電視似乎已經將它們希望灌輸的政治觀點和社會習俗滲透到美國家庭中,并延續至今。片子對黑白和彩色的運用也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