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自古就是個倍受爭議的話題,這一概念是典型的中國式概念,“大音希聲”這個詞語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其全文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顙;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社會各界對此最普遍也最有力的解釋為“最大最美的音樂沒有聲音”。“大音希聲”在現實中也被有意無意的運用到不同的領域,同時也被引申到人的精神層面,抨擊人欲望的膨脹,詮釋人們內心最深處對靜謐的渴望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
一、對老子“大音希聲”內涵的理解
1、對“大音希聲”的初認識
“大音希聲”這是個在美學范疇里倍受爭議的一個名詞,有很多人對此進行了解釋分析。但我最終還是認為“大音希聲”的含義是最美的音樂是弱到無聲的。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不是被強制性的灌輸一種思想。
2、社會中各人士對“大音希聲”的理解和解釋
“大音希聲” 原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道德經》中的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就像大象那樣無形,大方那樣無隅”,反映出了一個哲學問題,即時空的無限性,無始無終性和無邊無垠性。二是指,最大的聲音總是在最后出現并完成的那個聲音,這個聲音可能是無始無終的,也可能是大到無形的,是不能用耳朵聽見只能用心靈來感受的無聲之音,是指自然的宇宙之聲。
兩千多年來,世人對此有眾多不同的理解,某些研究《道德經》的作者將“大音希聲”解釋為“最高的聲音聽不見”或者是“最響亮的聲音聽不見”。很多人對此提出了異議,如,有的學者認為“大音”并非最高音,亦非最響亮的聲音,認為將“大音希聲”解釋為“最美的音樂”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大音”之“音”字指的是“樂音”,是悅耳美妙的音組成的音樂,而“希聲”的“聲”指的是低級的噪音,不悅耳的聲響。古字“希”通“稀”解釋為“稀少”。同時《老子·第十四章》“試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則“大音希聲”一語解釋為“最美妙的音樂沒有聲音” 又如,對《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由此可見,在老子那里,所謂“大音希聲”之 “音”無非是借以表達“道”的本體工具,對“音” 的理解不是要有聲還是無聲,而是要以領略“道”的精神為旨。萬物皆由道生,老子《道德經》中也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本身就是虛無飄渺,無從掌控的,“大音希聲”也是道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所以最完美的作品也都是必須進入道的境界,進入自然樸素的本真境界中的。“道”其實也是一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音樂作品往往聲音最弱時也是用情至深之時。因為最美妙絕倫的音律是不能單純用聲音來表述的。魏源《老子本義》中引用了呂惠卿的話:“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者也,然則道之實蓋隱於無矣。”意思也是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
后來莊子也延續了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提出了“天樂”的觀點,而且對“樂”細分為“人籟”“地籟”和“天籟”,而“天籟”最為自然,叫做“天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發聲狀態,也得出了“古琴足以自娛”的結論,他的這種說法對后人的琴學思想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同時,這種思維方式和文化精神也影響了整個華夏的藝術命題。“大音希聲”成為以后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先聲。不論在音樂還是文學方面都有所運用。
二、“大音希聲”在各方面的具體運用
1.“大音希聲”在音樂方面的運用
提到“大音希聲”,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中國的“古琴”。琴者,情也。傳情以達志,借情以言情。琴成為人生藝術化、審美化與生活同一的必備之具。對于琴人而言,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古時琴人往往于清風朗月之夜,選擇澗邊竹林,或高巖深谷等處幽坐,面對夜、月、巖、澗、泉、花、草、鳥等情景以琴宣敘。這種主體精神狀態與客觀環境的交融主要受中國“天人合一”觀念的深刻影響。“天人合一”體現了更為內在的主體身心和諧觀。自然形成了客觀條件,那么,作為行為主體的人來說,還要極力忘掉塵俗的私心雜念,才能獲得人生的輕松與自由和一方無羈的性靈與真趣。在琴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范疇是“淡”,它和“大音希聲”一樣,并非空無寂寞之音,而是一種味中的極致,能喚起人們最原初的淳樸感知,動靜合一,表達了藝術的最高境界。
陶淵明的“無弦琴”也很好的詮釋了“大音希聲”的思想。他有一張沒有弦的琴作為自己的文房玩物。每當有朋友光臨相聚飲酒之時,便擺出此琴,雙手彈撥按揉這虛擬的琴弦,彈奏只有他自己才能聽得懂的曲子,朋友認為他“性不解音”,他便反駁說“若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無弦琴寄寓了陶淵明的“茫茫太古心”。無弦琴也并非就是無音之琴,而是能發出超乎具體聲音之外的“大音”,因為“大音希聲”“大音自成曲”遵循自然直接與“道”相通,與老子的思想相一致。在他身上我們也很明顯的看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影子。因為美國鋼琴演奏家約翰·凱奇在紐約曾舉辦個人了一場新曲鋼琴演奏會。當時他只通過簡易的海報宣傳,慕名而來的觀眾卻絡繹不絕,大家只為一睹其風采。演出開始了,臺下座無虛席,柔和的燈光照射在安靜的三角鋼琴上,約翰·凱奇從暗處緩緩走近鋼琴,靜坐于旁,臺下鴉雀無聲。所有的人都翹首以盼,等待著這位音樂天才給他們帶來新的精彩。
30秒過去了,約翰·凱奇靜坐。臺下依舊安靜。
1分鐘過去了,約翰·凱奇靜坐。臺下開始竊竊私語。
2分鐘過去了,約翰·凱奇靜坐。臺下開始大聲喧嘩,甚至有人大罵,逐漸地亂成一團。
2分30秒過去了,約翰·凱奇靜坐。臺下所有的人都躁動起來,罵的罵、走的走,亂成一團。
3分鐘過去了,約翰·凱奇靜坐。臺下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直到4分33秒過去之后,約翰·凱奇才離席,宣告他的新曲子已經演奏完畢。而此時,臺下已是空無一人。
這,就是名噪一時的曲子《4分33秒》。
其實,真正的《4分33秒》并不是指約翰·凱奇在臺上靜坐了4分33秒,而是在這4分33秒之內臺上臺下整個音樂會現場的所有聲音,每一秒,每一分鐘,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不同的音響效果。這就是真正的《4分33秒》給人們帶來的新奇之處。
1952年,在凱奇的著作《無聲》(silence)中,他非常清楚地闡述自己的音樂觀和哲學觀是一直受到了中國老莊思想的影響,他推崇《老子》的“大音希聲”音樂審美觀,贊同“無聲”與“自然”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并寫到“音樂不是一定要達到什么明顯的目的,它可以無意義的存在,可以有聲,或也可以無聲,而且不管是傳統音樂性的或是其他形式的,所有音響都是合理可接受的”。他認為,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2.“大音希聲”在文學方面的運用
中國的唐詩所蘊含的意境很符合“大音希聲”的內涵,寥寥幾個字卻是意境無限。就像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組詞精煉,濃縮性極強,比如“寒江雪”三個字容量就很大,除了這條大江之外,四周的一切一片銀白,全是積雪,然而詩人僅用三個字便能綜合概括。《唐詩三百首》選編人蘅塘退士稱其“二十字可作二十層,卻是一片,故奇。”歷代也有不少評論家盛贊此詩“一片白雪中,寒江獨釣,意境深遠,寄性高雅,氣象超然,詩品見人品,不愧被套為絕唱”。它不僅包涵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包涵了由作品引起的讀者的思想情感。它高度精煉的特點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悠然、寧靜、清淡、深遠。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當琵琶女曲中聲音近弱到無時,作者卻能夠感受到曲子所蘊含的情調。表面是形容琵琶彈奏達到了非常高超的意境。而實際上結合全文來看,她形容的思念之情之身,情緒低沉幽怨時,沒有任何的音樂或語言可以形象的表達出來,唯有停止琴聲,讓人細細思索回味。再如蘇軾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以及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千古名句,都是對“大音希聲”的形象闡釋與運用。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短短二十字,卻又咀嚼不盡的意味。“人閑桂花落”以無聲寫有聲,連桂花花瓣凋落的聲音都能聽得到,足以可見當時自然界的寂靜。人的內心也一定是無欲無求,淡泊而空靈的。
3.“大音希聲”在舞臺表演方面的運用
舞蹈是舞臺表演最普遍的形式,遠古時期就有樂舞,但從樂舞的字面意思看舞蹈與音樂就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即舞蹈與音樂是緊密的聯系的,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創編者思維方式的拓展,舞蹈藝術走向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舞蹈劇目打破了這種傳統,出現在作品中無音樂,無伴奏的現象。這也是一種“大音希聲”的回歸。
還有在某些情景劇中,到高潮部分突然熄滅所有的燈光,然后只打開一縷追光燈做特寫,這也是現代舞臺劇的一種特殊的也是普遍的表現美學的一種方式。
三、從“大音希聲”的角度看待現在的社會現狀(精神層面)
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快節奏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浮躁。青年人不再以學習為榮,職場人不再以有道德為榮;做學問的少了,作秀的人多了;甘受寂寞的人少了,一味追求表面光鮮的人多了;剛正不阿的少了,阿諛奉承的多了;獨立自主的少了,人云亦云的多了。在高科技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浮躁的心態愈演愈烈。因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們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時不時三五成群地高一些戶外活動和游戲,或是席地而坐,談天話地。如今人們追求的是速度,效率和解決問題的捷徑。而與此同時卻喪失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價地投機,以滿足自己的私欲。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來少,變得越來越自我和獨立,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因素。
虛榮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一種欲望,沒有欲望就止步不前,但是我們要通過合理合法自我努力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欲望,而不是采用違法違背社會公德損害國家和他人利益來達到目的。太虛榮的人會因為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失去本原,采用欺騙他人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至導致了社會上的信任危機。同時有人因為攀比而一味的追求別人所追求的東西,甚至要比別人做的更好,就像有人所說:“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你幸福”。但是他們忘了,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所以最初的追求也不同。可是走進社會后就已經偏離了追求自己理想的軌道,都朝著別人的方向去努力了。就像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所說的一句話:我們已經走的太遠,以至于忘了我們為什么而出發。
在這個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貪婪和占有欲充斥著人們的思想,有人為了金錢和地位拋棄道德甚至置法律于不顧,商家采用名人效應提高商品知名度,那些名人也為了獲得商品代言費,不管了不了解產品的性能和真實性就慷慨代言,欺騙了消費者的信任。一些政府官員本身就有權有勢卻還在毫不愧疚的搜刮民脂民膏。貪污腐敗,潛規則等現象也相當嚴重。
現在的快節奏生活就是這樣,什么都追求速度,根本沒有讓人去反思回味的時間,好像是只能盲目的跟風,一味的去追求別人所追求的東西,慢慢的人性變的暗淡,冷漠。似乎中華的傳統美德早已成為了擺設,從一開始的路不拾遺到今天的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都是社會發展過快,導致人性冷漠的的結果。
閑暇時刻人們也不再有時間去舉辦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沒有任何內涵的純娛樂性的節目,一時間讓人忘乎所以開懷大笑,可是,節目結束以后,人們卻什么收獲都沒有,沒有特殊內涵,沒有評判,更沒有鼓勵。甚至轉身以后都忘記剛才看過的內容,這也是現代人們空虛的表現。
現代的人普遍都開始懷舊,甚至是很向往古代的生活,雖然現在國門打得更開,人們的視野也更廣闊,但是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變得力不從心,不自覺地成為各種“奴”。
現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究其原因就是浮躁在作祟,人一浮躁就容易攀比,生成虛榮心,就容易失去原則,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影響者我們,所以國人一直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看的很重。在商品社會、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經歷了近幾十年的大是大非,許多觀念和思想已經改變,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會讓一些人越來越向往以前那種寧靜祥和的生活,而“大音希聲”也恰恰主張人們去尋求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生活狀態。
結語
“大音希聲”被引申運用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不單指音樂作品中的表現還體現在人的精神狀態之中。現在人向往著世外桃源般的靜謐卻普遍浮躁。所以,希望人們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回眸過往,給自己點思考的空間,尋找一下自我和最初的夢想。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我們能做的也僅僅就是盡量讓自己不浮躁,保持著自己的立場,做真實的自我。去感悟生活、追求自然,這正是“大音希聲”的真諦所在。
參考文獻
[1]劉藍.諸子論音樂——中國音樂美學名著導讀[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美燕.琴道與美學[M].1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林晨.古琴——中國國粹藝術讀本[M].1版.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4]易存國.太音希聲:中華古琴文化[M].1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賢之.七弦味道——經典古琴故事[M].1版.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
[6]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胡永楠,女(1988-),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沒有職稱,研究方向: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