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普通話時其中一大難點就是聲調讀不準,這在口語交流時有時候會造成不小的麻煩。本文會通過介紹普通話聲調的演變和音調在實際中外學生交流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兩個方面來闡明學習聲調的重要性和如何學習聲調,希望可以啟示留學生在學習中文時不要忽略聲調的重要性,要認識到學習好聲調對于口語交流是絕不可少的。
關鍵字:普通話;聲調;語系;留學生;偏誤
引言
漢語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發(fā)達的語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漢語最早出現的時期是上古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的發(fā)現使得殷商時期成為漢字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時期。漢語的語音從上古到中古,從近代到現代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聲調也不例外。知道中古聲調到普通話的四聲的演變,掌握聲調演變的規(guī)律,對于說好普通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的有自己的方言。了解聲調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各民族的人們學習普通話學習漢語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一 、普通話聲調的演變
要想了解聲調的演變,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聲調。聲調就是指音節(jié)內部具有區(qū)別意義作用的高低升降的變化;音節(jié)讀音的高低、升降、曲折、長短的具體變化值就是調值。調值的確定我們通常采用國際語言大師趙元任發(fā)明的“五度標記法”。把聲調的高低調值分為五度,分別用1、2、3、4、5來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2表示次低,3表示中,4表示次高,5表示最高。普通話中“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調值分別是55、35、214和51。
中古是由魏晉初期開始,止于明朝中葉。中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分別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由于史料和文獻的不足,關于上古漢語的聲調的內容無從考證,因此這里不予探討)隋代陸法言所著的《切韻》(該書原書已經失傳,但語音部分幸運的因《廣韻》等增訂本而保留下來)全書中,以韻目為綱,共分193韻;韻又按聲歸入到平、上、去、入四部分,這是最早的確定聲調的文字記載,也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最重要的依據。普通話的聲調也有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也叫“四聲”,現代漢語的聲調是對古代漢語聲調的繼承和發(fā)展。想研究中古“聲調”到現代“四聲”的歷史演變關系,首先要掌握四個規(guī)律:第一個是“平分陰陽”,第二個是“清陰濁陽”,這兩點可以放在一起討論。第三個是“濁上歸去”,最后一個則是“入派四聲”。
1、“平分陰陽”和“清陰濁陽”說的都是普通話中的陰平和陽平對中古的平聲調的繼承。什么是清濁,而什么又是陰陽呢?所謂“清”,指聲母是清輔音,所謂濁,指的是聲母是濁輔音。而濁輔音又分為全濁和次濁兩類。 全濁聲母指的是聲帶振動的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次濁聲母指的是聲帶振動的鼻音(m n ng)和邊音(l)以及一部分零聲母。除了舌尖后濁擦音r以外,全濁輔音已經全部清化,只有南方的部分的漢語方言至今仍然保留全濁輔音聲母,比如上海的方言。
中古時期漢語的聲調是一套完整的輔音系統(tǒng),清輔音和濁輔音的聲母形成整齊的對立關系。這也是古代漢語語音的特點之一。中古漢語有四個調類,分別是“平、上、去、入”。調類指的就是把調值相同的音節(jié)歸在一起所建立起來的類別。在中古后期,北方漢語的全濁輔音聲母逐漸發(fā)生了清化,清濁的調值進一步拉大,這種現象被逐漸注意以后,就出現了陰調、陽調的分法。因此在“平、上、去、入”四個調類中分別新增一個調類,以彌補因為全濁輔音聲母清化而消失的區(qū)別特征。這樣中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個調類就分化成了“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個聲調。新增的四個聲調命名為陽調以區(qū)別于本來的四個“陰調”。這四類八調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直線關系,比如中古的入聲調在北方方言中基本消失了,而在南方的各方言中還不同程度被保留著。不止在南方的各方言中古入聲的發(fā)展變化情況不盡相同,在沒有入聲的的北方方言中,對古入聲字的歸并情況也不盡相同。把古漢語的入聲分別歸派到普通話四個不同的調類中,這就是所謂的“入派四聲”,關于具體的“入派四聲”會在下文中具體解釋。我們簡單的說就是漢語的陰調類是中古原有的四聲,而陽調類是全濁聲母清化后新增生的調類。
所謂的“平分陰陽”指的是中古的平聲調,現代漢語分化成兩個調,即陰平和陽平。這種分化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凡中古調類中屬于清輔音聲母的古平生,現代多讀陰平,即第一聲(55),比如“應該、飛機、鮮花…”。凡中古調類中的屬于濁聲母平聲和次濁聲母(指m,n,ng,l等聲母)的古平聲,現代讀陽平,即第二聲(35),比如“和諧、人名、紅旗…”。這一規(guī)律非常清楚并且整齊,我們可以把這種對應關系簡稱為“清陰濁陽”便于記憶。
2、上文提到過,由于中古后期全濁聲母的清化,在中古后期原本的古陰上聲調新增一個調-陽上調,這樣古上聲調就被分化為陰上調和陽上調兩部分。中古漢語的屬于清輔音的陰上調是普通話上聲的直接來源,而中古漢語屬于濁輔音的陽上調在普通話中則被劃分成兩部分:古全濁上聲和次濁上聲。其中除去古全濁上聲并入了普通話的去聲,另一種次濁上聲則與古陰上調是同路的,仍然被保留在普通話的上聲調中。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是普通話的上聲調是由古陰調上與次濁上聲調合并而成的,這也就是普通話中的上聲與中古上聲的對應關系。
3、前段提到過古全濁上聲并入到了普通話的去聲,因此普通話去聲和不但和中古去聲,與古全濁上聲也有對應的繼承關系。首先,普通話的去聲調直接繼承了中古的去聲(陰去和陽去兩個調類在普通話中被合并為一類)。而所謂的“濁上歸去”指的就是中古的全濁上聲基本被歸入到普通話的去聲調中,比如“動蕩、部件…”。這種情況一般認為在唐代后期就已出現,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這里就是拿全濁上聲字和去聲字押韻。
4、現代漢語各方言對古漢語入聲的繼承情況不完全一樣。北方方言中古漢語的入聲基本都消失了,只有部分地區(qū)以及南方的各種方言還保留著古入聲,其保留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方言為基礎方言的普通話中,古漢語中的陽入聲演變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①古全濁入聲字絕大部分歸于陽平,例如“絕、滑…”,只有一小部分歸于去聲,如“敘、續(xù)…”②古次濁入聲全部歸為去聲。古漢語中的陰入聲的繼承則是無明顯規(guī)律可循的,陰入聲被分別歸入到普通話陰、陽、上、去“四聲”之中。古漢語的入聲分別歸派到普通話四個不同的調類中,這就是“入派四聲”。
以上中古漢語的“四聲”到現代漢語“四聲”的演變過程,這里還要捎帶提一下普通話聲調和方言聲調的關系,這兩種聲調都是由古漢語聲調發(fā)展而來的。普通話和方言的聲調區(qū)別之處主要是調值和調類兩方面,北方方言聲調一般是4個,大多數方言沒有入聲,而南方的方言聲調最少5個(如山西太原)最多是10個(如廣西玉林),比如粵語(廣州)就有9個聲調。除此之外即使調類相同,不同地區(qū)的調值也是不一樣的 ,同為陰平,北京是55,沈陽就是33。
掌握中古四聲到現代漢語四聲演變規(guī)律和普通話聲調與方言聲調的關系,對于留學生掌握漢語的語音、語義和對方言之間聲調的推算起這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留學生學習聲調的難點以及重要意義和作用
世界語言的語系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高加索語、南島語系,南亞語系等等很多語系。其中只有漢藏語系才有聲調。這么說并不是說其他語系的語言都沒有聲調,相反,任何語言都有聲調,但是這些語言聲調的不同并不會影響詞的意義。但是漢語的聲調的變化是可以區(qū)別意義的,除此之外還有區(qū)別詞性以及產生韻律美等多方面的作用,漢語的聲調可以說是區(qū)別漢語和其他語言的重要特點之一。因此學習聲調對于學習漢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普通話的聲調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數量不多,但是所擔負的意義和起到的作用卻是不容小覷的。
中國絕大多數民族多為漢藏語系民族,中國為該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中國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漢語已經成文國際上六種通用語言之一。有人做過一個調查,考察漢語中什么最難學,在聲母、韻母、聲調中,認為聲調最難的人占69%
由于很多留學生的母語并不屬于漢藏語系,比如來自歐美的留學生,他們說母語時沒有聲調的概念,當學習漢語語音時,在學會了拼讀出來音節(jié)之后對于聲調卻亂標一通,即使標對了也讀不準。讀陰平時調值偏低,但是相對來說是掌握的最好的一個;陽平升不上去,而且有時候留學生會用英語中疑問句的語調代替陽平;讀去聲時降不下來;其中對歐美學生來說最難的的上聲,讀音升上去了該降的時候卻降不下來,讀出來也很難讀準。因此當我們聽外國人說中國話時候即使發(fā)出的拼音音節(jié)大致都正確,但是連起來聽時候聲調起伏還是十分別扭,很生硬。比如說“你吃飯了嗎”,把輕聲“嗎”讀出很重的陽平調。
不同國家,分屬不同語系的留學生對于漢語聲調的發(fā)音都有著自己的偏誤,這是由于母語的思維定勢和長期說母語的說話習慣決定的,不同語言的學生堆漢語音調的偏誤不一樣,上段提到的是歐美的留學生,英語是屬于沒有聲調的一種語言,因此歐美在面對有聲調的漢語時很摸不到頭腦。而有的國家的母語是有聲調的,但是和漢語中的聲調有差別,調類和調值都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樣,有的還有重音。因此說有聲調母語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聲調時面臨的困難和無聲調母語的留學生一樣都很困難。比如瑞典語,韻律特征體現在重音和聲調上。無論是陳述句、疑問句或祈使句一般均使用降調,這會讓其在學習漢語是由于母語的緣故在口語交流時的音調上有很大的偏誤。
有人說學習漢語學好語音,詞匯,語法就可以了,聲調學不好也無所謂,反正不影響交流。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漢語的聲調雖然數量少,但是卻身負重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區(qū)別詞義。比如說“好”這個字,讀上聲時候,比如“好人”,這時“好”作善良,優(yōu)秀的意思來講,而讀去聲的時候,比如“好學”,“好”作喜愛、熱愛、喜歡的意思來講,由此可以看出同一個字聲調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學習好聲調對于掌握漢語中字、詞、句的含義來說具是十分重要的。
聲調還有區(qū)別詞性的作用,比如由“背”這個字組的“背著”和“后背”兩個詞,前一個“背”字讀作陰平55,表示把某物放在自己的后背,做動詞。而后背的背字是去聲,表示人體的一部分,做名詞。除了可以區(qū)別詞義和詞性,聲調還有很多作用,比如文章中平仄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等等。這無一不體現出聲調的重要最用,也反映出聲調的地位不亞于漢語其他的方面。
三、掌握好普通話聲調演變對促進國家團結統(tǒng)一有重要作用
中國有一個成語是“南腔北調”,原來指的是戲曲的南北腔調,現在是形容人說話口音不純,有方言。方言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方言民族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社會方言指的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所在職業(yè)、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漢語的方言通常可以分為七個方言區(qū):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普通話則以北方方言為基本方言。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的聲調都是從古漢語聲調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但是發(fā)展情況卻不盡相同。雖然如此,普通話的聲調和其他地域方言的聲調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不僅僅對留學生,對于中國說北方方言的以外的人來說,若想學好普通話,學習好聲調也是十分必要的,掌握好方言調值、調類和普通話的對應規(guī)律,不但對于普及普通話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且有利于全中國各民族統(tǒng)一團結,互助友愛,擴大交流,共同進步。
結語
語言是人類一種特有的產物和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就外部功能而言,是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其中聲調學習在漢語學習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音調從中古到現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但有助于建立系統(tǒng)的聲調類型學,還有助于對比研究中古四聲在中國北方方言和其他方言中的的演變過程。了解聲調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不但對在聲調學習上有困難的留學生很有幫助,對中國除北方方言以外的方言地區(qū)普及普通話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有心學習漢語,在平時練口語時注意區(qū)分普通話的“四聲”,在學習字詞時掌握聲調變化與詞義詞性的變化的規(guī)律,并勤加練習,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參考文獻
[1] 邵敬敏. 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陳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廣韻》(1008年)
[3] 劉富華、孫煒《語言學通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