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服務是當今人類社會文明與智慧的重要結晶,業已成為惠及全球的國際性社會事業。在我國志愿服務行動開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學生群體作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其志愿服務具有組織性,自愿性和公益性的特點。而與此同時也有著一系列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吉林大學和平校區“春苗行動”的研究,旨在推動志愿服務行動在高校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字:隨手公益;高校志愿服務行動;吉林大學和平校區
志愿服務是當今人類社會文明與智慧的重要結晶,它以建立更加美好、公平的社會為根本目標和基本愿望,通過社會群體主動自覺或有組織的參與而不斷發展和進步。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人類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和精神層次的不斷提高,志愿行動的服務內容、服務人數和服務領域不斷增多和擴大,其業已成為惠及全球的國際性社會事業。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志愿服務自20世紀90年代之初在我國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響應。我國的志愿服務行動在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廣泛,是志愿服務過程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
一、高校志愿服務行動的背景和特點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指“在校大學生在志愿組織的安排下自愿貢獻其時間、精力及技能等,不計報酬地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這里所說的大學生,主要包括本碩博和專科學生群體。
依據其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以下幾個顯著地特點:
其一,有志愿組織的安排。在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主要以學生組織或學生社團的形式出現,其管理依托學校共青團,因而從組織建設,制度章程,志愿者招募選拔,服務行動的形式、內容、方向,服務費用的提供與安排等諸多方面都由高校共青團內具有一定志愿服務管理和運營經驗的教師進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行動。
其二,由參與者自愿貢獻其時間、精力和技能。志愿服務行動因其服務具體內容的不同,所需服務項目也有所不同,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踐特點。其無強制性要求的特點,是大學生實現中國夢“正能量”的積極體現,也是當代大學生回饋社會,完善自我,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的真實反映,因而,在不斷的傳承中,志愿服務行動是一項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事業。
其三,不計報酬。志愿服務行動一經參與,通俗來說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將以且僅以精神滿足的形式體現,具有公益性質。所有行動的服務對象為社會和他人,而非個人利益。
二、高等院校志愿服務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在高校開展的如火如荼,社會上活躍著一批優秀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并且諸多高校已將志愿服務學時納入到大學生成績或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當中。然而,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有著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問題值得深思。
第一,志愿服務的保障體系不夠完備。
其一,資金來源困難。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開展活動的經費來源主要為共青團活動經費的支持,然而作為非盈利性質的高校教育,也無法將本就有限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到不斷壯大的學生志愿服務行動中去。大學生群體作為經濟尚未獨立的群體,其衣食住行仍然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有些活動的開展經常需要“自掏部分腰包”來完成,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雖然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不免受到影響。而從社會方面來講,極少有社會團體、企業單位的資金能夠面向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志愿服務行動進行投資。
其二,社會認可度不高。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行動的過程,是走向社會,面向各類群體的實踐過程。然而,由于人們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的認可度并沒有達到很高的程度,因而會造成諸多困難。一則,社會對于學生從事的志愿募捐等行為不予理解和尊重,挫傷其自尊心。二則在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行動過程中,社會公眾將其視為簡單的“免費”勞動力,將一些臟亂差的工作直接拋給志愿者。三則對于大學生志愿者而言,法律上的規定和保障不夠充分,也是導致社會認可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專業培訓的匱乏。當前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較多的以簡單勞動和文藝慰問為主,正規、專業和系統的培訓較為缺乏。大學生作為學生群體,學習能力雖強,但是由于志愿服務的能量未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釋放,與一個真正的社會人之間的差距較大,使得大學生志愿者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從事有助于社會發展的行動。也因此,在社會中的認可度也隨之下降。
第二,志愿服務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
當前,部分志愿服務活動限制性強,有著單一的服務形式,固定的服務時間,狹隘的服務范圍,更有甚者是通過一定強制力進行的活動。比如學習雷鋒的相關活動,其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重要的傳承意義,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重要體現形式則變成了“敬老院的打掃,兒童福利院的慰問,特殊教育學校的陪伴,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衛生的清理”等等,造成一時間高校周邊福利機構遭到“瘋搶”,甚至容易導致對接群體的秩序混亂,而在號召學習的月份結束之后,則再次恢復無人問津的常態。同樣面臨此種尷尬境地的還有諸如貧困地區送溫暖等行動,通常以一個盛大的啟動儀式為起點,召集諸多新聞媒體,高校領導共同參加,但是虎頭蛇尾的現象時有發生。此類逐漸流于形式的活動,未能真正激發起參與者的熱情,反而容易滋生許多抵觸心理,造成活動精神未得傳揚,活動實質已經走樣的惡果。
第三,志愿精神的培養并不到位。
其一,從事志愿服務出現功利性。由于志愿服務與課程成績等相關的掛鉤,部分學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如入黨、評獎評優等而參與到活動中來,并不能夠在活動中體會到真正的意義。
其二,從事志愿服務僅憑“一時沖動”。從事志愿服務的學生群體,絕大部分能夠對“什么是志愿服務”這一命題侃侃而談,而真正觸及志愿精神的精髓則少之又少。一些學生在選擇學生社團的時候,僅僅是對“青年志愿者協會”此類社團名稱比較感興趣而參與,還有部分同學是與其他同學結伴“被加入”。
其三,從事志愿服務“不可持續發展”。部分同學在完成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后,或是自己進入高年級時就選擇不再進行志愿服務行動。因而容易導致志愿服務成員的更新換代速度過快,部分成員剛剛理解志愿服務的形式和內容之時便離開了服務群體,組織的傳遞中斷。而低年級的群體仍處在象牙塔的“新鮮期”,學業壓力也并不太重,因而對于服務的參與度更高,穩定性更強。
三、基于隨手公益形式下的高校志愿服務形式創新
當前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以校園為基礎,在黨委的領導下和團委的指導下共同進行。如何能夠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從體制機制的各個層面進行創新,成為覆蓋面廣,內容扎實的有一定代表性和先進性的校園文化,真正做到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是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建立的初衷和要求。
而隨手公益這一緣自網絡新媒體的行動,從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先生為代表的網友發起的“隨手送書下鄉”、“隨手拍解救流浪兒童”活動開始,不斷深入人心。它以隨時隨地做公益的理念,通過發動更加廣泛的人群攜起手來,用更小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點滴小流匯成江海”服務社會。
基于此,吉林大學農學部團委以每年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貧困小伙伴”全國統一行動日為契機,于2014年3月起舉辦吉林大學和平校區“春苗·和平瓶——我的未來我做主”手拉手情系小伙伴系列活動。
活動旨在為了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也可以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較好的學習條件,提高學習素質,用自己的愛心和能力去幫扶貧困地區的小學校。同時將與貧困地區的小學校手拉手,給予他們資金、教學等方面的幫助,并定期與他們進行交流活動,增進對他們的了解。 經過認真的先期調研,結合自身情況,服務團隊選取了位于長春市農安縣的一所未接受過其他任何形式的社會、高校對接的學校進行第一期的資助行動。該校現有在校學生90余人,專職教師14人負責語、數、外、體育、音樂、科學、品德與社會等多門課程,六個年級的教學工作。近年來,由于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增多、農村師資匱乏等原因,許多地方的鄉村小學都面臨著逐漸萎縮的窘境。2010年9月,在農安縣校安辦幫助下,學生們從破敗的校舍搬入了現有的7間校舍。泥土地構成的操場,簡易的黑板,木制的桌椅,冬日取暖的土爐共同構成了校舍的全部。然而,雖然文具、輔導書、文體設施缺乏,但仍不能阻擋他們追求知識的步伐。
而結合該校的具體情況,通過研討,針對高校志愿服務行動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阻礙,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第一,志愿保障體系的建立。
其一,資金來源的形式。本活動的形式創新點主要來源于和平“瓶”的創意。瓶的概念,意指廢舊物品的回收,高校大學生作為重要的消費群體,經過日積月累所產生的“廢棄物”不計其數。因而,活動實施決定于每月的倒數第二周,由工作人員利用微信平臺、人人網、QQ空間等線上方式及海報、傳單等線下方式向校區同學及老師宣傳舊物回收活動。而每月的最后一周工作人員會在公寓、教學樓、辦公樓下設置舊物箱并向在校師生回收舊物并每月最后一周周末將收集好的廢品進行分類,將廢瓶子、廢紙箱、舊書等賣給廢品回收者;將舊衣物、舊臺燈等物品拿到校外的跳蚤市場或社區中義賣,以此籌集善款作為“春苗活動”的活動基金。該資金的籌集形式,一則提倡了環保的理念,讓廢棄物變廢為寶,打造節約型校園。二則讓資金募集不再成為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行動的門檻,讓每一個人通過簡單的十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參與到活動中來。其便捷省力的特點符合隨手公益的理念和發展方向。而除此之外,資金的募集還主要有其他幾種途徑。包括通過手工藝品學習、制作、義賣等形式募集,此類募集形式只要有閑暇空余時間的同學均可參與其中,通過老師和同學的教授,自己創作或制作手工藝品,交由統一回收義賣,義賣所得均匯入活動資金。其他資金募集形式還包括社區義演,大型活動贊助支持等。上述資金來源均由專人進行統計核算,經由海報等形式公布后入賬,存入專項資金賬戶,保障了其資金使用的有序。
其二,社會認可的實現。本活動的社會認可主要體現為文藝進社區行動和社會宣傳報道等多種形式。通過與社區、企業等多項合作,發揮廣大青年學子的文化藝術特長,以社區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資源的支持形式,在給社區群眾帶去歡樂的同時,實現服務行動的社會性推廣,以期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其三,專業技能的培訓。活動專業技能的培訓主要集中于支教行動之中。在公開招募志愿者后(含公開課程志愿者(以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為主)和課外課程(如體育、音樂、手工等)),在工作人員確定上課內容后,以獨立備課和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籌備。經由專業教師和具備一定支教經驗(如大學生西部計劃教師,暑期三下鄉活動支教教師)的成員構成的評審組進行試講評價,選拔出當期中的佼佼者,組成講師團。隨后,由具有經驗的成員對授課形式、授課深度、語音語速語調等諸多方面進行培訓。
第二,志愿服務形式與內容的創新。針對小學校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的服務形式,展開志愿服務的創新。其一,開展志愿資金募集形式的創新,如廢舊物品回收義賣,手工藝品制作與義賣等。其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接形式的創新,除了普通的支教以外,邀請小學生參與到高校校園活動中,感受大學生活的魅力。
第三,志愿服務精神的培養。由于該活動的性質,使得活動參與的廣泛性大大提高,以一個瓶子,一件廢品的參與形式,讓每個人感受到志愿服務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隨手公益的滿足與樂趣。在公示的過程中給予一定形式的精神鼓勵,讓每個人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同時,建立具有固定組織,固定選拔模式的專項行動服務團體,使之成為與各學生組織相類似的長效組織形式。
參考文獻:
[1]黃艷.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2).
[2]王觀宇. 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3.
[3]譚建光,周宏峰.中國志愿者:從青年到全民——改革開放30年志愿服務發展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9(1).
[4]許人冰.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