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中國漢字與日本當用漢字進行了綜述研究并進行了對比。漢字的發展將會以簡化為主。在語言工具方面,將以擴充詞庫作為實現語言發展的方式。
關鍵詞:漢字;對比;日本當用漢字
1.引言
在當前的語言文字體系中,中國的漢字始終占用重要的地位。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國的漢字被周圍的國家加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是日本和朝鮮、韓國。由于近代中國國力衰弱,中國的漢字的語言影響力也不斷地衰弱。但是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工具,不是簡簡單單地拋棄就可以的。如,朝鮮和韓國已經去漢字化多年,但是,研究者發現,在去漢字化后,這兩個國家的民眾交流能力在不斷地下降。這充分說明,語言工具的特殊性。此外,在日本,漢字融入日語中已經多年,已經成為日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盡管由于中日兩國的政治交流在不斷地發生劇烈的波動,但是,漢字作為一種中立性工具,它的作用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對中國漢字與日本當用漢字的對比研究,有利于語言研究者了解語言的功用、發展,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因而,具有重大意義。
2.當代中國漢字的特點
在當代中國漢字主要有簡體和繁體兩大體系,其中,在中國的大陸區域和新加坡等地主要使用的是簡體文字體系。而在臺灣、香港等地則使用的是繁體文字體系。這兩套文字體系均有其優點。在目前,大量的研究學者[1]認為簡體中比繁體中文要有優勢。他們的理由是,簡體中文比繁體中文的文字結構要更加地簡單和抽象,筆畫較少,有利于減輕識記和使用,提高單位時間內書寫文字的數量可以提高語言交流的效率。這些研究者的觀點確實非常地符合語言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在當代社會,人的工作效率是第一位。如果采用簡體中文,有利于漢字的教學,有利于漢字的書寫,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漢字書寫數量,同時也有利于其它國家的人學習漢字,加深國際交流。從這些角度出發進行考慮,完全沒有錯誤。但是語言它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也同時是文明的一部分。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簡體中文在文字的結構和意義的表達上是分裂的。從語言的結構和文化方面考慮,簡體中文對文化繼承性較繁體中文相差很多。這些人從歷史的角度提出反對簡體中文。他們聲稱,在中國,簡體中文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新中國剛成立時,文盲較多,人口教育水平極其低下的現狀。而大量的文盲存在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文明的生存與進步。為對抗西方的種種威脅,保存中華民族的文明,保證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政府必須采用一種高效的方式普及教育,先從整體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教育水平。簡體中文的優點使得其得到大力的推廣。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大力發展教育,中國的教育水平已經得到極大地提高。那么,簡體中文也完成了歷史任務將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重新交給繁體中文。而且,這樣還可以保護中華文化的瑰寶。并且,支持繁體中文的學者還強調,如果繼續使用簡體中文對中華語言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在現代,中國語言的擴展并非是以字為基礎而是以詞為基礎尤其是音譯詞。這種現象會導致民眾識字量的低下并且也會使漢字的信息蘊含量降低,使漢字失去對字母語言的優勢。
兩派學者各有其理爭論不休。從現實的發展來看,支持簡體中文的一方占有優勢。這不僅僅是簡體中文容易識記。而且還有深刻的經濟原因。眾所周知,現代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電腦的發展使得大量的信息被存入到媒體中。簡體中文比繁體中文的要求要低。這就意味著采用簡體中文的成本要低。因此,現在漢字流行簡化,簡體中文占有優勢。
3.日本當用漢字的特點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一直在進行漢字改革[2]。先是要廢除漢字徹底地將漢字從日語中屏棄掉。然后也試圖采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但可惜的是,日本并沒有能代替漢字的實行語言工具作用的可行性替代語言。直至1949年日本公布了“當用漢字字體表”作為日本當代漢字的基礎。日本一直在試圖將漢字從日語中徹底廢除。可是,直到1981年正式頒布的“常用漢字表”。漢字不但沒有從日語中徹底消失反而常用漢字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并且,在進入信息社會后,日語中的漢字不但沒有減少反而獲得了增加。
4.對比與結論
從對中國常用漢字和日語中當代漢字的數量和發展進行比較發現既有共同點又有相異之處。
首先,無論是中國漢字還是日本當用漢字都是以簡化為主。漢字一直處于不斷地進行簡化處理之中。漢字簡化處理是將較為繁復的筆畫進行一定的縮減,用更具抽象的筆畫代替復雜的部分,盡量在保留漢字的結構、語法、意義的基礎上,讓漢字變得更加容易理解。
其次,漢字的發展以詞的發展為主。在現代社會,隨著國際交流的數量增加和頻次的不斷提高。有許多新意的事物在不斷地產生。漢字在接受、形容這些新異的事物是以新詞的生成為主。而不是通過新增漢字完成這些語言功能。在接受新事物時,往往以音譯詞,和詞義擴展為主。漢字不斷地通過擴充詞庫來實現語言工具的功能使得漢字充滿了靈活性與可塑性。
中國漢字與日本當代漢字的相異之處
首先,漢字簡化的方向不同。中國漢字和日本當代漢字在簡化方向上并不一致。具對比研究發現,日本當代漢字大約有2000字左右,其中有700左右漢字與中國漢字不同。這充分說明,中國漢字和日本當代漢字遵循著不同的簡化方向。
其次,漢字發音不同。中國漢字由于中國政府推行普通話與漢字拼音,因此,對同一漢字,如果兩個人均使用普通話,那么他們的發音沒有本質的區別,非常地近似。這有利于語言工具發揮作用,對語言的交流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漢字因此而表現得富有活力,也有利于外國人士的學習。而日本當代漢字由于日本本國的歷史原因,日本當代漢字的發音并沒有得到統一的發音標記標準。在現代這一現狀仍舊沒有得到徹底改善。這一現狀不利于日本當代漢字在日語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因此,日本當代漢字的使用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參考文獻
[1] 江年攀,林志強. 關于漢字發展方向的思考[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58): 18-20.
[2] 趙守輝. 日本漢字的近代演變、動因及啟示[J]. 外國問題研究. 2010(197): 50-56.
作者簡介:熊婷婷,女,遼寧沈陽,1993.06.04 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