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生態理念,充分體現了我黨根據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進行的科學總結和高瞻遠矚的意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并且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也是我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生態文明;建設
一、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與發展的背景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
20世紀60年代,雷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闡釋了農藥殺蟲劑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標志性的起點,是人類對于生態環境警示性的預兆。而后在1972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為首的學者研究出版的著作報告,即《增長的極限》,是對于極大限度的追求物質財富的挑戰,為全世界對傳統發展模式和環境問題的思考敲響了震耳欲聾的警鐘。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提出并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敦促各國政府和公眾采取積極措施協調合作,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而共同努力。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及實踐
黨和國家始終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早就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還有,1955年,毛澤東又強調:“在二十年內,基本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現綠化?!盵1](P.262)這些都表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并進行實踐。[2](P.21)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發展要有新思路。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我黨將生態文明思想逐漸融入到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中,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黨的十八大大再一次提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環境的發展深入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方面,務必將這五個方面的內容統一聯系起來,為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是“生態”與“文明”兩個概念的組合。文明是與野蠻相對應的概念,‘文明’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成果的總和,是經過人的勞動和智慧的創造,并對人類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東西,是人類社會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的標志。
(一)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更高層次闡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和諧、相互協調的文明狀態,打破了西方生態文明觀“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各種思潮的兩種傾向。在對人、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指出:“人是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對象。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的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167-168)馬克思還強調:“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币簿褪钦f,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單獨存在,人與自然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明顯是對經濟發展的一種嚴峻挑戰,經濟發展有史以來在最大化的追求物質財富,忽視我們一直生活在其中并且不斷破壞的自然。尤其是在工業文明的進程中,過度的弘揚人的主體性而相對的貶低自然的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文明態勢。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是我黨以清醒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從根本上令我們熟視無睹的自然世界。從而改變唯利是圖的經濟發展,更加明確的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展現了我黨對我國文明發展狀態的深刻挖掘。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中,我黨對我國文明結構的認識上,更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發展的趨勢,為了更好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黨鮮明的提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據社會現實的情況,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增加到生態文明,也就是說,我國的文明建設逐步深入發展,到目前為止,我黨深刻總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表明我黨在實踐中根據實事深層次挖掘社會發展態勢,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升華,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
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統一,為滿足一代代人的延續的要求??茖W發展觀強調的是運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更好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從更高的層次闡釋了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堅持適度開發和注重生態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更加全面的、具體的概括了我國生態問題解決的戰略思想,深入到以“文明”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標準。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是對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推動。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要求和實踐基礎。
我黨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效益低下和社會中存在的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以及資源濫用的現狀剖析,創造性的回答了如何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充分增強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觀念,堅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誰注意道路。由被稱之為“黃色文明”的農業文明、“黑色文明”的工業文明到如今的“綠色文明”即生態文明,從而實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體系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要求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層面以及全過程,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中的指導意義。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一)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充分發揮政府積極的引導作用,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過分追求經濟發展,使得經濟利益最大化,因而忽視了生態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方案,其基本理念是通過改革政府,提高政府業績,使市場和政府相互彌補對方發揮作用的缺陷,以及有效抑制雙方運行機制的“失靈”,簡化政府職能,授權或者分權來進行政府管理工作。但是這并不是要求政府放棄管理權利或者是弱化其管理職能,而是以政府站在更高的角度發揮其“掌舵”和“導航”的功能。政府通過制定有效地生態治理模式,簡化政府管制權利。根據我國國情,制定建設生態文明的相關政策,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至上的原則,利用市場競爭機制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相關行業、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表明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迫切要求我們認真對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歷來作為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相互存在著。為了發展經濟,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然而僵化的保護生態環境,禁止開發自然資源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求相關行業和企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落實我黨和國家的具體政策和號召,主動遵照國家的相關措施,承擔社會責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利用科學技術降低污染的程度,轉向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促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和諧發展。
(三)提高公民建設生態文明意識,擴大公民參與力度
長期以來,公民對于生態環境問題意識淡薄,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不惜破壞生態環境。例如,亂砍亂伐、過度放牧、涸澤而漁等等,生態功能區居民無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無視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我們作為生存者之一,必須樹立生態保護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政策,努力學習各類生態文明知識以及接受生態文明觀念教育,提高全社會公民的生態道德文化水準,共創我們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鄧小平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王嬌嬌(1989年),女,河北省,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