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成是一種造型概念,是現代造型設計專業術語,平面構成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關鍵詞:平面構成;創新;感知力;創造力
平面構成是構成的基礎,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必修課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造型活動。它起源于德國包豪斯學府,在本世紀80年代從歐洲傳入我國。對中國的當代藝術設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現代藝術教育中,它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點、線、面等抽象元素的排列、組合、分解、解構等形式,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藝術設計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平面構成教學經常遇到一系列的教學問題。首先,這門課程要求任課教師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如果教師的綜合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那么平面構成教學就只是照本宣科,這就極大的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其次,作為接收方的學生來說,對教師傳授的內容不能深刻理解,構成作業只是臨摹和機械模仿,缺乏創意,那么就達不到預期應有的教學效果。在構成練習過程中,學生通常是使用墨線和卡紙、直尺等工具完成,主要精力放在作業的精細度上,缺乏創新能力,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因此,為了更好的完成平面構成教學,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一、欣賞經典構成作品,激發學生對平面構成課程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圖片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平面構成教學中,欣賞一些直觀有趣的圖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魯賓之壺”,通過圖地反轉讓學生了解正形與負形之間的相互轉換,總結出:一般情況下,主體形象為圖,背景為地,但有時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從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基本形與背景空間的變化組織關系。在學生興趣濃厚的同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與想象力,自己創作出圖地反轉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搜集大量的經典的平面構成案例,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展覽館或者公園參觀實景構成作品,只有當學生有了初步的接觸了解構成之后,才能了解到構成的基本形態,在潛意識中將點、線、面等基本元素聯系起來,通過圖形之間的組合加減變化形成具有美感的構成形式,在分析、組合、分解基礎之上進一步了解平面構成基本形與骨骼之間的組合構成的關系。
二、注重實踐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造力。
平面構成傳入我國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為藝術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平面構成是一門實踐課程,也是一門基礎課程,一般是從低年級開始學習,它訓練的是平面圖形的生成、變異等規律,及骨骼與基本形的組織排列規律,注重培養學生對平面圖形的理解感知力以及圖形設計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低年級的學生,無論是繪畫專業還是設計專業,上大學之前很少涉及到平面構成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實踐教學,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親自實踐練習。并且,平面構成是一門形象課程,其構成形式有一些基本規律,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才能把握這些規律。初期可以模仿一些經典的構成作品,理解其構成規律,通過模仿讓學生對自己的藝術潛質進行挖掘,在掌握這些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挖掘自己的藝術潛質進行獨立創作。同時,讓學生對自然素材進行搜集整理,運用點、線、面等抽象語言對自然物象進行抽象化表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走出簡單模仿形式的束縛,這樣平面構成教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造力。
三、通過創意思維訓練,激發學生對形式美的探索能力。
作為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平面構成著重培養學的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對形式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如果在實際的平面構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流于形式,勢必使教學簡單化、形式化,同時,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沒有真正在實踐中領略到構成特點與規律。另外,平面構成教程的主體內容大都是基本圖形的構成形式,如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特異、對比、肌理等傳統的內容,這些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教材所使用的圖例也顯得陳舊與滯后,缺乏與時代相聯系的新鮮元素,不能適應當代設計的發展。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突破教材內容,著重于創意思維訓練,進行有創造性的設計和創作。創意思維訓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從設計主題、基本元素,工具材料等方面進行創新訓練。在工具材料上,可以考慮對傳統材料和工具進行革新,嘗試使用新的材料與工具,像油畫棒,熒光筆,馬克筆,印章,有色卡紙,立德粉,報紙,打印海報等。打破傳統平面構成用黑白表現的思維方式,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產生的不同畫面視覺效果,增強學生對新材料、新工藝的探索的興趣。在表現內容上也可以進行創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構成的美感,比如,將生活中的自然形態結合形式美法則進行適當的分解、取舍、轉換,弱化具象形態的特征,將具象形態轉化為半抽象形態,然后進一步解構、重組,將半抽象形態轉化為純抽象形態甚至意向形態,從而使作品呈現出全新的藝術生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在表現的手法上,不拘泥于徒手繪畫,可以使用粘貼,拓印,堆砌等方式,結合設計主題處理作品。在創意表現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形象、色彩、肌理等之間關系,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它廣泛的應用于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在平面構成教學過程中,應著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創作靈感,將興趣與學習結合起來,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靖.從多元文化視角解讀平面設計構成元素的審美內涵[J].福建藝術,2007,(3):61.
[2]毛珍珍.“平面構成”學生認知狀況調查與分析[J].包裝世界,2010,(6):15.
[3]汪方.平面構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