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原則主要有更新教學觀念、形成數學思維、引導學生探索和以直觀感知為基礎。在新課程理念下,可以采用課堂分層教學形式,課堂分層教學是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教育。數學課堂可以將分層教學法與互動教學法、心理調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關鍵詞】教學原則;分層教學;探索
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原則
新課程改革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教學方式。新課程理念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第一是更新教學觀念。近年來,國內外對于數學教育問題展開了探索,數學教育觀念產生了時代變化。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數學教學觀念必須與時俱進,使學生接受最前沿的、最先進的教育。我們的數學教學觀要朝著現代化、科學化邁進。采用什么樣的數學教學方法,取決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偏好,將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結合,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學習效果及時調節教學策略。比如用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設備展現幾何,給學生直觀印象,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是形成數學思維。把數學教學理論和數學思想放在教學活動的核心位置,形成數學思維駕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挖掘知識點背后的數學本質,并在數學模式的建立和分析中揭示和闡述。比如在學習立體幾何各種角的概念之后,之處空間線與面之間所成的角都是構造性的,這樣可以在思維領域把立體幾何向平面幾何轉化。在對某個原理應用時,解題的角度與分析方法都是在數學思維的指引下完成的,對數學思維要不斷集中強化,反復應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第三,引導學生探索。在每堂課之前拋出包袱,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猜測推理,自覺論證。國外教育家較為倡導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發生興趣,自主研究,能夠提升學生智商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索,需要完美的課堂設計,課題所選擇的難易程度應該在學生思維水平的附近,太簡單了學生沒興趣,太難了學生又容易灰心。教師要篩選材料,給學生的背景材料直觀豐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設計富有情緒的提問,在環節中適當暗示和引導,牽引學生的好勝心完成課堂探索。
第四,以直觀感知為基礎。高中數學本身比較乏味和枯燥,抽象的概念居多,缺少形象和直觀。但是抽象的數學理論都是從客觀對象中抽離出來的,都具有較為直觀的背景。不能死記硬背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來解題,要直觀想象和深入理解這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直觀背景,比如函數的奇偶性,學生剛接觸時很難理解定義的實質,在教學設計中為抽象概念提供直觀的背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解決問題。在比如在高中幾何學習的時候,學生的空間感并沒有完全建立,所以立體幾何對學生來說較難接受。在理論教學之前,有必要提供立體的實物,讓學生通過直觀想象來接受空間概念,在儲備豐富的直觀背景材料后,再來研究和學習抽象問題。
二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分層教學形式
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一個班級的高中生學習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差異很大。尤其在數學方面,有的學生很容易接受函數和立體幾何概念,而有的學生學習高中數學頗為吃力。如果用傳統的全班一體化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全班數學分數距離拉大,產生一個班級的學生兩級差異大。要解決兩級差異的問題,就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創新。課堂分層教學是在了解學生的數學接受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之后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對數學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采用拔高式教育,對數學較差的學生分析其弱點和盲點,彌補不足,找準切入點進行訓練和強化。這樣既能滿足數學好的學生繼續向更高層次探索的條件,又能幫助數學差的學生找準自己的弱點,各個擊破。
在實際操作層面,先對學生的差異性做一個測試,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對數學能力強的學生,可以依照數學教學大綱,在課堂設計高標準的數學環節,課后補充練習題來鍛煉拔高;對于中層學生,教學目標要略高于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做完基礎練習題的基礎上適當拔高。對于對數學不敏感的學生,則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要求學生對基礎公式和書本的基礎例子熟練掌握,從學生的薄弱方面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和訓練,尤其強調反復訓練。
課堂分層教學形式對數學教師的要求是既要依照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改變傳統一刀切一個標準來衡量全班學生的教學模式,將全班看成一個機體,解構學生層次,形成學生數學學習梯度。數學分層教學在高中課堂有較強的實踐性。最簡單的層次劃分方法就是按照數學考試成績,中層學生最具有可伸縮性,既可以向數學高標準隊伍靠攏,又可以吸引數學較差的學生進入中等隊伍。在層次教學法的實施要求教師靈活,善于變通。分層教學還可以與其他形式教學合并或者交叉進行。教學方法只要是有益于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提高的,都可以進行嘗試。分層教學法可以與其他教學方法共存于同一課堂,這也是分層教學法的優勢和特點。
三 數學課堂的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互動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從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放松身心,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時將接受程度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教師在互動課堂與學生的關系非常融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提問和回答的積極性,鍛煉用數學思維來分析數學問題,再發揮數學想象力拓展解題思路。通過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快速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
心理調適教學法是針對高中生對數學的認識程度和心理反應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導的方法。高中數學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很多學生由于學不好高中數學而出現心理問題,容易產生厭學、消極情緒等。如果不及時給學生做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就會影響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思維成長。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來消化所學新課,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暗示學生“你一定行”,對于數學成績差的學生采取多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數學成績好的學生,要通過夸贊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學習數學中的潛質和優點。
【參考文獻】
[1] 苗蓉.數學教學語言應遵循的原則[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1(03)
[2] 吳立忠.關于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存在問題的反思[J]. 教育導刊.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