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與環境法已經成為當前人們較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解決環境資源的問題除了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外,還應當加強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本文從資源與環境法地位及作用作為切入點,淺要介紹了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法規建設的概況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資源與環境法的發展展望。
關鍵詞: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建立與發展
自1979年我國第一部環境法《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實施后,我國的資源與環境保護性發展就在不斷進行中。伴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源與環境科學的建立,要想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全面小康,就必須走一條人口、社會、經濟、和資源間的協調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同時,還要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供給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
一、資源與環境法的地位與作用
(一)資源與環境科學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人類已經意識到實施資源與環境科學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的生存。資源與環境的科學是綜合了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技術。同時,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演化發展規律以及針對發展中的各類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能夠科學合理使用資源及環境保護方式。資源與環境科學的提出表明了人類對自身發展與環境問題的認識都更加深入,并上升到探求地球環境對人類健康、安全及居住的影響的高度。經過多年的發展,資源與環境科學已經成為人類在利用或改造自然的基礎指導科學,以及制定可持續發展模式和解決當前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的科學基礎。
(二)對保障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建設發展,導致化石能源及礦產資源的儲備量不斷減少。由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供應危機也時有發生。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這些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的重要原因,此外也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加強對資源與環境關系的研究分析,建立健全資源與環境法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二、我國資源與環境法的建立發展概況
通過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法規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982年之前的奠基階段、1982年至1992年間的發展形成階段、1992年至今的持續完善階段。
我國在參加了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后,正式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經過不斷地討論分析通過了我國第一個規范性的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高山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在197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第一次為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環境資源理發提供了憲法基礎。并于1979年出臺了我國第一部正式的環境法《環境保護法(試行)》。在1983年,我國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至此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逐漸形成了一套體系,并為今后的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至1992期間屬于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體系不斷形成完善的階段。在1989年我國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在此基礎上頒布了一系列的資源與環境的法規和規章制度。這一時期是我國資源環境立法數量最多的時期,出臺近二十多部資源與環境的法律法規,從而逐漸擴大了我國公民對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認識范圍,加快了我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發展。
1992年至今是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法規及保護體系持續發展完善的階段。目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我國在1996年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第四次會議上以及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四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這標志著我國資源環境法的建立與完善。在此之后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律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可持續發展占戰略已經成為資源與環境法律法規的建設的重要導向,且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以往的法律法規進行了較大的修訂,在這一時期修改并制定了7部資源與環境法及大量的法律法規或行政規章,促進了我國資源與環境法的細化。另一方面,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的出臺加深了對其他部門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影響,在隨后出臺的法律法規中或多會少的包含有資源與環境法律法規,如1997年修訂的《刑法》中,就增加了對破壞資源與環境的刑事法律規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雖然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法律體系已經較為完善,但是就一些法律個案來看,仍然存在著許多爭議。
三、當下我國資源與環境法建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與環境法研究的對象與自然資源法的關系問題
現階段,資源與環境研究的對象一直都是環境資源法中爭議比較大的一個問題。有的學者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間的關系立法理論研究已經成為了推動我國資源環境法律法規建設朝著科學化、綜合化、完整化、獨立化體系發展的基本理論。在這種調整上主要以間接調整為主,直接調整為輔,且其調整方式必須要建立在人與環境、自然的關系上。也有學者將爭論的焦點放在資源環境法研究與自然資源法的關系上,其認為環境與自然資源法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形成了我國完善的法律體系。換言之,環境法與自然資源法兩者融為一體從而組成了較為科學與完善的法律體系——環境自然資源法,即環境法。
(二)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環境資源法在可持續發展上的研究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我國在1999年召開了由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組織的研討會,在會議上就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觀點認為,我國西部環境與資源的特征對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的建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加強對西部環境與資源的法律建立保護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還有的認為,要解決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關鍵在于法律制度的建立,其中包括現行環境資源法的變革與完善,以此將環境資源發與可持續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三)國內環境資源法與國際法的銜接問題
現階段對我國環境資源法與國際法銜接的問題的討論只要集中在我國環境貿易的問題。部份學者認為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因此在環境資源法建立的問題上,應該以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標準進行。所以,在經濟政策方面,我國應當逐步實現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并能夠將國際標準不斷轉化為國家標準。
在環境資源法的制定上要參照國際標準并基于我國實際情況,落實環境資源法的實施,加大依法治國的力度。當然在全球環境資源的問題上,我國也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同時要加強對環境問題上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從而促進全球環保問題的解決。
四、完善環境資源法律制度的途徑
(一)環境稅法制度的完善
環境稅指的是對開發、利用環境資源或是對環境進行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及個人,根據其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及污染環境的程度征收的稅收總稱。加強對環境稅法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培養環保觀念。同時對控制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排放污染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包括下述內容:
1、改革消費稅。首先是要進一步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加大對一切自然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大的消費行為的限制,如煤炭、一次性泡沫餐具、不可降解的包裝材料等都應當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中。其次,要根據不同產品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或是自然資源消耗水平進行稅率的調整。如增加對煤炭資源消費稅,降低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的稅率。此外,改變汽車以排量為稅率劃分的單一依據,實行排放指標與排氣量的有機結合等等。
2、通過環境稅稅率的調整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在我國是一種朝陽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要依靠市場經濟的調節,還必須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采用政策扶持的方式激發資本及投資者參與綠色產業的熱情。因此,通過在環境稅法上給予適當的減免補償能夠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帶來正面的效應,從而促進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
(二)資源法律制度的完善
資源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必不缺少的部分,是人類生存及生產活動的一切動力來源,資源的有限性及稀缺性已經成為了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加強資源環境制度的完善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關于土地資源的完善。我國土地制度完善,務必要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土地責任制;建立健全土地保護的補償機制,嚴格確保農田總量的不減、用途不變的原則;要切實落實農村土地的產權明晰、用途,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及流轉的制度,并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經營主體;要逐步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依法進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使用建設,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規范改革。
其次是水資源法律制度的完善。這就要求我國相關部門要明確水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主體,不斷完善對《水法》的完善與變革。進一步加強合理區分基本生活用水、生態用水及經濟用水的界限與使用標準。針對水資源,也應當有一個較為科學合理和統一的規劃,運用宏觀調配的方式解決水資源的利用與其生態的保護。當前,在我國制定的《水法》中規定,水資源的利用、開發、節約及保護,應當按照流于或區域進行統一的規劃。
結束語:
資源與環境法的建立是為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而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及管理程序。不斷加強對資源與環境法的討論與研究制定,是保持其先進性、權威性、規范性、完整性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杜群.我國環境與資源法范疇若干問題再探討[J].法學評論,2001(02).
[2]盧炯星.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我國環境資源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02).
[3]盧炯星,羅雪光.我國環境資源法的體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03).
[4]朱曉燕.我國環境資源立法的完善[J].河北法學,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