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提出的意義和目的主要是用于解釋實踐,在解釋實踐的基礎上指導實踐,并在解釋與指導的前提下,發現實踐的不足,從而改進實踐。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前后臺模的研究意義就在于其能夠解釋、指導并改進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踐。通過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前后臺模式的研究可知,要使整個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目的,主要是確保整個系統模式能夠平衡運行——輸入和輸出的一致性,即前后臺的綜合作用為正效應。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增強前臺情境控制力、強化前后臺情境的綜合正效應、弱化前后臺情境的綜合負效應、加強系統反饋等途徑使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達到高校的預期效果。
一、前后臺模式的網絡形態——前后臺趨向對等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作為大眾傳媒“第四媒體”的網絡開始崛起,對政治社會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網絡為個體政治社會化提供了新的環境及空間,加快個體從‘自然人’成長為‘政治人’的過程”[1]。網絡改變了傳統政治中單向度的溝通形式,使政治社會化成為一種直接的互動式溝通模式。信息時代的網絡已成為政治社會化的強大載體和工具,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社會化的過程。高校大學生是青年中受網絡影響最為突出的群體,“當大學校園各個角落均遍布數字化的信息時,大學生的整個生存狀態——從學習研究到休閑娛樂,從個體行為到情感心理,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重大變化”[2]。網絡改變了傳統的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模式,使得原來微弱、狹窄的后臺情境空間得以擴張,前臺主導模式已逐漸向前后臺趨向對等的新模式轉變,呈現出前后臺逐漸趨向對等的形態。
二、前后臺模式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啟示
(一)增強前臺情境控制力:轉變角色地位及互動方式
1.調整高校與大學生角色地位——單一主體到雙主體
在傳統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前后臺模式中,高校施教者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要控制者,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大學生的政治角色意識則較為單一,自我政治角色一般定位為被動的受教者。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角色意識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者逐漸轉變為主動的擁有主體意識的自我教育者,使其在前臺情境接受政治教化的角色演繹中出現了角色意識沖突。由于政治心理及政治意識轉變所造成的矛盾和沖突,往往使得前臺情境的政治教化演繹受到破壞。因此,高校應該轉變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把大學生也置于同等的主體地位,即政治社會化的雙主體,使大學生的主體政治意識在前臺情境的政治教化中得以體現。由此,才能夠喚醒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其在互動的溝通中主動地接受前臺情境的政治教化。從單一主體向雙主體的轉變,是前臺情境政治教化的互動方式及演繹方法得以轉變的關鍵前提,也是提高前臺情境控制力的重要保證。
2.轉變前臺情境的對話方式——單向灌輸到雙向對話
傳統高校前臺情境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單向性的灌輸教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需求出現錯位。這種通過高校政治權利外力塑造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模式功效甚微。因此,在網絡背景下,高校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方式,轉而采用雙向“對話”模式。雙向“對話”模式比傳統的單向灌輸更為人性化,“作為意義分享的方式、作為價值建構的過程,對話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越了其本身”[3]。大學生在與高校施教者雙向“對話”的前臺情境中,能夠體會到作為主體被尊重的角色地位,因而更能主動地接受前臺教育所傳遞的主導政治文化。由此,才能實現高校施教者“價值引領”與大學生“主動建構”的外力與內力共同塑模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模式。此外,雙向“對話”模式使得高校施教主體與大學生之間的交互性增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交往、互動的雙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權、支配和中心地位”[4]。在此對話情境中,大學生能夠在前臺情境的政治教育中有著高度的參與性,高校施教者亦能對大學生進行政治價值觀的強滲透。
3.改變前臺情境的演繹方法——明示與暗示結合
傳統的高校前臺政治教育主要以明示方法為主,即公開地傳遞和灌輸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及政治價值觀等。這種明示的政治教化方法在傳統的大學生社會化中曾起著重要的作用。然后,伴隨著網絡背景下后臺情境領域的擴張,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學習政治文化的途徑和渠道急劇增加,大學生越來越傾向于暗示的政治社會化方式,傾向于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具有強烈的“同喻”色彩,傳統明示說教方式已不能滿足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需求。網絡背景下,高校前臺情境的政治教育,除了保留傳統的明示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進行暗示方法的探索和運用,使明示和暗示方法相結合。暗示方法是指“在無對抗條件下,暗示者通過語言、行為或情境把其觀點或意見傳遞給個體,并使個體接受和認同這些觀點及意見,從而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其按照暗示者所傳遞的方式進行活動”。[5]以無批判的接受為基礎的暗示方式只要求大學生接受現成的信息,因此,其對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政治態度、政治行為等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滲透性作用。
(二)強化正效應,弱化負效應:加強前后臺情境的一致
1.提高高校前臺政治教育與網絡政治的融合性
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前后臺情境的融合性,主要是指高校政治教育與學生網絡政治實踐內容的一致性。傳統高校大學生政治教育的內容大部分屬于理論性的知識,形式較為單一,內容陳舊,但大學生處于接受者的角色,只能被動接受。然而,網絡背景下后臺情境領域的擴張,使得后臺情境領域的許多有關政治文化的信息復雜化、多元化。網絡中相關的政治信息雖然復雜多元,但是其往往包含了最新的政治信息,如新的政治理論、時事政治等等,有著更多的政治“聲音”,盡管這些聲音并非全是符合“主流價值”的。因此,要使前后臺情境中大學生的政治教育達到較好的融合性,就必須對前后臺情境的政治教育內容進行更好的融合,把網絡后臺中最新的政治信息、時事政治引進課堂。然而,對于從后臺情境中引進的網絡政治信息要辯證對待,積極的、健康的有益信息應該予以肯定和引導,成為高校大學生前臺情境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消極有害的則要進行理性批判,作為充實高校前臺情境大學生政治教育的反面材料。
2.積極構建高校網絡政治社會化陣地
增強前后臺情境的一致性,除了把后臺情境的政治信息融合到前后情境的政治教育中,其對應的一面則是把前臺情境的政治教育融合到后臺情境中。要把前臺情境的政治教育融合到復雜、多元的后臺情境中并不容易,需要在后臺情境開辟一個特殊的平臺。這個平臺要盡量減少后臺情境相關負面因子的影響,保持前臺情境政治教育的正面性。目前的網絡政治社會化陣地的探索,正是前臺情境政治教育融合到后臺情境的典型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會去占領”[6]。中國傳統的高校前臺政治教育幾乎不涉及后臺情境領域,尤其是網絡情境領域,這也是高校前臺情境政治社會化力量不斷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政治文化主動地構建高校網絡政治社會化陣地,是網絡環境下促進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迫切要求,是前臺情境融入后臺情境并利用后臺情境發揮作用的有效方式。
3.規范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后臺情境的政治參與行為
后臺情境正逐漸成為大學生所青睞的政治社會化場所,在這里,大學生作為政治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能更加自由地獲得各種豐富的政治信息。然而,由于大學生自身的政治判斷能力不高,加之擴張后的后臺情境變得多元及復雜,使得大學生的政治行為可控性減弱,常常導致非理性的政治行為。這種后臺情境的非理性政治行為容易造成前后臺情境政治信息及政治教育的沖突,破壞前后臺情境的一致性。因此,高校主體要積極規范和引導大學生后臺情境的政治參與行為,使學生能夠理性地參與后臺情境的政治實踐,確保前后臺情境的一致性。規范和引導大學生后臺情境的政治參與行為,“要使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逐漸合法化和制度化,引導大學生理性地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形成高校與大學生之間‘訴求——回應’的良性互動”[7]。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加強學生網絡素質教育及道德教育,加大網絡法律常識宣傳,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及分析能力等。
(三)提高反饋能力:尋求體系運行新平衡
1.建立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有效反饋機制
要加強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反饋,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因此,高校主體必須在整體上構建一個聯動、整合的反饋機制,使反饋信息能夠有規律并高效地返送。建立聯動性、整合性的反饋機制,首先要建立全面的信息反饋網絡,這是信息及時、準確反饋的基礎。全面的信息反饋網絡要積極調動學生干部、輔導員、任課教師以及其他教職工,讓校內全員參與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反饋網絡中,形成一個個緊密相連的節點。其次,要建立科學規范的信息反饋制度。科學規范的信息反饋制度是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信息反饋的重要保證,如目前一些高校已經建立的大學生思想調查分析制度、教育座談會制度、學生思想動態分析制度等。除此之外,在網絡后臺不斷擴張的背景下,可以嘗試構建以網絡后臺情境為基礎的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系統,建立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制度。
2.增加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反饋渠道
加強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反饋,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是基礎,增加反饋的渠道則是必要措施。渠道的增加是為了收集到更多的反饋信息,在數量上提供保證,缺少必要的反饋渠道,將會使高校主體難以把握和控制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和效果。因此,為了保證能夠最大程度地收集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反饋信息,高校主體必須增加反饋的有效渠道。最為基礎的反饋渠道包括前臺情境中的主要施教者以及后臺情境中與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學生干部、社團干部等。通過教師及學生的反饋,能夠了解學生最為基本的政治社會化狀態和效果。然而,僅僅通過這兩個途徑是不夠的,尤其隨著網絡后臺情境的擴張,學生的私人生活逐漸進入以網絡為主的“深后臺”,政治社會化效果也隨之隱藏得越來越深。因此,必須開拓更多其他有效的反饋渠道,最為關鍵的是網絡渠道。高校主體應該把收集反饋信息的觸角伸向網絡后臺情境,讓網絡后臺情境成為重要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反饋渠道。
3.提高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反饋速度
為了有效地增強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反饋環節,除了在機制和數量上保證反饋信息的收集,還需要在速度上進行提高。反饋的目的是要及時、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狀態和效果,如果反饋信息不能及時、快速地到達高校主體部門,高校主體就無法針對有效的反饋信息對新一輪的輸入進行調整,也無法對前后臺情境的關系進行有效整合,新一輪的輸出結果也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出現更大的偏差和錯位。因此,要達到整個系統的有效運行,達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預期效果,必須提高反饋速度。高校主體與大學生之間的政治信息反饋,中間要經過相關的環節,然而中間環節越多,意味著反饋消耗的時間越長,反饋的速度越慢。因此,必須努力減少反饋的中間環節來提高反饋的速度。增強高校主體和大學生之間的反饋互動,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進行交流溝通。隨著網絡后臺情境的擴張,網絡的交互性、匿名性為高校和大學生之間的直接反饋提供了一個互動平臺,如目前一些高校開通的校長信箱、高校校內論壇等。
注 釋:
[1]孫運祥:《政治社會化進程中網絡對“政治人”心理及其人格的影響》,載《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143-145頁。
[2]陶國富:《大學生網絡心理》,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年,第237頁。
[3]黎瓊鋒:《對話不僅僅是對話——教學中的對話及其價值意蘊》,載《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0期,第71-73。
[4]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7頁。
[5]趙長勝:《論大眾傳媒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110-113頁。
[6]王子坤:《網絡技術背景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探析》,載《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163-166頁。
[7]章榮君:《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雙重效應及策略選擇》,載《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第7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