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醫療糾紛是當前影響正常醫療秩序,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國醫療公信力較差;另一方面,醫療糾紛是社會糾紛中的一種,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并努力構建醫療糾紛調處的法律機制,將其引入法律途徑依法處理。
[關鍵詞] 醫療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醫療責任保險
醫療活動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性,醫療事故的發生原因也多種多樣。客觀上,目前的醫學水平無法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而主觀上的原因也在導致著醫療事故的頻發。如,德國某醫療保險公司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德國平均每年發生的醫療事故約19萬起,致死人數將近19000人,報告認為德國醫療事故死亡率高于交通事故喪生率,而其中意想不到的和本可避免的醫療事故數量更高,每年大約平均發生36萬至72萬起。無論是對醫務人員還是患者來講,在當前中國的醫療體制和科技水平下,都在承擔著醫療風險帶來的相應損害,醫療糾紛的不當解決也嚴重影響著醫療事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構建“三調解一保險”的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置體系,該體系的構建需要法律機制的完善。
一、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構建的建議
目前我國已就醫療事故及醫療糾紛處理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主要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通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有關醫療損害賠償部分。同時,各地對于醫療糾紛的處理,也紛紛制訂了地方政府規章,如《寧波市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條例》。但當前這些有關醫療糾紛調處的法律規定尚存在不統一和有待完善之處,所以發生糾紛后當事人還是更愿意通過民事調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截止到目前,我國共建立了3,396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人民調解員2.5萬多人,55%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有了政府財政支持。2013年,全國共調解醫療糾紛6.3萬件,調解成功率達88%。如,丹東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共受理調解醫療糾紛35件,調解成功率為93.8%,協議履行率100%。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應在醫療糾紛調解制度的構建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一)建立醫療糾紛調解的專家隊伍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負責人應來自于醫院,在組建調解隊伍時,我們應考慮醫療糾紛的專業性,要有臨床醫學、藥學、衛生法學和保險等專業資質的專職工作人員。同時還要建立專家庫,在處理糾紛時要有專家的介入。專家庫的成員要有來自醫療機構的權威和法律、保險方面的專家,可以采取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每次調解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如,丹東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的醫學和法學兩個專家庫,共有152名專家為調解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服務。
(二)將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體系
目前,各地開展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都是免費為醫患雙方提供服務的,其經費來源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寧波開創的第三方調解機制,調委會獨立于衛生行政部門之外,由司法部門負責調委會的日常管理和人員招聘,工作經費和人民調解員的補貼經費由財政保障。我們可以借鑒寧波的做法,由財政加以保障。
二、對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建議
醫鬧和醫療糾紛久調不決的問題,主要還是在于責任的分擔和賠償金額的確定上存在爭議。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已建立了醫療責任保險體制,如寧波市自2008年起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都按照《寧波市實施醫療責任保險的規定》,繳納一定保費,投保了醫療責任保險。日前,國家衛計委、司法部、財政部和中國保監會等五部委下發了《關于加強醫療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指出2015年底前,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100%,二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90%以上。
醫療事故責任險,它不僅有利于醫療事故中的病患及其家屬獲得及時有效的經濟保障和醫療救治,而且有助于減輕醫療事故中醫院尤其是當事醫護人員的經濟負擔。目前,我國有些地區已建立了非強制性的醫療事故責任險,保險公司也非常愿意提供該保險項目,但醫院參加的不夠踴躍。主要是在保費的承擔上,院方要為全體醫護人員繳納保費的話,負擔較重。而且經核算后,院方寧愿選擇賠償,也不選擇投保,因為投保的費用遠超過其每年用于醫療事故賠償的費用。所以,要建立強制性的醫療事故責任險,還需要對保費的負擔問題加以重新核算,盡量公平合理,以調動院方投保的積極性。
三、對醫療糾紛調處預案工作的建議
醫療機構和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都應做好醫療糾紛調處的預案工作,確立糾紛發生后的工作程序。如,在糾紛發生后,本著自愿的原則,告知當事人可以選擇人民調解、訴訟、自愿協商和解、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處理的方式解決。如果當事人選擇了人民調解的方式,調委會就應當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專家庫中確定一批責任心強、業務精專的專業醫療人員、律師、保險業務員和調委會工作人員一起從事調解工作。在糾紛調解時,專業人員要直接面對患方,剖析講解醫院方在診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醫療技術和法律定位,特別要講解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什么該賠、什么不該賠、該賠多少、為什么賠等,一條條給醫患雙方算\"明細賬\"。同時要明確調解的時限,避免久調不決。
總之,無論是醫鬧問題,還是暴力襲醫問題,應當找到病根,從根源入手,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當前我們要恢復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可以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如:建立網上會診制度,以解決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建立各專科醫生分類管理制度;將醫生參與網上會診作為晉升職稱、職務、年終考核指標之一;建立藥品的醫院與藥店聯網統一售價制度,以解決醫院利用其壟斷性,抬高藥品價格的問題。再如,針對如何避免過度醫療的問題,可以構建治療方案網上公開制度、過度醫療的責任追究制度等。
同時,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今天,也要探索醫患糾紛解決的良好途徑,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對于醫療糾紛“三調解一保險”體制的建立,應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探索適合我國醫患糾紛解決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