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透過大學生的一系列抱怨來分析當今大學生存在抱怨心理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并有提出一些對策進行矯正。
關鍵詞:大學生;抱怨心理
當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抱怨的方式進行發泄,通過這樣一個通道來表示不滿,如果抱怨不當,產生有作為的行為(如報復他人、聯合抵抗、嚴重有自殺的傾向等),不僅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
一、大學生的抱怨心理及其影響
(一)什么是抱怨心理
抱怨在辭典中的基本解釋是心懷怨恨、不滿,責怪別人。個體日常生活或工作情境中由于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與自己的心理預期產生沖突的一種不滿或托付心態或心理活動就是抱怨心理。Day和Landon在1977年對顧客抱怨行為進行了分類,在此借鑒這種分類模式也可以反應出其它群體的抱怨行為——這里主要研究大學生群體。
圖1 大學生抱怨心理和行為的分類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抱怨心理主要表現為有作為的私人行為,這種私人行為帶來的各種影響是可以預見和預防的,通過將有作為行為盡量轉化為不作為的行為,已達到控制、預防、穩定情緒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消除抱怨心理。
(二)大學生抱怨心理的影響
大學生的抱怨心理會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產生多種影響:
1、焦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形象地將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現實性焦慮來自于外部環境,道德性焦慮來自于個體本身。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容易對現實進行抱怨,形成抱怨心理,造成抱怨心理的各種因素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從而引起大學生的各種焦慮反應。
2、自卑
自卑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于身體和心理缺陷。大學生的不當抱怨是自卑產生的內部原因,外在的各種客觀環境帶來優勢感或其他優越感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的預期理想狀況得不到實現,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評價不當,造成抱怨的心態,進而產生自卑的情緒。
3、嫉妒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8.27—1831.11.14)認為:“嫉妒便是平庸的情調對于卓越才能的反感。”是一種不良的道德情感。在大學生中,評優評獎、比較差異等都會滋生嫉妒心,這種心理就容易導致學生抱怨心理的慢慢滋生,造成認知偏差和歸因偏差,從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阻礙自身的發展。
4、孤獨盲從
孤獨是自我封閉、內心充滿孤單感的心理狀態。盲從是指消極順應,隨波逐流的一種傾向。某些大學生在新的環境中害怕甚至恐懼和同學、老師交往或者是交往方法不當;有的沒有了目標、方向和追求,隨波逐流,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性格。這種無所作為的消極狀態,使得部分學生心理沖突加劇,抱怨聲不斷,產生孤獨和盲從的心理狀態,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二、大學生抱怨心理存在原因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大多數大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18-25歲),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情緒的兩極性表現強烈等。這種主觀的片面性造成了某些大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他人輿論的影響,不切合實際,在遇到挫折時抱怨不止,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大學生抱怨是自己對現狀的體驗與期望值之間存在著差距。筆者認為,影響大學生抱怨心理產生的主要因素有:
(一)不合理需要
有調查表明,部分大學生的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無法滿足有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就表現為個體需要結構的不合理。有大學生認為“事情理應如我所認為的那樣發生”,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呈現倒U型關系,當動機強度超過某一職之后,工作效率會下降,那么同樣地,當大學生這種“應當如此”的心態產生某種動機,由于動機水平強烈,又與現實相沖突,就適得其反,表現出對大學的不適應,沒有適當的規劃和合理的期望,當這些種種“應該如此”的心態出現后,而客觀現實又不與之相匹配符合,自己的這些“應該如此”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產生抱怨心理。
(二)自信心的缺乏
人的意志力強弱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意志行動中經常出現動機沖突,其中趨避沖突,是指個體的動機為滿足某一需求,指向一個目標的同時又受威脅而需要回避,當這種回避的程度達到頂峰后或者刺激時間過長,會使有機體產生自卑的心理狀態,即缺乏自信心。這種自信心的缺失便會導致事事抱怨,進而帶來心理問題連鎖反應。逃避自身的缺點和失敗,缺乏信心,內心的壓抑沖突,帶來的不安消極懈怠的情緒,產生抱怨心理。
(四)情感表達不當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情感表達是一種宣泄方式,但總是一吐為快,進入大學后,青年學生接觸的空間相對大了,相處時間長,矛盾也更突顯,表達方式不恰當會讓聽者當做一種對對方的埋怨或指責,這樣一來,既沒有有效地將情感宣泄出來,同時激化了矛盾,往往適得其反。
三、大學生抱怨心理的矯正策略
根據大學生抱怨心理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各種不良影響,消除大學生抱怨心理的主要對策有:
(一)加強正確歸因的指導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其他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六個原因,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之內。韋納等人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后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個體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一般持兩種態度:一是以積極心態對待失敗,分析成因,督促目標實現;一是消極抱怨,將失敗歸罪外部環境、他人。個體探究的是內因還是外因,是能否“藥到病除”的關鍵,也就說正確的歸因讓個體斗志更高,反之則產生消極倦怠的體驗。當代大學生若對失敗不能正確歸因,會使人生前進的方向就此停止或者讓消極的情緒控制思想和觀念,學會正確的歸因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樂觀積極地生活和學習態度。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要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的歸因,可以開展講座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讓大學生認識抱怨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預防為主。
(二)進行情緒宣泄的方法訓練
不恰當的宣泄或者抱怨方式不僅會影響積極地人際關系,不利于建立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感情,同時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煩惱,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失敗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個體在嘗試多次失敗和挫折后,就會認為離成功更加遙遠,因此可能一蹶不振,因此需要對壓抑的的怨氣進行合理的宣泄,振奮精神。合理宣泄的對策有很多,主要有:傾訴法和轉移法。除此之外,還有表情法、大哭法等,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從而減少抱怨,消除抱怨心理。
(三)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努力,形成聯合機制,例如:學校應暢通溝通渠道,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加強心理輔導;家庭也應當積極配合學校,暢通家校信息交流通道,尊重大學生的獨立性需求,鼓勵大學生多去社會崗位進行鍛煉等。
當然,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成長,學校要針對同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定期團體輔導。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大學的生活、大學的學習方式、學會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有助于消除大學生的抱怨心理,從而幫助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對于加強高校的心理咨詢建設和輔導工作,緩解學生們各方面的壓力,合理表達情感,同時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參考文獻:
[1]溫鵬飛.有關顧客抱怨行為分類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2-3.
[2]馬磊,李雄鷹.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應對[A].社科縱橫,2008-1,23(1).
[3]俞少華,張亞林.我國大學生心理輔導現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2):131-132.
[4]孫子.大學生別抱怨[J].我們,2009-8-8,(3).
[5]孔克勤,葉奕乾,楊秀君.個性心理學(修訂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2.
[6]普美瓊.抱怨心理的行為矯正[DB/OL].http://www.ynlfcn.com/teacher/ShowArticle.asp/
[7]何元慶,姚本先.構建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5,(5):56.
簡介:胡志超(1986.11—),男,漢族,陜西漢中,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學生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