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翅的鳳凰城:曾被斬的剛烈之城
關于塞外帝都大同的重要性,一句評論中國人文歷史的經典話語已經說得很清楚:秦漢隋唐看西安,齊梁陳看南京,錢越趙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而北魏遼金就得看大同。
從很早以前開始,大同人就開始稱自己的城為“鳳凰城”。但有意思的是,從空中往下看,這個外形像鳳凰的城市并不是一只完整的鳳凰,因為它只有一只翅膀。
大同人這樣解釋原因:明朝大將軍徐達修建的老大同城,只有東南北三關,而沒有西關,南關是鳳凰的頭,北關是鳳凰的尾巴,東關則是一只張開的翅膀。所以,這樣的布局就像一只從北往南飛的單翅鳳凰。
為了證實這個“單翅鳳凰布局”的神奇故事,大同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是張果老給朱元璋托夢授意,朱元璋才讓徐達按照張果老的吩咐,將大同城建成鳳凰單展翅型狀的。
美好的傳說和歷史交織在一起,或許是因為當年的大同城確實太過漂亮,以至于當地人認為肯定是神仙授意建造的。
古時候的大同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之稱,這種“里坊式”城市布局非常合理,城中有專門的官府衙署區、寺廟區,甚至文化區。
徐達是一代名將,他主持修建的大同城墻堅固寬大,被稱為“軍城”。清軍入關之后,大同總兵起義,多爾袞圍攻了9個多月不能攻破,一直到城內彈盡糧絕,叛徒殺了總兵開門投降才算城破。多爾袞率軍進城后,不但對居民進行了血腥屠殺,最后還將城墻扒低5尺,說是“斬城”。整個大同城死去了近4年,到清順治八年,才重修大同城,沿用的仍然是明朝的城防建置。
現在的大同人,對自己的老城非常重視,他們說新大同是“一軸雙城”:“一軸”是御河,西岸的舊大同城要保護,那么就在御河東岸建設新城。似乎時光循環,新的大同城竟和古大同城遙相呼應:御東區新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區,而御河之西,那些古老精神的象征,古老的華嚴寺、善化寺、文廟、關帝廟都在修復,那是大同人永不會忘記的歷史的驕傲。
新郎切勿忘記“帶五根肋骨的豬肉”
大同的婚俗過去相當繁雜,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結婚禮節已經簡化多了,但為了求得吉利,一些必要的程序還是有的。
結婚那天,新娘一定要穿紅衣服,新郎也要穿紅襪子,系紅布褲帶。要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擔任儐相,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個瓶子,瓶中裝有綠豆,上面插一根蔥,結婚后還得由婆家用綠豆生出豆芽,這叫“生根立后”;還要帶五根肋骨的豬肉一塊,叫做“離娘肉”。新娘上車時,女方家中定要送給男方家中一盤餃子,上面蓋著紙剪的大紅喜字,表示“合家歡樂”;與此同時,女方家中要將“離娘肉”劈出幾根肋骨來回送給新郎,表示婚后夫妻和睦,“筋骨不離”。
現在,新郎和新娘一般都在飯店舉行婚禮,樂隊、司儀如外界一般,來賓入席和向新人鮮花撒彩都跟外地如出一轍。但接下來就不一樣了,最熱鬧的是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禮,這時候來賓不但要耍戲一對新人,還要戲耍公公婆婆。
大同農村對孩子的出生極為重視,所以這方面的風俗也很有趣。嬰兒出生后,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要給新生嬰兒贈送衣服、被褥、枕頭、鞋襪等禮物。在孩子生下12天時,親友中的婦女,要來看望孩子的母親,名曰“打聽”。要給產婦帶來些禮物,表示慰問。產婦家中也須設便飯招待客人。在產期內,機會外人進產房,尤其是忌諱外家男性進產家門,為了防止有人貿然闖入,特在門上掛了個紅布條,表示家中有產婦,禁止外人入內。父母親戚不但要為孩子慶祝“滿月”、“百日”,一周歲生日,待到孩子長到12歲時,更是要慶祝一番,謂之“圓鎖”。
素有“煤都”之稱的大同,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這里的春節,人們求祝福的最重要的方式不是祭拜灶王爺,也不是燒廟里的頭柱香,而是壘“旺火”——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旺火外圈的煤炭中間放柴,柴火中間藏有一張大紅紙條,上寫“旺氣沖天”四個大字。等午夜11點多,要放鞭炮時,先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非常壯觀。大人孩子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每年的元宵節前幾天,各個縣城的各條主街道總要壘幾個大旺火,以備元宵節燃用。這些旺火規模宏大(最大的旺火高10多米),造型講究,成為節日街頭的一道奪目風景。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紅光耀眼、燦爛輝煌、恰似一條條吞云吐龍的飛龍,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發家致富的預兆。因此,全城的人幾乎都要趕來觀看旺火,還圍著旺火正轉三圈,倒轉三圈,以圖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耍孩兒”是用吼的,這才配得上稱“天下第一戲”
耍孩兒又名咳咳腔,是大同地區觀眾所喜愛的一個地方劇種。它是由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耍孩兒》曲調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大同,說起耍孩兒,人人都會告訴你,這就是“天下第一戲”——這并非自吹自擂。1992年,大同市耍孩兒劇團參加了文化部展演,榮獲12項大獎,男旦小飛羅面(薛國治)獲最高榮譽特別獎,小小飛羅面(薛瑞紅)獲優秀表演獎,整個劇團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的稱號。這天下第一團表演的戲,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戲。
對于“耍孩兒”的淵源,民間有兩種說話:一種是說這種腔調是2000多年前王昭君流傳下來的。王昭君同匈奴單于和親雖然出自自愿,但一過雁門關,看到衰草連天、黃沙遍地、觸目荒涼的山川,不由地懷念起親人,悲從中來,禁不住連聲慨嘆,唏噓不已。手指一動,琵琶弦上就流瀉出了一種腔調,這就是“耍孩兒”。另一種說法是京城里曾有太子終日啼哭不止,攪得皇帝心煩意亂,于是召集京城各大戲班子進宮,為太子吹拉彈唱,但都不能逗樂太子。后來從大同方向來了個藝人,此人天生嗓子嘶啞,發不出聲卻又要憋足了勁硬吼。令人納悶的是,他唱了一段,太子竟不哭了。皇帝非常高興,重賞了這個藝人,讓他天天在宮里唱這個調,并親封曲名為“耍孩兒”。這個藝人回鄉后,耍孩兒便在大同一帶傳唱開來。
耍孩兒最突出的特點是唱腔發聲時使用后嗓子,聲音從喉嚨下面發出來,聽起來渾厚、質樸。耍孩兒發聲方法,使外地人乍一聽起來很不習慣,說它發聲不科學,但聽慣了以后,覺得越聽越愛聽;對于大同人來說,更是對這種唱腔情有獨鐘,好像是不用后嗓子唱就軟塌塌的沒勁,就過不足“戲癮”。
“耍孩兒”的伴奏樂器中,最突出的是笛子和呼胡。哪個村莊演戲,村外幾里遠就能隨風傳出笛聲,那悠揚的旋律很勾人。笛子作為伴唱的主樂器,在其他劇中似不多見。而聽“耍孩兒”唱腔,如果聽不到笛聲,就像吃渾源涼粉少了辣椒油,寡淡得不行。
呼胡的演奏更具特色,一般人演奏呼胡追求的都是清脆嘹亮,然而“耍孩兒”的呼胡伴奏,卻一定要柔和低沉,別有幾分蒼涼之境。這樣的琴聲一響,就知道是“耍孩兒”腔。
《扇墳》是“耍孩兒”中的經典劇目,這個故事在大同農村婦孺皆知。原來這里有個說法:過去,丈夫死后,妻子要守到墳干才能改嫁,如果急著要嫁,就得想法讓濕墳扇干了。《扇墳》中講述的是唐僧師徒的故事,說是取經途中,豬八戒產生了還俗的念頭,孫悟空就變化成了一個味丈夫上墳的美女來戲弄他,使八戒漸漸醒悟。劇中色孫悟空變化的小娘子,自穿縞素孝衣,左手端紙燈,右手持紙扇,繞燈扇動,還要走特定的“挖步”(腳尖點地向后“挖”著走)——動作變化多樣,實為其他劇種所罕見。
渾源出美女,更出涼粉
渾源是大同的一個縣。這里的涼粉跟大同城一樣古老。這里的人們,每年立夏,家家戶戶必達涼粉,為的是消暑解渴、防災祛病,;平日里,天氣熱了,來點涼粉;來了客人,請吃涼粉;舉辦大大小小的宴席,不能少了涼粉;甚至家里有人患了感冒,也要吃涼粉。
渾源縣的女人,被認為是大同最美的女人,似乎美女端出的涼粉也更色香味俱全。這里的涼粉不像粗獷地北方小吃,卻更像精致的南方美食,不但要配醋、生蔥、鹽水、生蒜、香油、辣椒油和味精等作料,還要放入香菜、黃瓜絲、豆腐干、蓮花豆和熏雞蛋等各種配料。
在渾源,最出名的要數“小媳婦涼粉點”。據說,這家的涼粉之所以賣得好,關鍵是辣椒油香,當地人或外地的游客,吃過小媳婦涼粉后,總要再買些辣椒油帶走。渾源涼粉的辣椒油含有較多抗氧化物質,加以含豐富亞麻酸的胡麻油,可預防癌癥及其他慢性疾病。當地人很少有肥胖的,就跟常吃辣椒油有關。另外由于涼粉采用高山上種植的土豆為原料,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沒有任何污染,屬于真正的環保食品。
除了渾源涼粉,大同的名小吃還有油炸糕、刀削面、廣靈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