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來源于生活,人們通過學習哲學來豐富自己,指導自己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方東美先生說過“哲學雖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可以說哲學雖然不能主宰生活,但是能使生活被我們主宰。我們可以借助哲學的慧眼關注生活,然后運用哲學更好地規劃生活、理解生活、創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關鍵詞:哲學;人生
中國人有句老話,是“人生在世”。人是怎么生活著這個世界上?對這個時間抱有怎樣的態度?這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這也是哲學上的問題。哲學不以追求知識體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規律為最終目標,而是人對世界的態度,講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理能帶給我們自由,科學給予我們知識,只有哲學才會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追問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追問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因此,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煉的人生態度之學。
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充滿哲學。《紅樓夢》是我最愛的書,百看不膩,里面有很多的哲學觀點,這些觀點也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原書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在大觀園中看荷花時教導丫鬟翠縷說:“天地間都有陰陽之分。比如天是陽,地就是陰;水是陰,火就是陽;日是陽,月就是陰。”說起陰陽自然就聯想到中國道教的八卦,黑白之分即為陰、陽之分。道家哲學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這兩個對立的范疇,并以“陰”、“陽”變化的原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資料上說古人稱“陰陽”而不稱“陽陰”,看似簡單的先后順序卻與古人對世界起源的邏輯有關。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及其運動定義“陰陽”。古人認為的世界創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天地)。“無極”即“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太極”即“圓心”,圓心的出現和圓周運動的發生同時進行,圓周運動加速旋轉,上下兩端隨即產生離心力,輕者便上升形成天,濁重者便下降形成地。“天”“地”就組成了世界,便有了陰陽之分,也因此有了陰前陽后之分。而在我們生活中,有“陰”便有“陽”,這也是作為一個統一體中的矛盾雙方,相互排斥、斗爭,卻又相互依存互為所用,二者在一定的限度內平衡。比如黎明前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過后天便會大亮,正說明“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這一陰陽互恒的規律。
還有一處就是第十三回中秦可卿逝后托夢王熙鳳說“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狐猴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從這句話中看到了宿命論的認識。宿命論是源于東方文化中并且較早出現的一種世界觀。宿命論認為在人類諸多的神秘變化的命運現象中存在一些必然法則的定數。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由于這一系列的判斷,可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結論。所以無論賈府還是現代的我們,都不應該由于宿命論的存在而消極沉淪,自暴自棄,因該積極發現、認識規律,再利用規律,改變可以改變的命運。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大家可能隨時當了“哲學家”、說了一句飽函內涵的哲理句子,卻沒想到這就是在哲學的層面上。一次家庭聚餐,就流行趨勢進行討論,舅舅說三十年前流行喇叭褲、長裙,今年又流行這些,生活看來就是一個圓,走一圈又回到原點。當時覺得這句話說得真是太貼切了,事實也確實如此,隨之心里一驚,人人都是生活的“哲學家”啊。
小學作文課上,一名小學生寫到自己今后的夢想是當一個小丑。在應試教育的強壓下,中國的大部分老師都會覺得這個小孩“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換做國外輕松的教育環境,老師會說“感謝你把歡樂帶給了大家。”教育模式的不同導致了對同一結果的不同反應。無論想干什么都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所在,今后因為種種原因也不一定實現,但是作為長輩,過于狹窄的界定了成功的意義,觀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也許當孩子說他想當科學家、醫生、宇航員等等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會開心的贊賞,但是長大成人后有多少人真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還在很單純,五彩絢麗,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視角去扼殺他們美好的夢想。任何事情都應該從長遠考慮。
“至于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于內涵而不在于程度。”《哲學與人生》一書第十四章中說到。前段時間某大學的教授病情已經穩定但還是不愿轉入普通病房,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比其他那些文憑一般但等待急救的人更珍貴。一個人的人品不能按受教育程度來排列。學歷高的人,難道就一定很有涵養嗎?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論語中提到,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么?
有時候假期出去旅游,人山人海,很多著名的景點因為擁擠和長時間趕路的疲憊都懶得去擠一擠看一看。旁邊的家人要去看還催促他們快點,趕緊離開。等到休息時聽到他們的介紹又覺得無比可惜。生活中太多時候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忙著趕路而忽略了路上的景色。在停下腳步觀看的時候不也是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走好下面的路嗎?我們太容易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而忽視過程中的“美景”,殊不知有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對人生境界的問題,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哲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難懂,她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哲學的觀點去理解生活,用生活的片段去詮釋哲學。借助哲學的慧眼幫助我們一起追尋生活的真相。
參考文獻
[1]姜朝暉. 生活中的哲學[J]. 海潮出版社,2010.
[2]林宏華.哲學與人生
作者簡介:張珊睿(1990~),女,漢族,云南曲靖,學生,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