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在英國文學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作者創作的眾多作品中,兒童形象是其花費心血最多、也最能體現其思想和品格的人物形象之一。狄更斯將自己在童年遭遇的苦難體現在其作品中的兒童形象之中,塑造了一個個受盡生活的磨折卻始終保持著純真和善良的兒童。而這些形象的塑造,也體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的黑暗的不滿和批判。
關鍵詞:圣潔的天使;狄更斯小說;兒童形象
一、狄更斯小說的創作背景
(一)社會背景
19世紀的英國,不僅是世界強國,還是海上的霸主,即將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此時的英國由于制度的改變,資產階級的地位水漲船高。經濟的迅速發展,并未給英國帶來穩定的社會環境,反倒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使得兩者的關系無法得到調和,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資本家為追求利益,不斷的壓榨和剝削工人,甚至通過雇傭大量的兒童和婦女來減少成本,從而獲得高額的利潤。其中,資本家對童工的無情剝削和壓榨,對正處于成長狀態的兒童產生了極大的傷害,嚴重影響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狄更斯作為一個在兒童時期經受過苦難的人,更加懂得和理解兒童的艱辛,這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展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的思想。
(二)狄更斯的童年遭遇
1812年,查爾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國的樸茨茅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狄更斯在小時候曾在一所私立學校學習過一段時期。然而,身為海員的父親和其母親在金錢方面不知節制,經常在家中大擺宴席。父母的揮霍無度使得其父在他12歲時因為債務而入獄,一家人不得不隨他父親居住到牢房,狄更斯則被送到倫敦,在一家鞋油廠當學徒。對于一個不過十多歲的孩子來說,父親的入獄給他帶來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而之后自己不得不盡力謀生,每天工作長達十個小時,也使他早早的體會了生活的艱辛、人情的冷暖。也正是這段時期,他深入到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之中,更深切的體會到社會的黑暗,資本家的無情,也使得他對兒童產生了無限的同情和關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充滿了憤懣。之后,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使得一家人擺脫了這種窘迫的狀況,狄更斯也得以回到學校繼續學習。但是這段經歷已經根植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對其人道主義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二、狄更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狄更斯的小說中的兒童形象分為女性兒童形象和男性兒童形象,兩者之間的形象體現有其不同點,也有其相同特點。狄更斯小說中塑造的女性兒童形象具有濃濃的母性光輝,而且不論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是有錢人家的小姐,都非常善于操持家務。她們善良、可愛,雖然處在逆境之中,但是依然保持著她們的純真,就像圣母一般,照耀著不完整的家庭。這些女性兒童大多因為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不善于家務事,于是只能擔起管理家務的重擔。因而這些小女孩的形象都具有操持家務的能力,例如貝拉的外號是“小婦人”,而艾尼斯從小就被父親稱為“小管家”。她們從小就體味到生活的滋味,卻依舊能夠保持純真善良的心,深深的表現出作者對她們的期待。此外,我們也可以從《老古玩店》中的小耐爾、《小杜麗》中的小杜麗等的女性兒童形象中,窺見她們內心的圣潔美麗,如同天使一般。
狄更斯筆下的男性兒童形象其實是對其童年艱苦曲折生活的反映,他將自己的童年時期遭遇和自己的所見融合在自己筆下的那些小男孩形象中,極為深刻的體現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腐敗。其中《大衛·科波菲爾》中的科波菲爾又是最能體現狄更斯童年時期的一個形象,狄更斯童年時期的遭遇也在這本書中得到完整的體現。此外,他的《霧都孤兒》、《匹克威克外傳》等小說中的男性兒童都有極其悲慘的遭遇,打小就經歷了生活的艱辛,體會了太多人生的痛苦,但他們依然能夠保持純真善良的內心,用真誠的心態去看待世界。不論是男性兒童形象,還是女性兒童形象,都體現了狄更斯對兒童的期待,也表現他相信兒童如同圣潔的天使,能夠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與腐敗,也體現了他積極樂觀的心態和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總結:
狄更斯的小說中兒童形象的塑造,非常完美的體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他對兒童的期待。本文通過對狄更斯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他的悲慘的童年遭遇的分析,來了解狄更斯筆下兒童形象的形成原因。而對其筆下的兒童形象通過女性兒童形象和男性兒童形象的分別分析,體現了這些形象所具有的相似的悲慘遭遇以及不受環境影響的純潔善良的內心。他們就如同圣潔的天使一般,照耀著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為當時的黑暗帶來陽光和溫暖,體現了作者對兒童的期待和殷切希望。
參考文獻:
[1]張冬平 狄更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淺析[J]. 小說評論. 2013(S1)
[2]常慧 狄更斯作品中的兒童形象分析[J]. 飛天. 2010(20)
作者簡介:孟志明(1964-), 男(白族),云南大理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