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寶藏,本文從語言學角度對包頭地名進行了研究,運用了應用語言學中語言人文性理論,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縱深及文化融合等方面,對包頭地名的語言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還探討研究了包頭地名的命名原則和規律。
關鍵詞:包頭地名;結構特征;命名規律
地名作為專有名詞,用一個詞或詞組表示每一個地理名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語言符號,屬于語言學中詞匯學研究的范疇。地名本身不是典型的自然地理現象,而是與文化語言相關的內容,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寶藏。
本文將包頭市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包頭歷史悠久,山川險要,素有“水旱碼頭”之稱,衍生了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
盡管包頭的地理歷史地位如此重要,但前人對包頭地名的系統研究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只從蒙古語譯音角度來研究考證,但對于包頭市地名通過漢語的詞匯四常態的分析還是個空白。
本文研究的目標在于從語言學角度對包頭地名做一個深入的發掘,填補包頭地名在語言學研究上的空白。最后通過對包頭地名的研究,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一.包頭市地名的語言特征分析
地名是漢語詞匯中的專有名詞,位、音、形、義,通常稱為地名構成和表現形式上的四常態。本章對包頭市行政區劃地名進行分類整理,從語音、結構形式、用詞及構詞法等多個角度,對這些地名進行全面分析。
(一)包頭地名的語音特征
從音節的構成情況來看,地名可分為單音詞、雙音詞和多音詞。古代地名中的單音詞比較常見,秦漢以后,漢語合成詞才逐漸增多。地名向雙音節化發展與漢語詞匯的雙音節化有關,多音節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這在地名中的表現也是十分突出的。
1.音節構成
包頭地名在音節構成上分以下幾類:
(1):雙音節地名。例如:
春光、振華、青云、草原、五一等。
(2):三音節地名。例如:
二道巷、兩眼井、興旺街、官井梁、小東巷等。
(3):四音節地名。例如:
大仙廟梁、西營盤梁、久長城巷、新太店巷、吉忽倫圖等。
(4):五音節地名。例如:
南門外大街、楊圪楞第二、上沃土壕村、趙家營子村、銀匠窯子村等。
(5):六音節地名。例如:
卜爾漢圖嘎查、呼得木林大街等。
從音節數目歸納來看。包頭市地名中的三音節、四音節地名占主要地位,雙音節和五音節地名其次。之所以與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主導不同,主要在于包頭市自古以來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很多地名是蒙語音譯過來的。又因包頭市曾有過歷史上人口遷徙,很多從山西走西口而來的中原人,把晉方言也帶到了這里,所以地名中也有不少是晉方言中的特色詞匯。
2.平仄搭配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平仄是聲調的搭配,正因為漢語講究平仄相間,所以說出來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更方便稱說和記憶。
2.1 雙音節平仄配合情況:
雙平聲:春光、青云、光明、長征、晨光等。
前平后仄:興勝、新勝、油坊、官將、蘭桂等。
前仄后平:振華、五一、育才、育新、武家等。
雙仄聲:口岸、土建、廠漢、嗩吶、大北等。
包頭地名就雙音節平仄上看,以雙平聲和平仄相間為常見,仄聲相連較少。
2.2三音節平仄配合情況:
三音節地名已仄聲相連占多數,平仄相間的種類也比較常見。
平聲相連:紅星溝、東官房、毛七來、邊墻壕等。
仄聲相連:勝利路、二道巷、兩眼井、呂祖廟、紹卜亥等。
平仄相間可分為幾種情況,如:
平平仄:和平路、阿都賴、黑麻板、公忽洞、爬榆樹等
仄仄平:色氣灣等。
平仄仄:十字巷、文曲巷、園子巷、楊圪塄、甲爾壩等。
仄平平:菜園街、瓦窯溝、北沙梁等。
仄平仄:小東巷、礦機巷、土合氣、幸福路、塞音道等。
平仄平:官井梁、忠義和、黃土渠、壕賴溝、莎木佳等。
2.3四音節平仄配合情況
四音節地名以平聲相連和平仄相間為主,仄聲相連僅是極少數。
平聲相連: 西營盤梁、東營盤梁、曹家營村、高油房村、吉忽倫圖等。
仄聲相連:大水卜洞等。
平仄相間:復圣明巷、三官廟巷、銀匠窯子、大巴拉蓋、武銀福村等。
2.4五音節和六音節平仄配合情況
五音節和六音節地名沒有仄聲相連的情況,有極少數平聲相連的地名音節,主要是平仄相間。
平聲相連:毛其來一街、毛其來三街等。
平仄相間:上沃土壕村、銀匠窯子村、卜爾漢圖嘎查、呼得木林大街等。
(二)包頭地名的結構特征分析
從地理地名學角度來分析,地名通常是由通名和專名兩部分組成的。當前使用的現代漢語標準地名,大體上屬于“專名定位、通名定類”的情況。通名標志著人們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認識和分類,也體現著行政管理的區劃層級等方面,專名的形成則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最初認識有關,體現著豐富多樣的“得名之由”。
包頭的地名,主要可以分為“專名”形式和“專名+通名”形式兩種類型。“專名形式”的地名,例如:春光、振華、青云等;“專名+通名”形式的地名,如:二道巷、官井梁、瓦窯溝、八音賽漢嘎查等。
1.包頭地名中的通名用詞整理
包頭市由中部山岳地帶、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組成,并有黃河流經,使得包頭的地名中的通名也是豐富多彩的。
1.1表示地形類通名
梁:中間隆起形成長條的形狀。如:西營盤梁、官井梁等。
西腦包:一種形成山前階地和平原的砂礫。如:哈業腦包、柴腦包等。
圪洞:較深的坑 如:南圪洞第一等。
圪楞:田埂;土埂 如:楊圪楞第一等。
壕:壕溝。 如:沃兔壕、邊墻壕等。
圪旦、圪堵、圪堆、圪臺、圪岱、圪卜、圪梁、圪臭等受晉方言影響的地形類通名。
如:山羊圪堵、花圪臺、朱爾圪岱等。
坪:平坦的場地。如:井坪第三。
其它如:毛岱、甲爾壩、西河楞、東山畔等。
1.2表示水文類通名:
水卜洞:水坑。如:大水卜洞。
井:兩眼井、臭水井等。
忽洞:蒙語譯音,意為“水井”。公忽洞、西毛忽洞等。
溝:壕賴溝、瓦窯溝、忽雞溝、神水溝等。
渠:水溝。 如:黃土渠、白洞渠等。
灣:西井灣、八里灣等。
河:東河、三道河等。
淖:泥沼。 如:柳樹淖、明沙淖等。
海子:張二海子、鹽海子等。
灘:母號灘、黃花灘等。
其他如:黃草洼、圪洞堰等。
1.3表示人文類通名
1.3.1表示城區街巷聚落的通名用字:
路:和平路、青山路等。
街:通順街、興旺街、福義街等。
道:賽音道、豐產道、二道巷等。
巷:礦機巷、久長城巷、新太店巷等。
營或營子:公蓋營、王慶營等。
村:沙爾沁一村等。
社區:光輝社區等。
鎮:青福鎮、興勝鎮等。
嘎查(蒙古語的行政村):白彥淖爾嘎查、哈拉烏素嘎查等。
庫倫(蒙語譯為“旗”):公布庫侖、板定庫侖等。
家地、官地:曹家地、北官地等。
其他如:卜爾漢圖、哈業胡同、上茅庵、雙龍鎮等。
1.3.2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包括宗教類建筑物通名和一般人工建筑物通名。
宗教類 如:財神廟、美岱召、馬王廟、石人塔等。
一般人工建筑物名 如:豐備倉、東官房、哈德門等。
1.3.3反映手工業生產、商業活動的通名用字有:
窯子、堯 :留寶窯子、背鍋窯子、將軍堯等。
鋪:笸籮鋪、老窩鋪、香桂鋪等。
店:慶龍店、萬和店等。
房:趙碾房、黃磨房等。
2.包頭地名中的專名用詞特征分析
包頭地名的專名用詞,從詞性來看,主要有名詞、形容詞、動詞等,其中以名詞為最多。
(1)名詞作專名:黃土(渠)、馬號(巷)、銀匠(窯子)等。
(2)形容詞作專名:和平(路)、新(城)、富強(路)等。
(3)動詞作專名:解放(路)、迎賓(路)等。
3.包頭地名的構詞法
構詞法主要是從語法角度對地名語詞個體的結構關系進行分析。包頭地名主要分為單純詞地名、合成詞地名和詞組地名。
3.1單純詞地名
單純詞地名是指只有一個語素構成的地名。從現在的行政規劃區來看,包頭沒有單音節單純詞地名,但是存在極少量的雙音節單純詞地名,例如:嗩吶。
3.2合成詞地名
合成詞地名又可以分為復合式地名(由兩個詞根語素構成的多音詞)和附加式地名(由詞綴語素和詞根語素組成)。
(1)偏正型:首先是武家、馮灣、吳壩都屬于這類。其次還有:東河、新村、新營、油坊、香房等。
(2)聯合型:和平、團結、科教、聯合等。
(3)動賓型:育才、振華、支農等。
(4)主謂型:前進等。
(5)并列型:沼潭等。
(6)附加式:
前綴+詞根:圪臭等(“圪”屬晉方言,此處無意義)
詞根+后綴:河子、海子、文化等。
3.3詞組地名
在“專名+通名”的結構形式中。通名都是名詞,凡是帶通名的地名其語法結構基本都是偏正關系,只是修飾層次不同。下文著重對專名部分進行研究。
有些地名的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復雜化,擴展成為詞組地名。
(1)偏正式:黃草洼、木頭湖、壯丁營、柳樹淖、缸房營等。
(2)數量式:三岔口、八里灣、五臺營、二座茅庵等。
(3)并列式:曹家營村、武鄉縣等。
(4)附加式:先明窯子、銀匠窯子等。
三.包頭地名的命名原則和規律
1. 與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如石門障、邊墻、麻池、昭君墳等地名,記錄了戰國以來包頭地區的政治變革和軍事活動。
2. 記錄明代阿拉坦汗蒙古族部落駐牧土默特,招收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發展板升農業、弘揚藏傳佛教的歷史。其中涉及宗教傳播的,以廟宇塔寺、宗教職業命名地名。如協力氣、巧爾氣、美岱召、沙兵崖等;涉及房屋建造的,有板升氣、公積坂、黑麻板等;涉及蒙古部落人名的,有塔爾拜、溫布、阿布蓋、公布等;涉及手工業的,有蒙圪氣(銀匠)、祝拉沁(畫匠)等;而由軍事營堡演變為村名,則有眾多的營子等。
3. 與晉陜農民清代的“走西口”活動密切相關。
地名以“走西口”人原籍命名者,如崞縣營子、繁峙營子、陜西窯子、保德州壕等;
以“走西口”人姓氏、名字命名的,如曹家營子、張二海子等;
反映移民初期手工業的發展,以定居者從事職業命名者,如糟牛營子、高油房、斗鋪、碾房等;
反映移民墾殖等情況,地名有牛犋、茅庵、伙盤、板申等;
反映商業的繁榮和發展,以商號名命名地名,如萬和永、大德恒、仁義昌等。
4. 反映原始生態環境,以山川河流地貌命名地名。如公山灣、納林溝、春坤山等。
5. 以動植物命名地名,如貍貓渠、蛤蟆溝、馬蓮壕、席麻塔等。
6. 以純蒙古語命名,數量極多。如白云鄂博、板申圖等;也有蒙漢合璧地名,反映了民族間的相互交融。如阿善溝門、高家腦包等;同一個意思的地名,既有蒙古語的,也有漢語的,如枳機灘、枳機壕與點力素太,烏蘭忽洞與紅泥井等。
7. 以漢語方言命名地名,如趙家圪梁、壩根底、鍋底卜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8. 以井和泉水命名地名,反映了命名初期人們的生活用水情況。如三眼井、搗拉忽洞、新寶力格等。
9. 以人物身體特征命名,如朱爾圪岱、哈只蓋爾、毛其來等。
10. 以職官命名,反映了當時地方軍政任職情況,如梅林營子、白靈淖爾等。
此外,還有許多以地形特征命名的地名,更是豐富多彩,如壕、腦包、河塄、口子等,不勝枚舉。
這些形形色色的地名,不僅體現出包頭地名存在形式的多樣性,其背后又蘊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反映出一村一地獨特地理特征的同時,又透露和傳遞出強烈的歷史文化信息,對研究當地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結語
地名具有眾多的功能,它是國家進行行政管理,人類進行社交的工具,是第一時間的地理坐標,它也是一本百科全書,豐富多彩的文化精髓就潛藏在地名之中。
本文針對包頭市地名的所做研究尚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盡管已盡可能查找資料,并進行了從語言學角度的詳細分析,但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繼續補充。
參考文獻
[1]羅常培.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58
[2]戴昭銘. 文化語言學導論[M]. 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6.12
[3]譚汝為.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 南開語言學刊,2005,第1期
[4]郭錦桴. 地名的語言分析[J]. 漢語學習,1991(3)
[5]申小龍. 漢語言文化特征探析[J]. 學習與探索. 1988(3)
[6]譚汝為.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 南開語言學刊. 2005(1)
[7]王維平. 蒙古語地名結構及其含義的探討[J]. 1980.9
[8]張瑜. 內蒙古宗教地名語言文化特征研究[D]. 2009.6
[9]魯青. 內蒙古地名簡述[J].
[10]李俊義,李樹新. 簡述內蒙古地名的研究現狀[J]. 赤峰學院學報.2011.1
[11]李俊義. 內蒙古盟旗名稱小考-包頭[J]. 西部資源. 2011
作者簡介:何雨玲,女,(1989年6月——),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在讀研究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