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鄱陽湖平原地區的人口自然結構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人口自然結構的內涵,然后從年平均人口、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等五個指標鄱陽湖平原地區人口自然結構的總體特征,最后從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兩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鄱陽湖平原地區人口自然結構的演化特征。
關鍵詞:平原地區;人口自然結構;性別結構;年齡結構
1、引言
平原地區的海拔一般在0到500米,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鄱陽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圍繞著鄱陽湖,由鄱陽湖水系,包括贛江、修水、鄱江、撫河和信江等河流沖積而形成的平原,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組成部分。面積約兩萬多平方千米,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等地區。鄱陽湖平原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人口較為的密集的平原地區,其人口的自然結構特征的演化在我國多個平原地區中具有典型特征。
人口結構是按照人口的不同標志研究一定地區、一定時點的人口內部結構及其數量的比例關系。按照人口的性別特征,人口結構可分為人口自然結構、人口社會結構、人口地域結構三類。人口的自然結構根據人口的生物學特征即人口的自然屬性,主要分為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自然結構作為最基本的人口結構,對于人口的其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人口的自然結構既是人口再生產的必然結果,又是人口再生產的基礎和起點,影響著人口的社會屬性,從而對一定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基礎性的影響。而社會經濟也從各個方面制約人口自然結構的演化。平原地區的自然環境對平原地區的人口自然結構烙上了平原的特征,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則在加速平原地區人口自然結構的演化。
2、人口自然結構的總體特征
對鄱陽湖平原地區的人口自然結構總體特征選取年平均人口、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五個指標進行分析。我們選取了從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從年平均人口來看,鄱陽湖平原地區的人口保持著穩定的增長趨勢。而人口的出生率卻在不斷下降,人口死亡率呈現出小幅的波動,尤其是近年來出現高低交替的現象。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總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人口密度卻保持著穩定的上升,這與平原面積不變而人口穩定增長直接相關。
表1 鄱陽湖平原地區人口自然結構的總體特征
年份年平均人口(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20014167156215.446.069.38251
20024204097514.746.028.72253
20034238326414.075.988.09255
20044268896113.615.997.62257
20054297405313.795.967.83258
20064325186313.806.017.79260
20074353770613.865.997.87262
20084384258213.926.017.91264
20094416131013.875.987.89266
20104447203513.726.067.66267
數據來源:江西統計年鑒2011
3、性別結構演化特征
對于鄱陽湖平原地區的人口性別結構演化呈現出以下的特征。首先,男性的比例始終高于女性,差距不大。其次,男女性別比總體上呈現出先降后升的形態。從2000年較高的108.29%升至2001年的最高109.12%后,快速下降,至2003年創下103.58%的最低,然后又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
4、年齡結構演化特征
對于鄱陽湖平原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我們將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0-14歲為少年,15-64歲為青壯年,65歲及以上為老年。
從歷年的數據來看,少年人群的占比不斷下降,這也意味著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這與表1中數據是一致的。青壯年人群的占比不斷下降,這意味著該地區的勞動力的增量較高;老年人群的占比不斷上升,人口的老齡化將成為該地區的一個顯著特征,甚至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嚴肅問題。
5、結語
本文分析了鄱陽湖平原的人口自然結構演化,其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一是該地區的人口呈現緩慢但穩定的增長;二是男女性別比例經歷了從高到低再到高的變化;三是少年人群占比在不斷下降,而青壯年占比在不斷上升,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臨近。
鄱陽湖平原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農業長期在該地區的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該地區的人口自然結構特征是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的,與農業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然而,從2009年12月國務院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開始,該地區的經濟加速發展,此外,2014年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國家規劃正是提上議程,江西省在不斷推進昌九一體化,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人口的自然結構演化也將呈現出新的趨勢,而這一點從2010年的數據中似乎有所呈現。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錚.人口理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 焦華富.試論煤炭城市人口自然結構的演化特征——以淮南、淮北市為例.經濟地理,2011年7月.
[3] 盛廣耀.我國三大城市密集區人口結構演化.城市問題,2006年5月.
[4] 江西省統計年鑒2011年
作者簡介:趙西桐,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