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機插水稻秧苗為研究對象,連粳9號為供試品種,探討不同肥料使用方式對秧苗素質的影響。結果表明:使用“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來配制育苗營養土,將其均勻拌入秧盤內,成苗率達到77.8%,較之肥料單獨拌入鋪土或蓋土的處理,更有利于秧苗對養分的吸收,有利于增強肥料中成分對秧苗的控制效應和延長控制時效;對株型控制效果良好,第4葉葉鞘高度降低12.56%,葉片長度降低6.39%,整體株高降低8.85%,株高葉齡適宜,莖稈粗壯,易形成矮壯苗,增強秧苗素質,增大秧齡彈性,延長栽插期;根數增多、根長增長,秧盤根系盤結好、抗逆能力強,栽插入大田后,返青快,分蘗性強,分蘗成穗率高,最終有效穗多。
關鍵詞:缽體毯狀秧苗;肥料;機械化移栽;秧苗素質
中圖分類號: S51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084-03
收稿日期:2013-10-12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2)4034];江蘇省淮安市農業科技支撐計劃(編號:SN12062)。
作者簡介:邵文奇(1985—),男,江蘇淮安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稻秧苗培育、土壤肥料研究等工作。E-mail:wqshao1103@sina.com。水稻機插秧技術是水稻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及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水稻栽插方式發展的必然方向[1],但機插秧育秧要求高,不易育出高素質且符合機插的秧苗[2-3]。目前,水稻機插多采用毯狀秧苗,存在秧苗質量差、機插漏秧率高、對秧苗損傷大、緩苗期長等問題[2,4]。采用缽體毯狀秧盤,培育具有上毯下缽狀的水稻機插秧苗,結合了缽體秧苗和毯狀秧苗的特點和優點,可比普通機插秧增產5%~10%[4-5]。在缽體毯狀秧盤應用過程中,秧盤底部的缽體結構會影響秧苗根系生長,在缽體中往往只有秧苗的幾條主根系,導致秧盤的盤結力較差,容易斷秧,給起秧、卷秧等工作帶來不少困難。在江蘇地區培育機插秧苗時,以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研制的“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來配置育苗營養土的效果較好,其培育出的秧苗根系生長發達、素質健壯[6],而在生產實際應用中,育秧者往往貪圖省時、省工,對肥料的使用方式簡化、粗放操作,對秧苗的素質造成了一定影響。本試驗通過對“旱秧綠”肥料不同使用方式的處理,探討對缽體毯狀秧盤秧苗素質的影響,以期篩選出合適的肥料施用方式,提高根系盤結力,增強秧苗素質,為缽體毯狀秧盤育秧技術順利發展和廣泛應用提供參考,以減少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風險。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條件
試驗于2013年在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試驗所用水稻品種為連粳9號。露天軟盤育秧,軟盤規格為58 cm×28 cm。苗床培肥水平為150 g/m2(N 9.0%、P2O5 4.5%、K2O 1.5%),在秧盤鋪放前撒施入苗床;使用“秧病靈”拌種劑[7]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藥種質量比為1 ∶100,在播種前1 d,使用種子質量5%的水將種子濕潤后,使用拌種劑充分均勻拌種;整平育秧苗床,育秧前上水使苗床充分濕潤,6月5日播種,使用江蘇徐淮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制精確定量手工播種器[8]播種,播種量為90 g/盤;上水使秧盤內充分濕潤后排去苗床多余水分,覆蓋無紡布,6月14日揭去無紡布;后期苗床主要為水分管理,在早晨或傍晚澆1次水,以苗床不缺水為宜。
1.2試驗設置
以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研制的“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來配制育苗營養土,每盤使用育苗營養土4 kg,其中含有肥料16.7 g,營養土中2.5 kg用于鋪盤(記作“鋪土”,下文同)、1.5 kg用于播種后蓋種(記作“蓋土”,下文同)。針對生產上幾種不同的肥料施用方式,設4個處理:A1 作為對照,施普通復合肥(N 9.0%、P2O5 4.5%、K2O 1.5%),均勻拌入鋪土與蓋土中;A2 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均勻拌入鋪土與蓋土中;A3 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均勻拌入鋪土中,蓋土為空白土;A4 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均勻拌入蓋土中,鋪土為空白土。
1.3測定項目
1.3.1種子成苗率成苗后(指適栽期秧苗,為19 d秧齡秧苗,下文同),取各處理生長一致秧盤秧苗,3個重復,剔除秧盤內的弱苗死苗(株高不足正常秧苗1/2、葉片數不足正常秧苗1/2,莖稈瘦弱),分別計數整個秧盤內成苗數及成苗率。
1.3.2地上部形態取生長一致的秧苗20株,分別測量其葉齡、株高、各葉葉鞘及葉片長度、苗基部寬度。
1.3.3秧苗鮮重及根冠比每個處理在秧盤上選擇出苗均勻、生長一致處切取秧塊(10 cm×10 cm),剔除苗高在平均苗高1/2以下的矮小苗,洗去根部草木灰基質,將秧苗地上部與根系分開;擦干表面水分后,分別稱取地上部鮮重、根系鮮重。
1.3.4根數及根長取生長一致的水稻秧苗20株,分別測量其根數、根長。
1.3.5大田分蘗動態調查6月28日秧苗栽插,返青成活后在田間選取各處理栽插一致無缺漏穴行定點10穴苗,調查基本苗數,并每隔7 d調查其分蘗動態,直至水稻齊穗。重復3次。為便于比較各處理分蘗情況,在秧苗栽插入大田時,通過調節插秧機取秧量等措施,使4個處理在大田中的基本苗相同,處于同一水平。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肥料施用方式對種子出苗、成苗的影響
由表1可見,A1至A4各處理間在出苗數及出苗率上無明顯差異,說明不同的肥料使用方式對種子出苗基本無影響;從成苗數及成苗率來看,處理A2至A4都要明顯優于A1,這是由于A2至A4所用肥料中含有植物生長調節劑成分,對秧苗的株型和生長一致性具有調控效應,而A1中不含有此成分,弱小苗較多,影響了成苗率;對處理A2、A3、A4進行相互比較發現,以處理A2表現最好,A4、A3次之,這可能是由于將肥料拌入底土或者蓋土中,秧盤中養分分布不均并導致局部鹽分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秧苗的生長一致性,使弱小苗相應增多。
3小結與討論
3.1使用育秧肥育苗可以增強秧苗素質
采用缽體毯狀秧盤培育具有上毯下缽狀的水稻機插秧苗,結合了缽體秧苗和毯狀秧苗的特點和優點,但秧盤底部的缽體結構會影響秧苗根系生長,導致秧盤的盤結力較差,容易斷秧,給起秧、卷秧等工作帶來不少困難。彭春瑞等研究表明在配制營養土時,使用育秧肥具有促進秧苗分蘗和發根,使秧苗矮壯,提高秧苗葉綠素含量和光合生產能力,提高秧苗綜合素質等作用[11]。使用“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配制水稻育苗營養土,育出的秧苗適栽期秧齡為18~28 d,葉齡為4~5葉,株高15 cm左右;莖稈粗壯,易形成矮壯苗,增強秧苗素質;根數多、根系長,秧盤根系盤結好、抗逆能力強。
3.2不同肥料使用方式對秧苗素質影響的差異明顯
在水稻育秧的生產實踐中,往往會發生育秧者對肥料的使用方式簡化、粗放操作的問題,對秧苗的素質造成一定影響。本試驗采用旱秧綠機插秧專用肥配制水稻育苗營養土,采取對肥料的不同施用方式,育出的秧苗素質均可以達到生產需求,其中,以肥料均勻施用的方式效果最好。將肥料集中使用于底土或蓋土中,雖對出苗率影響不大,但其秧苗生長一致性受到影響,殘次苗增多,成苗率明顯低于均勻施用肥料的方式。成苗后適栽期時,均勻使用肥料更有利于秧苗對養分的充分吸收,有利于增強育秧肥對秧苗形態的控制效應和控制時效的延長。均勻施用肥料的方式對秧苗株型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較之另外2種方式其第4葉葉鞘高度降低12.56%、葉片長度降低6.39%,整體株高降低8.85%,根系生長更好,盤結力更強,莖稈粗壯,易形成矮壯苗,增強秧苗素質,增大秧齡彈性。
總之,雖然生產上對肥料的粗放操作仍能育出素質較好、符合機插需求的秧苗,但均勻施用肥料育出的秧苗素質更好,大田中分蘗性強,最終有效穗數多,更能保障水稻獲得高產。因此,進行育秧工作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使育秧肥在秧盤營養土中均勻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文毅,袁釗和,吳崇友,等. 水稻種植機械化進程分析研究——水稻種植機械化由快速向高速發展的進程[J]. 中國農機化,2011(1):19-22.
[2]陳川,張山泉,莊春,等. 水稻機插旱育秧與水育秧幼苗素質的比較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03(6):27-29.
[3]邵文娟,沈建輝,張祖建,等. 水稻機插雙膜育秧床土培肥對秧苗素質和秧齡彈性的影響[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4,25(2):22-26.
[4]劉和平,劉叢江. 缽體毯狀育苗與普通子盤育苗對比試驗[J]. 北方水稻,2010,40(2):36,39.
[5]李新軍,高向達,柴楠. 水稻缽體毯狀育秧機插新技術應用試驗報告[J]. 北方水稻,2012,42(5):37-40.
[6]陳宗明,楊彩云,孫春梅,等. “旱秧綠”苗床專用肥在旱育秧苗床上的培肥效應[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5):1414-1415.
[7]莊春,陳川,孫春梅,等. 機插秧專用拌種劑——秧病靈使用效果研究[J]. 現代農村科技,2009(3):48-49.
[8]陳川. 機插秧水稻育秧簡易播種器:中國,CN200720039117.6[P]. 2008-10-08.
[9]景啟堅,薛艷鳳. 水稻機插與其它種植方式在產量及分蘗特性上的差異比較[J]. 中國農機化,2003(4):13-15.
[10]張祖建,王君,郎有忠,等. 機插稻超秧齡秧苗的生長特點研究[J]. 作物學報,2008,34(2):297-304.
[11]彭春瑞,邵彩虹,潘曉華,等. 水稻育秧肥的壯秧效應及其蛋白質組學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2012,26(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