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農戶地膜回收決策模型并運用新疆的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戶地膜回收意愿主要受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的地塊數、土地是否租用、非農就業以及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等變量的影響?;诜治鼋Y果,得出以下3點啟示:(1)必須致力于提升農戶對地膜殘留環境影響的認知和理念水平;(2)應該堅決執行土地承包長期不變的政策,推進土地流轉市場的建設與完善,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明確和清晰化;(3)只有增加非農就業機會,才能真正促進農戶的農業投資,提升農戶回收地膜的意愿。
關鍵詞:農戶;地膜回收;影響因素;新疆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463-04
收稿日期:2013-10-1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163041);新疆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干旱區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項目(編號:XJEDU030113Y07)。
作者簡介:周傳豹(1989—),男,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和農業經濟。E-mail:zcb198900@163.com。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我國為獲取足夠的糧、棉、油、菜、果等生活必需品,不斷加快農業技術的升級步伐。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覆膜栽培技術[1],該技術在我國寒冷、干旱區的農作物種植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應用,在地膜投入量方面,我國農用地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均居世界首位。地膜覆蓋種植不僅可以起到增加有效積溫的作用[2],同時還可以抑制田間雜草的生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然而,地膜覆蓋技術在為農業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3]。據統計,我國地膜年殘留量高達 35萬t,殘膜率達 42%[4],有近一半的地膜殘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農田地膜殘留量可達 78 kg/hm2,目前,我國約有 670 萬hm2覆蓋地膜農田的污染狀況日趨嚴重[5]。
新疆在地膜覆蓋面積和使用量方面均居全國之首,在全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地膜消費地區較為集中、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中,以新疆為代表的干旱地區為主要消費地區。2010年,我國地膜投入量各省份排序中,新疆地膜使用量列第1位,并占到西北地區投入量的579%。同時,新疆地膜的投入增長迅速,1992—2010年間,從 2.65萬t上升至9.57萬t,年均漲幅10.38%。然而,新疆地膜的回收率卻不足80%,根據新疆農業環境監測部門調查,由于地膜技術的普遍使用,新疆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地膜污染區[6],地膜過量使用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如何在保證農業增產的前提下減少因不合理用膜而對土壤結構造成損害,已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
地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與農藥、化肥不同,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隨著地膜使用年限的延長,地膜碎片不斷累積于土壤,導致土壤的可耕性和結構破壞,以致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7-8]。盡管公眾與政府已經認識到地膜殘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但是,人們還沒有找到切實有效的控制與管理手段?,F有相關文獻顯示,關于地膜殘留所引發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研究多從農學的角度,或者僅僅是在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分析中一帶而過,未加系統性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關于地膜的農戶微觀使用行為方面的研究較少。國內外經驗表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用源頭控制對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關鍵是調節農戶行為,如何從農戶微觀決策行為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農戶合理用膜,進而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在借鑒相關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一般線性農戶模型,實證分析農戶地膜回收決策量的影響因素,從而為增加地膜回收制定行之有效的決策提供依據。
1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說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9],而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行為主體,則是研究農業經濟的最好切入點?;诟忧逦U明農戶的行為規律,眾多學者對此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農戶行為理論,這些理論的具體內容存在差異,但農戶是理性的這一觀點是保持一致的,即農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來獲得收入或效用最大化。因此,可以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農民問題[10],一些被認為是不理性的行為卻恰恰是外部條件限制下的理性表現。
關于農戶農業化學品投入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大量微觀調研數據,用相應的計量方法對農戶的投入數量決策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縱觀國內外相關文獻,學者們大多以農戶化肥施用以及農藥使用決策為切入點來剖析農戶的化學品投入行為。一些學者從技術效率的角度來研究農戶的施肥行為模式,如楊增旭等采用隨機生產函數測算了我國小麥和玉米化肥施用的技術效率,并分析了影響化肥施用技術效率的因素[11];鞏前文從農戶的角度出發,通過建立模型研究了影響化肥使用效率的因素[12]。實證發現,農戶戶主的基本特征、農戶的家庭特征、主要農業生產的中間消耗、農戶的市場優勢、農戶擁有的土地特征等幾個方面對農戶施肥效率影響顯著。大部分學者直接以農戶的施肥決策量為研究對象,國外Nkamleu等采用Probit模型對喀麥隆農戶的化肥施用行為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家庭決策者文化程度越高、耕地地權相對不穩定以及農田離家距離越遠的農戶,更加傾向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化肥[13];Asfaw等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埃塞俄比亞的農戶施肥行為,發現戶主或家庭成員的教育水平對采用化肥的影響為正[14]。國內何浩然等認為,影響化肥施用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農戶特征、農戶家庭及經營特征、是否接受過技術培訓和是否使用有機肥等幾方面[15-17]。
從本質上看,農戶農業化學品投入行為是一種農業投資行為,投資行為與產權的關系往往十分密切,選擇長期性投資還是短期性投資,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環境后果,關系到農戶是否會加大殘留地膜的回收力度。由于中國農地制度的特殊性,土地調整減弱了農民進行中長期投入的激勵,農戶往往會對短期租入的土地采取“透支”地力式的經營方式,而不重視用科學施肥技術改良土壤性狀和培植地力[18-19];一些學者實證研究認為,穩定的土地使用權有助于改善農地土壤的長期肥力[20-23],而另一些學者分析發現,對農戶長期投資產生顯著影響的是非農收入的比重[24-25]。因此,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戶農業生產投資的促進作用不大,而增加非農就業機會才能真正促進農戶的農業投資。
結合以上文獻研究以及地膜使用的特點,筆者作以下有待檢驗的假說:假說一,農戶戶主的年齡以及受教育年限是影響地膜回收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戶主的受教育年限越長,保護土壤的意識越強,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囿于陳舊的經驗,不愿意做更多地投入。假說二,地的各種特征是農戶地膜回收量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耕地規模大或細碎化程度高的農戶由于會受時間精力以及勞動力的不足,導致地膜回收率較小;而耕地是否租用對農戶的決策有重要影響,租用土地上的地膜回收往往很少。假說三,地膜殘留的環境影響風險認知越高,農戶會加大對地膜回收的力度。
2實證分析
2.1變量選擇與模型設定
影響農戶地膜回收力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而言,可以將其影響因素歸為農戶家庭用膜決策者的個人特征、農戶家庭及耕地特征,以及農戶所在地區政策環境特征等。基于以上分析,將農戶地膜回收水平的行為設定為以下因素的函數:戶主的年齡、文化程度和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家庭農業勞動力數量、耕地經營規模、耕地細碎化程度、受災情況、土地租入情況和有無非農就業,以及農戶對于地膜使用污染認知情況和地區虛擬變量。函數的形式可以表達為:Y=f(X1,X2,…,X9,D1,D2,D3,D4)+μ,式中:被解釋變量Y是指農戶單位面積地膜回收量,μ表示隨機誤差項,自變量的定義及其對農戶地膜回收數量的預期作用方向見表1。
2.2數據來源與統計性描述
本研究為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和瑪納斯縣2個縣級單位的調研數據,具體的調查內容分為五大塊:農戶及其所在家庭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齡、受教育年限、人均收入、土地稟賦、擁有的生產資料等;農戶的作物種植結構和成本收益,包括種植的規模、產量等;農戶農資投入狀況調查,以及分作物分地塊的地膜使用情況;地膜使用意愿調查;農戶對地膜投入農業非點源污染的認知情況調查。為了體現數據的代表性,以該地州近年來的地膜使用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為衡量標準,最終選定了昌吉州的呼圖壁縣、瑪納斯縣為此次調研的目的地,調查采用多階段(縣/區—村/社區—家戶)、分層[依據縣(市、區)的人均GDP]的方法,共抽取了8個鄉鎮20個村250個農戶樣本,收回有效問卷227份。
顯著性和影響程度歸納分析如下:
(1)農戶戶主的年齡以及受教育程度影響顯著。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戶主的年齡越大,畝均地膜回收量顯著變小,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大,農戶對新知識、新理念的接受意愿出現了下降趨勢;另一方面,戶主的老齡化往往伴隨著家庭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而地膜的回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極有可能會使戶主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受教育程度對地膜回收意愿的影響很大,與文盲相比,上過學的農戶有更強的回收意愿,并且隨著學歷水平的上升而增強。
(2)從農戶耕地以及家庭的特征來看,耕地的細碎化程度越高,土地塊數越多,則農戶的地膜回收意愿越弱;耕地受災與否對回收意愿的影響不大,而耕地經營規模以及家庭勞動力數量的影響與預期作用方向一致,表明規模越大,回收意愿趨于減弱,而農業勞動人口的增加會促進地膜的回收,但2個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由新疆與內地的要素稟賦差異所致。在樣本數據中,大部分農戶的土地耕種規模都在0.67 hm2以上,勞動力數量在3人以上,而且戶間的規模差異不大,因此,對因變量的影響不太顯著。是否租用土地這一變量的顯著性較強,與已有的研究結果較吻合,根據調查數據,從承包地的產權穩定性來看,絕大部分農戶的土地沒有頻繁調整的預期,因此,這可能是由于現有土地流轉市場還不太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得轉包地的期限普遍較短。此外,農戶家庭非農就業與否有很強的顯著性,這與鐘甫寧等的結論[24]較一致,隨著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多,地膜的回收力度反而會增強。
(3)農戶是否接受用膜技術培訓對農戶地膜回收量的決策有正向影響,但是系數的統計檢驗不顯著,這與絕大部分農戶從未接受過任何技術培訓和指導有關,從調查的農戶來看,有90%以上農戶表示未接受過施肥技術指導。
(4)從農戶的環境影響風險認知來看,認知程度越高,地膜回收力度越強,但系數的統計檢驗不顯著,這與筆者在調查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據70%以上的農戶反映,雖然從電視、報刊、農資銷售站及自己歷年的用膜經驗中了解了很多地膜殘留的相關危害,但缺乏回收地膜的動力。
(5)地區虛擬變量都在5%的置信水平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回歸系數的符號為正,符合預期。與呼圖壁縣相比,瑪納斯縣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地膜回收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3結論及啟示
利用在呼圖壁和瑪納斯2個縣的農戶調研數據,對影響農戶地膜回收意愿的影響因素與地膜的環境影響作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農戶的地膜回收意愿主要受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的地塊數、土地是否租用、非農就業以及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等變量的影響,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各不相同?;趯嵶C研究的結果,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1)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影響非常顯著,而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對農戶自身的認知體系和框架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致力于提升農戶對地膜殘留環境影響的認知和理念水平,在農戶接觸較多的媒介上設計更通俗易懂的節目,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耕地的細碎化現象與我國現有的農地制度有關,是集體人口增加、土地調整頻繁的結果[26],應該在保持現有土地制度穩定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以及堅決執行土地承包長期不變的政策。同時,應該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市場的建設與完善,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明確和清晰化,盡量避免因短期租用而導致農戶過于關注短期利益而忽略農地的可持續利用。
(3)如果沒有非農就業機會,增強地權的穩定性本身并不會刺激農戶的長期農業投資。因此,現階段的土地產權改革對農戶農業生產長期投資的促進作用不大,只有通過增加非農就業機會,才能真正促進農戶的農業投資,提升農戶回收地膜的意愿。
參考文獻:
[1]尉元明,王靜,喬艷君. 化肥、農藥和地膜對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J]. 中國沙漠,2005,25(6):957-963.
[2]郭建榮. 我國生產的主要農膜種類及用途[J]. 農資科技,1995(5):40-41.
[3]何文清,嚴昌榮,趙彩霞,等. 我國地膜應用污染現狀及其防治途徑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3):533-538.
[4]孫鐵珩,宋雪英. 中國農業環境問題與對策[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6):646-648,652.
[5]方淑榮,劉正庫. 論農業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對策[J]. 農業科技管理,2006,25(3):22-23.
[6]周明冬,秦曉輝,趙前程. 新疆地膜應用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J]. 新疆農業科技,2010(6):55.
[7]莊秀琴. 蘇北地區農業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634-5636.
[8]林培英,楊國棟. 案例式環境教育的思考[J]. 環境教育,2002(1):13-14.
[9]蔡昉. 中國農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經濟學的分析[J]. 中國社會科學,2008(6):99-110,207.
[10]林毅夫. 小農與經濟理性[J]. 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3):31-33.
[11]楊增旭,韓洪云. 化肥施用技術效率及影響因素——基于小麥和玉米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16(1):140-147.
[12]鞏前文. 農用化肥使用效率與農戶施肥行為研究——以湖北省為例[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13]Nkamleu G B,Adesina A B. Determinants of chemical input use in peri-urban lowland systems:bivariate probit analysis in Cameroon[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0,63(2):111-121.
[14]Asfaw B,White T,Lovejoy O,et al. Australopithecus garhi:a new species of early hominid from Ethiopia[J]. Science,1999,284(5414):629-635.
[15]何浩然,張林秀,李 強. 農民施肥行為及農業面源污染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06(6):2-10.
[16]馬驥,蔡曉羽. 農戶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華北平原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2007(9):9-16.
[17]張利國. 垂直協作方式對水稻種植農戶化肥施用行為影響分析——基于江西省189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 農業經濟問題,2008,29(3):50-54.
[18]葉劍平,蔣妍,羅伊·普羅斯特曼,等. 2005年中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調查研究——17省調查結果及政策建議[J]. 管理世界,2006(7):77-84.
[19]姚洋. 中國農地制度:一個分析框架[J]. 中國社會科學,2000(2):54-65,206.
[20]姚洋. 農地制度與農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1999(5):35-36.
[21]郜亮亮,黃季焜,Scott R,等. 中國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及其對農戶投資的影響[J]. 經濟學季刊,2011(4):1499-1514.
[22]俞海,黃季焜,Rozelle S,等. 地權穩定性、土地流轉與農地資源持續利用[J]. 經濟研究,2003(9):82-91,95.
[23]何凌云,黃季焜. 土地使用權的穩定性與肥料使用——廣東省實證研究[J]. 中國農村觀察,2001(5):42-48,81.
[24]鐘甫寧,紀月清. 土地產權、非農就業機會與農戶農業生產投資[J]. 經濟研究,2009(12):43-51.
[25]陳鐵,孟令杰. 土地調整、地權穩定性與農戶長期投資——基于江蘇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7(10):4-11.
[26]周其仁. 城鄉中國[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