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了基于ZigBee技術的智能糧倉監控系統,改變了目前糧倉管理依靠經驗主義、人工防治的現狀,有效解決了高出錯率、高成本的缺點。該系統將傳感網絡監測到的環境參數經過A/D轉換傳輸給后臺服務器進行存儲、分析和處理,通過監測數據與預設閾值數據對比,自動發出預警信息和智能啟動環境調節設備。結果表明,該系統人機交互方式較好,具有監測數據精確、成本低、能耗小等優點,能讓糧倉管理員的工作跨躍時空限制,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ZigBee;智能糧倉;智能化監控;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 TP277.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420-04
收稿日期:2013-09-22
作者簡介:劉國紅(1979—),男,江西鄱陽人,碩士,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無線網絡應用、農業信息化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等研究。E-mail:2318878980@qq.com。民以食為天,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我國來說,做好糧食儲藏工作對穩定發展、保證民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對糧食儲藏工作曾提出“三低、三高”的要求,即低損耗、低污染、低成本和高質量、高營養、高效益。然而儲存環境和條件直接影響糧食儲存期限和食用價值。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國糧食產后損失驚人,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約相當于0.133億hm2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1年的產量還要多。其中最主要的損失就是糧食蟲害和霉變造成的損失。因此,運用ZigBee技術對糧倉環境實時監控,對提高糧食儲藏質量、減少糧食損失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物聯網技術在交通、醫療、家居中應用較多,也很成熟[1],但ZigBee技術在智能糧倉監控中應用的研究較少,許多設計與研究不能很好地與糧食倉儲結合起來。本研究設計的基于ZigBee技術的智能糧倉監測系統,通過相關的傳感器收集糧倉不同位置的溫度、濕度、微振等參數,實現對糧食儲藏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節,提高管理效率,減少人為誤差,降低勞動強度,為實施糧倉日常智能化監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1基于ZigBee技術的物聯網概述
1.1ZigBee技術簡介
ZigBee是一種雙向無線通訊技術,可工作在2.4 GHz、868 MHz和915 MHz 3個頻段上,分別具有最高250、20、40 kbit/s 的傳輸速率,傳輸距離在10~75 m之間;主要特點有距離短、速率低、成本低、容量大、延時短、功耗小等;常用于周期性數據、間歇性數據和低反應時間數據的傳輸及應用。ZigBee是一種高安全、高可靠的無線數據傳輸技術,方便在各種電子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傳輸[1-3]。
1.2物聯網簡介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的融合應用,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互聯網應用的拓展,其架構可分為3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4]。 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構成,如溫濕度傳感器、二維碼標簽、攝像頭、紅外線、GPS等感知終端,是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來源。網絡層是互聯網、網絡管理系統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的數據傳輸部分,是整個物聯網的中樞,負責傳輸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之間的接口,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智能化人機交互。
綜上所述,基于ZigBee的物聯網技術在智能糧倉監控系統設計中應為首選技術,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可為本系統的設計提供經濟、科學、適用的解決方案。
2基于ZigBee技術的智能糧倉監控系統設計
2.1系統總體框架
智能化糧倉是糧食儲藏的先進手段和方法,其應用良好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能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系統要求具有使用安全、控制可靠、運行穩定、擴展性強等優點。筆者經過走訪省內多家糧庫,在充分了解糧食儲藏要求的基礎上,對溫濕度、防蟲等關鍵要素進行梳理,從實際應用出發,堅持科學、方便、經濟、易用的設計原則,把基于ZigBee技術的智能糧倉監控細分為4個子系統,分別為無線傳感網絡系統、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智能控制系統和人機交互系統。
基于ZigBee的無線傳感技術為智能糧倉環境監控和數據采集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可避免管理員進糧倉憑經驗而引發的誤判。系統通過分布在糧倉不同位置的各種傳感器,把采集到的環境數據通過ZigBee節點匯集到中心節點,經過智能網關連接到3G通信網絡,實現與控制主機之間實時、安全、高效地通信;主機對采集到的環境數據進行自動處理和科學分析,提供實時監測狀態、歷史報表等信息供管理員參考;系統把監測到的環境數據與管理員設置的閥值進行比較,如果采集到的環境數據不在閥值范圍之內,則分析糧倉環境變化,自動啟動預警裝置,在繼電器控制下,通風降溫等環境調節設備自動運行,直到新采集到的環境數據達標為止,從而防止糧食發熱、霉變、蟲害等情況發生[5]。本系統允許管理員足不出戶,遠程控制,實現糧倉管理智能化。系統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2.2無線傳感網絡系統
無線傳感網絡系統是智能糧倉監控系統的前導,是信息采集核心部位,為糧倉環境數據監測和設備控制提供第一手資料。在糧食儲藏過程中,糧倉內的溫度、濕度、氣體成分等都會對糧食品質產生重要影響。無線傳感網絡系統通過在糧倉內不同位置設置傳感器節點,對糧倉內部溫度、濕度、微振及視頻等數據實時采集,并通過ZigBee技術傳送到中心節點,再經網關和3G網絡傳輸到服務器。這種部署具有靈活性強、擴展方便、能耗少等特點,其結構主要分為供電模塊、傳感器模塊、無線通信模塊和A/D模塊4個部分(圖2)[5]。供電模塊為傳感器供電,一般用5 V鋰電池,可維持60~180 d;A/D模塊把傳感器采集到的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便于在網絡上快捷、安全地傳輸。整個ZigBee網絡節點工作過程如下:首先初始化,協調器參與并建立無線網絡后,再通過路由器(FFD)和終端設備(RFD)發現網絡,最后建立起連接并開始數據采集和發送。ZigBee節點采用間歇式工作模式,以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有任務時則采集傳感器數據和接受來自協調器的控制數據,沒有任務時則進入休眠狀態,節點功耗降到最低。
主要傳感器工作過程如下。
2.2.1溫度檢測智能糧倉溫度檢測采用AD590傳感器,該傳感器的輸出電流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工作原理:AD590傳感器通過與10 kΩ電阻連接,把電流轉化為電壓值,電壓信號經過A/D轉換,由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經無線網絡傳送到主機進行分析處理。AD590溫度傳感器設計科學,應用成熟,具有傳輸距離遠、線性度好、精度高等特點,其測量范圍可達-50~150 ℃之間。
2.2.2濕度檢測智能糧倉濕度檢測采用HIH-5030/5031系列傳感器,該傳感器是相對濕度值的線性電壓輸出,熱固塑料外殼、激光調整互換,設計上具有低功率、高精度、響應快、穩定好、漂移小、抗化學性等特點。工作原理:當傳感器所在位置濕度發生變化時,振蕩電路提供正弦波信號,通過電壓跟隨器處理后輸出電壓值,電壓信號經過A/D轉換,由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經無絡網絡傳送到主機進行分析處理。
2.2.3聲音(微振)檢測聲音(微振)檢測采用HX-SLM3蟲害聲音傳感器,利用糧食生蟲后,蟲子運動產生聲音的特點,采集糧倉蟲害數據。該傳感器內置1個對聲音敏感的電容式駐極體話筒,聲波使話筒內的駐極體薄膜振動,導致電容變化,從而產生與之對應變化的微小電壓,這一電壓隨后被放大成0~5 V,經過A/D轉換成數字信號,通過無線網絡傳送給主機進行分析處理。工作原理:傳感器采集到聲音信號,通過神經網降噪技術除去信號中的噪音,進行幅度歸一化,從抽樣數據中利用靜音分離出獨立的樣本。為保證取樣數據能準確地反映蟲子運動,用自適應抵消器抵消環境噪聲,即把一個聲音傳感器放在谷堆里,一個傳感器放在谷堆外,谷堆里的傳感器提供環境和蟲子雙重原始聲音輸入,外面的傳感器只提供環境聲音(即噪聲)輸入,兩者疊加,最終環境噪聲被自適應地過濾掉,留下了蟲子的聲音。
2.2.4視頻監控視頻監控模塊前端采用市場上成熟的高精度網絡攝像頭,帶紅外功能,360 ℃自控制旋轉,可手動變焦,采用最新節能電路,低功耗,發熱小,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采集到的圖像經A/D轉換成數字信號,通過流媒體服務提供網絡監控。用戶可以通過3G手機或電腦,隨時隨地查看倉庫內部的實時圖像,對倉庫進行遠程監控。
2.3數據處理系統
數據處理處于系統后臺,是整個智能糧倉監控系統的核心,也是指揮環境調節設備運行的中樞,其數據處理流程決定了智能糧倉監控系統軟件的設計。本系統管理軟件采用 VC++ 開發,分為前臺用戶界面和后臺數據庫組成。數據處理系統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首先采集數據準備就緒,系統接收傳感網絡采集到的糧倉環境數據,經過A/D處理轉化為數字信號,通過網絡傳到服務器并寫入后臺數據庫,服務器對數據進行存儲、分析、比較和挖掘,與管理員預先設置的閥值進行比對,如不在正常范圍之內,管理員會收到系統自動發送的預警信息,同時系統自動啟動相應的設備進行環境調節,直到新采集到的環境數據達標為止;如傳感器采集到的糧倉環境實時數據中溫度高于20 ℃或空氣濕度大于70%,系統會向管理者手機發出預警短信,并智能開啟鼓風機、空調等設備進行環境調節,直到糧倉環境達到正常值才停止設備運行。倉庫管理員可以通過控制終端查詢任一傳感節點狀態、實時環境數據和歷史數據。
整個數據處理系統設計本著確保實用、節省能耗的原則,采用定時采集數據的工作模式,即在傳感器節點上設置斷點,間歇性啟動數據采集和發送任務,每完成1次采集和發送后,進入一段休眠狀態,休眠時間間隔可以由管理員自行設置,時間到了再喚醒,本系統設計的是5 min采集和發送1次數據。
2.4智能控制系統
智能控制系統由環境調節設備和繼電器控制電路組成。該系統中環境調節設備主要分2個部分:一是糧倉溫濕度的調節。由系統通過啟動空調與鼓風機來實現,當糧倉溫濕度不在正常的閥值范圍之內時,則啟動進出口鼓風機,通過風機及糧倉內的通風管道使冷卻后的空氣吹過糧堆形成對流[6];如果風機啟動后仍不讓環境數據達到正常范圍,則要開啟空調進行降溫與排濕;如果糧倉空氣太干燥,還可以配加濕器進行調節。二是糧倉蟲害的監控。糧食生蟲后,其爬動會產生聲音,如果采集到的環境數據中有微振,則開啟攪拌設備和噴藥設備,以達到及時殺蟲的目的,避免蟲害進一步擴大。
繼電器控制就是控制環境調節設備的運行或停止。工作原理:當檢測到環境數據不在預設閾值范圍內,則輸出低電平信號,經驅動器加到光電隔離器TLP521-4的輸入端引腳,當光耦加載的電壓超過3 V時就會產生光信號,將光信號轉為電信號,經三極管放大,控制繼電器打開環境調節設備開始工作;當檢測到信號輸出在預設閾值范圍內,則發出高電平信號,控制環境調節設備停止工作[6]。繼電器控制電路圖見圖4。
2.5用戶交互系統
用戶交互系統直接面向用戶,實現人機對話,因此在界面設計上要集方便、美觀為一體,簡單易學,便于操作。本系統主界面上設有:環境閥值設置、權限設置、歷史數據分析、報表打印、設備控制、視頻調用、實時數據顯示等。糧倉管理員可以通過PC、PAD或智能手機隨時隨地訪問系統,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數據倉庫,為糧倉科學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實現足不出戶地遠程管理。
3運行測試
3.1測試準備工作
在糧倉內放置溫度傳感網絡節、濕度傳感網絡節點各1個、聲音傳感節點1組、裝好應用軟件的控制主機1臺;ZigBee 網絡通過網關與3G網絡相連,控制終端與服務器連接正常,各種環境調節設備準備就緒。一般情況,糧食最佳保存環境為溫度低于20 ℃,空氣濕度小于70%。
3.2測試結果
試驗開始前,將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分別放置在糧倉2個角落,離地面距離為糧倉凈高一半;聲音傳感器1個放在谷堆里,1個放在谷堆外;接收設備放置在控制室實驗臺上,距離傳感器發送模塊30 m左右,ZigBee中心節點通過網關與3G網絡相連[7]。試驗開始后,管理員通過軟件能夠直觀地看到糧倉內各監測點的環境數據,并通過調節閥值,啟動相關環境調節設備,基本實現了糧倉智能化的遠程監控。在3 h的試驗過程中,各試驗傳感網絡節點每5min采集1組數據并發送,各節點共采集發送36條記錄,在遠程監控主機上接收到34條記錄,傳輸準確率達94.44%,完全滿足系統運行要求。運行畫面截圖如圖5、圖6所示。
4總結
本監控系統基于ZigBee技術,設計了糧倉智能監控網絡和管理軟件;完成了對糧倉溫度、濕度、蟲害等相關環境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和處理,有效解決了目前糧倉管理因經驗主義、人工防治等而引發的高出錯率、高成本的缺點;運用3G無線互聯網技術,建立了糧倉管理的后臺數據庫,為糧倉管理員提供隨時、隨地,跨躍時空的工作模式。試驗結果表明,系統數據采集傳輸可靠,環境數據精確,運行成本降低,具有推廣的意義和價值。下一步將增加傳感網絡節點,擴大ZigBee網絡覆蓋范圍,以實現糧倉更多環境數據的精確采集[8],并把該設計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滕志軍,何建強,李國強. 基于ZigBee的智能農業管理系統設計[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3):681-684.
[2]徐亞峰,劉煥強,顧曉峰,等. 基于ZigBee和GPRS的遠程水質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3):328-331.
[3]李鑫,戴梅,佟天野.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自動增氧控制系統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6):382-385.
[4]劉家玉,周林杰,荀廣連,等.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農業管理系統研究與設計——以江蘇省農業物聯網平臺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5):377-379.
[5]吳昊,李紅宏,閆傳平,等. 基于Zigbee的無線環境感知系統[J]. 信息技術,2010(1):20-22.
[6]朱高中. 基于單片機的糧倉溫濕度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3):677-681.
[7]吳春蕾. 糧庫溫濕度智能檢測系統的研究[D]. 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6.
[8]楊柳,毛志懷,蔣志杰,等. 基于無線傳輸的糧倉溫濕度遠程監測系統[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4):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