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榆黃蘑雜交親本Pc-5、Pc-8及15個雜交子代菌株為試驗材料,分別對它們的菌絲生長情況、胞內多糖含量、抗綠霉能力、農藝性狀、生物學效率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P22產量高,朵型正,顏色鮮艷,綠霉抗性強,為優良菌株。
關鍵詞:榆黃蘑;雜交子代;菌株;篩選
中圖分類號: S646.1+1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251-04
收稿日期:2014-01-13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項目(編號:C2010273);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項目。
作者簡介:李守勉(1978—),女,河北泊頭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食用菌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方面的研究。Tel:(0312)7528487;E-mail:yylsm@hebau.eu.cn。榆黃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屬于食藥兼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1]。榆黃蘑的人工栽培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栽培上大多將采集的野生菌株直接用于生產,或者經過篩選馴化后作生產用菌種,新品種選育的報道較為少見[2]。從世界各先進國家育種工作現狀來看,雜交育種仍是食用菌育種中應用廣泛、效果顯著的一種方法,因此,筆者所在課題組采用單孢雜交的手段對榆黃蘑新品種進行選育研究,本文對前期試驗獲得的15個雜交子代新菌株的菌絲生長情況、胞內多糖含量、抗綠霉能力、農藝性狀、生物學效率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篩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的雜交子代菌株,為榆黃蘑育種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菌株供試菌株見表1。
1.1.2供試培養基
1.1.2.1母種活化培養基棉籽殼200 g,馬鈴薯(去皮)100 g,麩皮20 g,葡萄糖20 g,蛋白陳5 g,瓊脂20 g,水1 000 mL,pH值自然條件。
1.1.2.2PDA培養基馬鈴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水1 000 mL,pH值自然條件。
1.1.2.3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棉籽殼78%,麩皮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1.1.2.4栽培料配方棉籽殼88%,麩皮1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0%。
1.2試驗方法
3討論
3.1胞內多糖含量作為雜交子代菌株篩選的重要指標
通過對雜交菌株菌絲體胞內多糖含量的比較發現,出現了顯著高于雙親的后代菌株,這是很有價值的,榆黃蘑多糖以其較強的免疫調節、降血糖、抗腫瘤、抗病毒、抑菌作用及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亞硝基作用等生物活性,有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及醫療保健等行業[7]。因此胞內多糖含量可作為雜交子代菌株篩選的重要指標。
3.2雜交子代菌絲長速、長勢與抗木霉能力的相關性
霉菌類屬于競爭性雜菌,包括半知菌綱真菌(如綠霉、曲霉、青霉等)和接合菌綱真菌(如毛霉和根霉),其中綠霉是普遍發生且危害嚴重的雜菌[8],在食用菌生產的不同階段都會受到其污染,一旦發病,輕者減產,重者絕收,成為制約食用菌生產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食用菌對綠霉的抵抗能力也可作為優良菌株選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通過對雜交子代菌株抗綠霉試驗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菌絲體階段,菌株的抗綠霉作用與菌絲的生長速度相關性不是太大,長得快的對綠霉抗性不一定強,但與菌絲的生長勢明顯相關,菌絲生長勢強,菌株對綠霉的抗較強,這可能是與菌絲自身的抵抗能力有關,生長勢強的菌絲濃密粗壯,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較強,這也符合自然界生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在栽培袋污染率的統計中發現,菌絲體階段抗性強的菌株在栽培過程中污染率也低,并且兩者相關性極顯著,這為選擇栽培品種提供了依據,應盡量選擇菌絲生長勢強的菌株進行栽培;同時,也為育種提供了方向,在以抗雜菌能力為目標的育種過程中,親本也可以按照這個原理進行選擇。
4結論
通過對雜交子代母種階段菌絲生長情況比較發現,P10、P36、P54、P22、P64 和P92菌株的菌絲色澤比較好,均為潔白色;在菌絲生長勢方面,菌株P10、P14、P22、P39、P40、P47、P54、P65和P82的生長勢較強,且表現為菌絲濃密;在此階段,菌株P10表現出較強的綜合雜種優勢。
通過雜交子代菌株胞內多糖含量的比較發現,P39和P82胞內多糖含量顯著高于雙親,P10和P92胞內多糖含量明顯低于親本。
通過雜交子代菌株抗木霉能力的比較發現,菌株P14與綠霉的拮抗線最寬,栽培階段綠霉的污染率也最低;菌株P64與綠霉的拮抗線最窄,栽培階段綠霉的污染率也最高,在第一潮菇采收后污染尤為嚴重。對拮抗線的寬窄與栽培袋污率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兩者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2,說明兩者呈明顯的負相關。
通過雜交子代子實體階段情況比較發現,P22產量高,朵型正,顏色鮮艷,綠霉抗性強,是較好的育種資源。
參考文獻:
[1]何英,萬德云,張玉興. 榆黃蘑提取物對保護肝臟作用的初步探討[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9):1368-1369.
[2]楊蒙. 榆黃蘑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技,2013(19):83,86.
[3]姚太梅. 平菇單孢雜交及后代篩選[D]. 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8:13-15.
[4]NY/T 1676—2008食用菌中粗多糖含量的測定[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5]左琦,楊海鋒,邢增濤,等. 食用菌總糖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J]. 食用菌學報,2008,15(4):57-61.
[6]王俊玲,李明,田景花,等. 杏鮑菇不同菌株的品比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08,27(1):34-35,37.
[7]張曉倩. 榆黃蘑高多糖含量菌株的篩選[D]. 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17-19.
[8]李冠喜,王鈺,邵世光,等. 白靈菇品種的拮抗和品比鑒定[J]. 中國食用菌,2006,(25)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