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鈴薯新品種福克76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適應性廣、商品性好,2010年、2013年先后通過福建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分析其品種特性的基礎上,采用雙因素裂區設計研究不同栽培方式與種植密度對福克76鮮薯產量和商品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種植密度對福克76鮮薯產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其中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密度6.75萬株/hm2的鮮薯產量最高,為38.72 t/hm2,大中薯率93.7%。綜合考慮產量、商品性等因素,在閩西冬種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密度6.75萬株/hm2。
關鍵詞:馬鈴薯;品種特性;栽培方式;種植密度
中圖分類號: S532.0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106-04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專題糧食作物育種技術研究(編號:2008NZ001-1)。
作者簡介:梁金平(1972—),女,福建上杭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薯類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Tel:(0597)5383151;E -mail:jinpingL72@126.com。 馬鈴薯是福建第三大糧食作物,以福建為代表的南方冬作區,利用冬閑田生產的馬鈴薯主要作為菜用,收獲商品薯填補北方馬鈴薯銷售的季節空檔,比較效益顯著,有巨大發展潛力[1-2]。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根據菜用型馬鈴薯生產上的需求,科學制定育種目標,從“壩9×卡它丁”雜交組合的后代中選育出新品種福克76[3]。該品種通過6年試驗,于2010年、2013年先后通過福建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了加快福克76的推廣,提高種植效益,本研究在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的基礎上,針對閩西馬鈴薯生產普遍存在栽培方式比較粗放、栽培密度偏稀、產量較低等問題,參照有關作物品種栽培的報道[4],2012年在福建省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龍門赤水試驗基地,采用雙因素裂區設計,進一步探討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及栽培密度,旨在為該品種大田生產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福克76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和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壩9×卡它丁”雜交組合的后代中選育而成,試驗采用脫毒種薯,由西岸(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
1.2試驗方法
1.2.1品種產量及其主要特性2006—2007年2年福克76連續參加福建省馬鈴薯新品種區試,2008年參加福建省馬鈴薯生產試驗,以紫花851為對照。2009—2011年2年參加國家南方冬作區馬鈴薯區試,2012年參加國家生產試驗,以費烏瑞它為對照。本文采用的品種產量、特征特性試驗數據來自福建省種子管理總站提供的馬鈴薯新品種區試總結和生產試驗總結,以及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提供的國家馬鈴薯南方冬作區區試總結和生產試驗總結。莖葉生長動態數據來源于本所承擔的福建省馬鈴薯區試的挖根考種結果。
1.2.2栽培方式及密度試驗采用雙因素裂區設計,主區為栽培方式,副區為栽植密度,采用隨機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13.32 m2,雙畦雙行區,試驗地四周設3行保護行。栽培方式(主區A)設4種: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常規栽培(A4);種植密度(副區B)設4種:5.25萬株/hm2(B1)、6.0萬株/hm2(B2)、6.75萬株/hm2(B3)、7.5萬株/hm2(B4)。其中常規栽培是整畦開溝,在中間施入基肥后在溝兩邊播種,后培土,噴除草劑;地膜覆蓋是在常規栽培的基礎上加蓋黑色或白色地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是整畦開溝,中間施入基肥,在溝兩邊播種后覆蓋稻草(稻草用量約為2.25 t/hm2),培土,噴除草劑,加蓋黑色地膜。試驗安排在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龍門赤水基地試驗基地,前作為水稻,土壤為沙壤土。統一采用整薯播種(單薯質量30 g左右),于2012年1月5日播種。各處理施用復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和硫酸鉀 225 kg/hm2 作基肥,齊苗期用尿素150 kg/hm2和硫酸鉀 150 kg/hm2 打孔追施。成熟期全區考種計產,其他管理同大田生產。
1.3統計分析
福克76的生長動態分析采用Excel軟件,區試與栽培試驗結果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分析[5]。
2結果與分析
2.1福克76品種特性分析
2.1.1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參加福建省區域試驗,7個點平均鮮薯產量32 689.2 kg/hm2,比對照紫花851增產201%,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干產量6 096.6 kg/hm2,比對照紫花851增產25.57%,鮮干產均居參試品種第一位。2007—2008年度續試,6個點平均鮮薯產量28 195.05 kg/hm2,比對照紫花851增產10.5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鮮產居參試品種第二位;平均薯干產量5 030.1 kg/hm2,比對照紫花851增產12.65%,干產居參試品種第三位。2008—2009年度參加省生產試驗,4個點平均鮮薯產量35 400.0 kg/hm2,比對照紫花851增產20.86%。2009—2011年參加國家南方冬作區品種區試,12個點2年平均鮮薯產量33 675 kg/hm2,比對照費烏瑞它增產30.0%。2012年參加南方冬作區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產量35 835 kg/hm2,比對照費烏瑞它增產244%。該品種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
2.1.2主要農藝性狀該品種株型直立,分枝少,枝葉繁茂,生長勢較強,葉片綠色,莖綠帶褐色,花冠淡紫色,匍匐莖短,結薯集中,薯塊大小中等,較整齊,塊莖扁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淺黃色,芽眼深度中等。據2年國家區試結果,單株主莖數2.1個,單株結薯數6.1個,平均單薯質量100.8 g,商品薯率88.2%。從出苗到植株枯死95 d左右,屬中晚熟鮮薯食用品種。
2.1.3品質據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福克76(南方區試12個試點抽樣樣品)塊莖品質測定結果,淀粉含量14.87%,干物質含量18.95%,還原糖含量0.1%,粗蛋白含量2.26%,維生素含量249 mg/kg。該品種營養價值高,蒸煮食味香,粗纖維少,適口性好,屬優質菜用型馬鈴薯新品種。
2.1.4抗逆性與適應性據2年國家區試結果,人工接種鑒定,福克76抗馬鈴薯輕花葉病毒病,抗馬鈴薯重花葉病毒病,感晚疫病;田間鑒定,晚疫病發病比對照輕。耐貯性強,休眠期中等,抗逆性較好。根據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意見,福克76適宜在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德宏和貴州黔東南州等冬作區種植。
2.1.5莖葉、塊莖和T/R值生長動態從福克76莖葉、塊莖和T/R值生長動態圖(圖1、圖2和圖3)中可以看出,福克76地上部莖葉生長勢生育期各個階段均比對照強,播種后45、60、75、90、105 d福克76莖葉生長量分別為5.28、12.27、14.49、15.78、15.25 t/hm2,比對照紫花851莖葉生長量高23.9%、59.7%、50%、43.3%、47.3%。播種后45~60、60~75、75~90、90 d~105 d福克76平均塊莖鮮薯日增重分別為0.224、0.252、0.742、0.856 t/hm2,比對照紫花851平均塊莖鮮薯日增重高330.7%、57.5%、-8.8%、6.07%。播種后60、75、90、105 d福克76的T/R值分別為3.65、2.03、0.863、0.49,T/R值達到1前低于對照,后期T/R值高于對照。表明福克76具有生長勢強,比對照結薯早,早期膨大快,中期生長穩健,后期不早衰的特點,是其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福克76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2.2.1不同處理組合生育期和出苗率的比較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密度處理對馬鈴薯生育期無影響,不同栽培方式均可提早馬鈴薯出苗,提高出苗率,提早成熟。其中,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出苗期分別比常規栽培(A4)提早5、5、6 d,出苗至成熟期分別比常規栽培(A4)提早2、2、2 d,出苗率提高2.93、264、3.64百分點。表明覆膜處理苗期可提高光輻射吸收和能量轉化,增溫效應顯著,有利于馬鈴薯出苗和根系的生長。封壟后覆膜對土壤溫度影響較小,對馬鈴薯生育期影響不顯著。2.2.2不同處理組合主要農藝性狀的比較由表1可知,16個處理組合中,福克76主莖數在2.8 個(A4B2)~ 4.1個(A1B1)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主莖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常規栽培(A4),分別為3.7、3.55、3.5、3.03個。株高在43.1 cm(A4B1)~58.2 cm(A2B4)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株高由高到低依次為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常規栽培(A4),分別為55.3、50.2、47.5、44.7 cm。單株結薯數在7.1個(A3B4)~ 8.6個(A1B3)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單株結薯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常規栽培(A4),分別為8.3、7.7、7.5、7.1個。單株塊莖鮮質量在0.411 kg(A4B4)~ 0.617 kg(A1B1)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單株塊莖鮮質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常規栽培(A4),分別為0.573、0.548、0.536、0.475 kg;4種栽植密度平均單株塊莖鮮質量由高到低依次為5.25萬株/hm2(B1)、6.0萬株/hm2(B2)、6.75萬株/hm2(B3)、7.5萬株/hm2(B4),分別為0.576、0.564、0.531、0.462 kg。
2.2.3不同處理組合商品性狀的比較馬鈴薯商品性狀主要由大中薯率和劣薯率指標體現。劣薯包括空心、裂薯、綠薯、病薯、畸形薯及爛薯,劣薯率的高低也是影響馬鈴薯生產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由表1可知,16個處理組合中,福克76大中薯率在81.7%(A4B4)~ 93.7%(A1B1)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大中薯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黑色地膜覆蓋(A2)、白色地膜覆蓋(A3)、常規栽培(A4),分別為92.7%、88.1%、86.0%、82.4%;4種栽植密度平均大中薯率由高到低依次為5.25萬株/hm2(B1)、6.0萬株/hm2(B2)、6.75萬株/hm2(B3)、7.5萬株/hm2(B4),分別為88.2%、87.4%、87.1%、86.5%。福克76劣薯率在3.6%(A1B1)~ 16.7%(A4B2)之間,4種栽培方式平均劣質薯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常規栽培(A4)、白色地膜覆蓋(A3)、黑色地膜覆蓋(A2)、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A1),分別為15.8%、126%、9.4%、5.1%。
3討論與結論
福克76表現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適應性廣,商品性好,適宜在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德宏和貴州黔東南州等冬作區種植。該品種株型直立,薯形扁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淺黃色,單株結薯數較多,干物質較高,品質較好,抗病性較好。莖葉、塊莖動態及T/R值結果表明,福克76生長勢強,結薯早,前期塊莖膨大速度快,中期生長穩健,后期不早衰,屬中晚熟耐肥品種。因此,生產上要特別加強前期田間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現蕾肥,撘好豐產的架子。
雙因素裂區試驗結果表明,福克76以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密度 6.75萬株/hm2 的鮮薯產量最高,鮮薯產量為38.72 t/hm2,比產量最低的處理組合增產42.52%,大中薯率高達93.7%,生育期縮短5 d,劣薯率降至3.6%。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種植密度兩因素鮮薯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裂區設計試驗明確了不同栽培方式均可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大中薯率和商品性,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方式最佳,黑色地膜覆蓋栽培方式次之,種植密度在6.75萬株/hm2水平下鮮薯產量和大中薯率最高。因此生產實踐中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栽培方式配套相應的種植密度才能獲得高產。
前人圍繞稻草包芯和黑色地膜覆蓋各自的增產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6-9],認為稻草包芯創造了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環境,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促進土壤酶活性,減緩葉片衰老,增強光合能力,促進地上部與地下部的協調生長。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具有增產、增溫保墑、保水防旱、抑制雜草、減輕病蟲害和防霜凍等優點,但在生產中要注意觀察苗勢,及時破膜。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栽培經試驗和生產實踐證明,閩西冬種馬鈴薯福克76最佳栽培方式宜采用稻草包芯+黑色地膜覆蓋、密度6.75萬株/hm2,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根據閩西冬種馬鈴薯生長期氣溫“低—高”變化的特點,栽培上除了選擇適宜的栽培方法和密度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采用脫毒種薯,做好催芽和種薯消毒處理,利于早出苗、出齊苗。(2)注重晚疫病的藥劑防治。閩西地區3—4月份的降雨、雨日數和田間相對濕度利于晚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影響該區馬鈴薯生產的制約因素之一。當日平均氣溫 10~18 ℃、相對濕度高于65%連續2 d以上,晚疫病即會發生。在齊苗期和現蕾期噴施保護性藥劑預防,發現中心病株后施用內吸治療劑,藥劑防治應注意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多種藥劑交替使用。
參考文獻:
[1]湯浩,蔡南通,羅文彬,等. 福建馬鈴薯育種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J].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8):615-618.
[2]湯浩,翁定河,楊立明,等.福建冬種馬鈴薯生產技術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2006,21(3):198-202.
[3]羅文彬,湯浩,梁金平,等.馬鈴薯新品種福克76選育與栽培技術[J]. 福建農業學報,2010,25(4):418-421.
[4]羅維祿. 不同栽培方式與密度對冬種馬鈴薯中薯3號的影響[J]. 福建農業學報,2011,26(6):961-965.
[5]唐啟義,馮明光. 實用統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53-163.
[6]翁定河,朱鴻,張招娟,等.冬種馬鈴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長發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J]. 中國馬鈴薯,2009,23(2):75-81.
[7]謝向譽. 福建省冬種馬鈴薯稻草包芯高產機制的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8]沈開安,王運超,李戈蓮. 山區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的增產潛力與技術[J]. 中國馬鈴薯,2001,15(3):169-170.
[9]林建光,金江彬. 永嘉縣春馬鈴薯覆膜早熟栽培技術[J]. 中國馬鈴薯,1997,1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