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對甘藍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甘藍苗期處理4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高于對照,但差別不明顯;蓮座期處理4的葉綠素a含量較對照高18.08%,類胡蘿卜素含量較對照高23.35%;結球期處理4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處理,光合速率也高于其他處理,經濟產量較對照高8.8%;在灌溉等量水的情況下,結球中后期處理2的葉綠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減弱,經濟產量低于對照;處理5由于未澆水,其葉綠素合成受阻,結球期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最低,產量也最低。地膜覆蓋條件下,澆3次水(處理2)和不澆水(處理5)都不利于產量形成,也達不到節水和高產的目標;而只在甘藍結球前期澆1次水(處理4),有利于結球期葉片葉綠素的合成和光合速率的提高,并能保持適宜的蒸騰速率和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從而形成最高的經濟產量。
關鍵詞:甘藍;灌溉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產量
中圖分類號: S635.0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155-03
收稿日期:2014-03-07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編號:11220701D);河北北方學院創新人才培育基金(編號:CXRC1309);河北北方學院優秀學術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編號:CXTD1307)。
作者簡介:羅永華(1975—),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講師,從事蔬菜品質及營養檢測等方面的研究。E-mail:nlkjxyyy@163.com。冀西北壩上地區屬于高寒半干旱區,該區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地下水資源分別為我國平均值的20%、5%,在作物生長季節5—9月份,該地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8.1%,而且降水與作物的耗水基本上同步[1]。此外,嚴酷的自然環境、脆弱的生態經濟條件、日益下降的土地生產能力已經限制了該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近些年來,由于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以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產業優化的目標,而置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于不顧,其結果是水資源利用取得了一時一地的經濟效益[3],但卻最終造成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4]。因此,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從而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使水資源環境得以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目前,有關不同水分條件對作物光合特性的研究已有大量報道[5-10],但有關對冀西北壩上地區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進行不同灌溉量處理后光合特性變化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本試驗通過對甘藍進行不同灌溉量處理,研究其光合特性和產量的變化,以期為冀西北壩上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選用冀西北壩上地區主栽甘藍品種中甘11,由張北縣農業局提供。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3年6—9月在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科技園區進行,試驗地土壤為草甸栗鈣土,0~20 cm土層含有機質26.9 g/kg、全氮1.09 g/kg、堿解氮109 mg/kg、速效磷(P2O5)9.49 mg/kg、速效鉀(K2O)121 mg/kg,pH值7.6。甘藍于6月19日進行露地播種育苗,7月19日定植,9月19日收獲;高畦栽培,處理覆蓋地膜,對照不覆膜,畦高12 cm,畦面寬 60 cm。每畦定植2行幼苗,株距33 cm,行距45 cm。小區面積84 m2,隨機區組排列,設3次重復。定植前每小區施等量的底肥。為防溝渠滲漏,以后每次均使用水龍帶澆水。
試驗設5個處理:處理1(對照)、處理2,分別于苗期、結球前期和結球中期各澆1次水,共澆3次;處理3,分別在甘藍結球前期、結球中期各澆1次水,共澆2次;處理4,只在甘藍結球前期澆1次水;處理5,在甘藍澆定植水后不澆水。所有處理在定植時的澆水量相同,甘藍每個處理每個生長時期每次澆水量均為191 m3/hm2,以利于幼苗成活。
1.3測定內容與方法
采用美國CID公司生產的CI301-PS光合儀測定甘藍葉片的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參照張憲政的方法[11]測定甘藍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以上測定內容所取葉樣均為不同時期完全展開的相同葉位的葉片,光合速率測定時間為晴天上午 10:00—11:00。采用烘干法測定定植前和收獲時0~60 cm土層的含水量。收獲時統計小區產量。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時期甘藍葉片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及葉綠素a+葉綠素b的變化
由圖1可知,在甘藍的整個生長期內,每個處理葉綠素a、葉綠素b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并且于結球前期達到了最高值;類胡蘿卜素在甘藍整個生長期雖然也呈現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但其達到最高值的時期是在蓮座期,這就有利于保護葉綠素a和葉綠素b免受光能的傷害[12]。
由圖1還可以看出,在苗期,處理1(對照)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均不高于其他處理,但各處理之間差別不明顯;蓮座期處理1的葉綠素a、類胡蘿卜素含量明顯低于其他處理,其中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的葉綠素a含量分別比對照高1196%、20.58%、18.08%、18.36%,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的類胡蘿卜素含量分別比對照高2454%、24.62%、23.35%、23.75%;處理2的葉綠素a含量低于處理3、處理4、處理5,這可能是由于處理2在苗期已經澆過1次水,再加上自然降水,使其土壤含水量過高所造成的;此外,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之間的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沒有明顯的差別。
進入結球期后,由于處理5仍然沒有進行灌水,自然降水已經不能滿足甘藍快速生長對水分的需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藍葉球的迅速生長,也抑制了葉片中葉綠素的生物合成,因此由圖1可以看出,處理5的葉綠素a含量明顯低于其他處理;處理4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在結球期的各個階段都是最高的,這是由于處理4只在結球前期灌1次水,從而為甘藍的后期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水分,也有利于葉綠素的合成;處理2、處理3在結球中期、結球后期的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低于對照和處理4,這與處理2、處理3在接受自然降水的同時,在結球期灌了2次水,外加處理2苗期的1次灌水,造成了土壤含水量過高,從而降低了植株根系的活力,使得葉綠素的合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關。
2.2不同時期甘藍葉片光合速率的變化
圖2表明,甘藍定植后的整個生長期內各處理的光合速率均呈單峰曲線:隨著生長時期的推進,光合速率逐漸升高,在結球前期、結球中期出現峰值,結球后期隨著植株的衰老和外界溫度的降低,光合速率又逐漸下降。
由圖2還可以看出,在苗期,覆膜處理的光合速率都高于處理1(對照),其中處理2最高,較對照高出28.67%,這可能是由于覆蓋地膜使甘藍定植后的緩苗時間縮短,提前進入正常的生長;在蓮座期,各處理間的光合速率差別不明顯,處理1和處理2在苗期結束時灌了1次水,處理1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處理2的光合速率雖有所提高,但是與處理3、處理4、處理5差別不明顯,可見在苗期結束時的灌水對處理2是不必要的。
由圖2還可以看出,進入結球期后,各處理在結球前期、結球中期的光合速率差別較明顯;在結球后期,隨著葉片的衰老及環境溫度和光照強度的降低,各處理間的光合速率差別不明顯。處理5在整個生長期都沒灌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水分的虧缺,進而影響了地上部葉片的光合速率,致使其光合速率在結球期內最低;處理4在結球期比其他處理的光合速率都高;處理2、處理3在結球期雖然灌了2次水,但是其光合速率也低于處理4,處理2在結球中期的光合速率甚至還低于對照,說明地上部葉片的光合速率與土壤的含水量不是成正比的,只有在土壤含水量適合植株生長時,植株的光合速率才最強。
2.3不同時期甘藍葉片蒸騰速率的變化
圖3表明,甘藍在定植后的整個生長期內,隨著植株的生長,各處理的蒸騰速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植株生長的旺盛期,蒸騰速率也達到了最大值;到了結球后期,由于植株的衰老,其蒸騰作用也下降;但是在植株生長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土壤水分條件使植株表現出了不同的蒸騰速率。
由圖3還可以看出,處理2在整個生長期的蒸騰速率一直表現為最高,其中蓮座期、結球前期、結球中期分別比對照(處理1)高54.39%、33.74%、48.34%;處理2的蒸騰速率高峰比其他處理出現的早,這樣處理2的高蒸騰強度就會維持較長時間,從而造成大量的奢侈耗水,這可能是由于處理2在整個生長期的土壤含水量充足,蒸騰所需的水分供應充足,造成葉肉細胞水勢與其周圍空氣水勢差增大,導致水分大量散失;處理3在結球中期的蒸騰速率較對照高43.76%;處理4的蒸騰速率在整個生長期基本與對照相當;處理5的蒸騰速率從結球前期開始低于其他處理,在結球中期、結球后期分別比對照低15.32%、24.3%,這是由于在只接受自然降水的情況下,處理5的土壤含水量少,導致土壤水勢降低,不能及時補充葉肉細胞因蒸騰所散失掉的水分;在結球后期,對照、處理2、處理3、處理4的蒸騰速率沒有明顯的差別,這是由于此期間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的降低、光強的減弱和空氣濕度的增高等)成為抑制植株蒸騰的主導因子。
2.4不同處理甘藍的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5的經濟產量和生物產量均最低,且其生物產量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而經濟產量雖與處理2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處理間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處理5的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分別比處理1(對照)低7.5%、10.2%;生物產量最高的是處理3,處理4次之,對照與處理2之間生物產量沒有明顯的差別;雖然處理4的生物產量排第2位,但是其經濟產量卻最高,且與其他處理間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4的經濟產量比對照提高了8.8%。
試驗結果還表明,雖然處理2與處理1灌同樣多的水,但在結球中后期,處理2的葉綠素含量降低,使其光合作用減弱,降低了甘藍生長后期的生產能力,因而其經濟產量低于處理1。處理5由于未澆水,其葉綠素合成受阻,使其結球期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最低,因而導致產量最低。因此,在冀西北壩上地區采用地膜覆蓋種植甘藍,只在結球前期灌1次水(處理4),能改善甘藍的光合特性,增加產量,可達到少灌2次水的目的,這與張天年等研究甘薯需水規律的結論[15]是一致的。
覆蓋地膜后,如果在植株生長的盛期仍然大量灌水,會促進葉片的旺長,不利于產品器官的形成,并且隨著灌水量的增加,耗水量也增加,土壤水分雖有利于蒸騰,但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造成奢侈灌水。因此,適度的水分虧缺不一定會使產量顯著降低,反而會使水分利用效率顯著提高[16],本研究也支持了這種觀點。
由此可見,土壤水分含量過高或過低都會使甘藍結球期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最終導致產量降低,因此只有適時適量的灌溉,才能達到高產和節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福存. 壩上蔬菜栽培的理論與技術[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46-54.
[2]黃偉,張俊花,李文紅,等. 冀西北壩上半干旱區南瓜油葵間作的水分效應[J]. 生態學報,2011,31(14):4072-4081.
[3]高華山,黃偉,高海琴,等. 冀西北農牧交錯區蔬菜節水栽培技術[J]. 中國蔬菜,2008(1):52-53.
[4]周維博,李佩成.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區水資源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03,18(3):288-293.
[5]張俊花,黃偉,張立峰,等. 冀西北壩上地區水分處理對地膜覆蓋蘿卜光合特性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26(5):60-64,89.
[6]王威豪,葉燕萍,羅永明,等. 水分脅迫下乙烯利浸種對甘蔗苗期光合性狀和分蘗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08(1):50-54.
[7]韓娟,賈志寬,任小龍,等. 模擬降雨量下微集水種植對玉米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26(1):81-85,101.
[8]劉文君,張俊花,黃偉,等.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蘿卜幼苗葉片生理特性研究[J]. 北方園藝,2009(4):66-68.
[9]張俊花,黃偉,張立峰,等. 冀西北壩上地區蘿卜地膜覆蓋節水栽培技術研究[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6):60-63.
[10]黃偉,朱桓,張俊花,等. 辣椒施用保水劑效果研究[J]. 北方園藝,2010(20):19-21.
[11]張憲政. 植物葉綠素含量測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J]. 遼寧農業科學,1986(3):26-28.
[12]傅偉,王天鐸. 凈光合速率與氣孔導度相互關系的電學類比分析和模擬研究[J]. 植物學報,1994,36(7):511-517.
[13]王志偉,郁繼華,郭曉冬. 日光溫室甜瓜節水灌溉土壤水分上限指標研究[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4,35(增刊2):198-202.
[14]張銘光,潘瑞熾,葉慶生. 土壤濕度對墨蘭葉片生長和光合速率的影響[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2):71-75.
[15]張天年,王文頗,吳旭銀,等. 甘薯需水規律的研究(Ⅰ)——甘薯的蒸騰量與耗水量[J]. 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4,8(3):12-17.
[16]陳亞新,康紹忠. 非充分灌溉原理[M]. 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