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溫度、低溫層積以及赤霉素處理對青島百合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青島百合種子黃褐色,扁平,鮮種子千粒質量為5.513 g。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0 ℃,發芽率在70%以上,初始萌發時長為10~13 d。低溫儲藏和赤霉素浸泡對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以及萌發時長均有影響:在-10 ℃冷藏環境中儲藏30 d的種子發芽率為97.5%,在500 mg/L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 h的種子發芽率為95%,二者初始萌發時長為8~9 d。
關鍵詞:青島百合;種子;萌發;低溫儲藏;赤霉素
中圖分類號: S682.2+65.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193-02
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項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研基金(編號:2011-K6-20);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研基金(編號:2011YK072)。
作者簡介:張凌云(1974—),女,碩士,講師,從事園林設計與野生花卉引種繁育研究與教學。E-mail:yuanlinkeyan@126.com。青島百合(Lilium tsingtauense Gilg)又名嶗山百合,其花色艷麗,是一種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野生花卉,既可以應用于花壇,又是優良的育種資源。由于青島百合在自然生境中結實率低[1],自我繁殖能力相對較弱,加之人類活動對它們的破壞,致使其野生種群數量不斷減少,目前在嶗山、招虎山等聚居地內呈斑塊狀小面積分布[2],是一種瀕危植物。研究其種子繁殖對保護種質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2012年10月于青島嶗山周邊山區采集青島百合種球和少量種子,將種球定植于青島園林環衛技術學校試驗田,種子去除癟粒后置于紙袋中室溫儲存,于2013年4月下旬進行露地播種試驗。2013年10月下旬收集試驗田內果實,置于室內通風、干燥條件下保存;試驗前進行果實脫粒,選取飽滿的種子為試驗材料,萌發試驗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進行。
1.2試驗方法
1.2.1種子形態觀測與千粒質量測定隨機選取100粒種子,測定其形態大小,結果取平均值。按國際種子檢驗規程,采用百粒法從供試種子中取樣,每份試樣100粒種子,8次重復,分別在1/1 000電子天平上稱質量,計算平均值(保留3位小數),換算成千粒質量。
1.2.2恒溫箱培養(1)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恒溫培養箱溫度分別設為避光條件下15、20、25、30 ℃和晝25 ℃/夜15 ℃共5個處理,觀察溫度對新鮮種子(果實采集3 d后脫粒,種皮新鮮,種子含水量高)萌發的影響。(2)低溫層積處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將新鮮種子與濕潤(手握不滴水為度)的細草炭土層積后裝入牛皮紙袋密封,分別置于0 ℃和 -10 ℃ 的冷藏室,30 d后在20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以室溫(5~10 ℃)層積30 d的種子為對照。(3)赤霉素浸泡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將室溫沙藏保存的種子分別用質量濃度250、500、750、1 000 mg/L 的赤霉素溶液浸泡24 h,以未加赤霉素為對照,在20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以上發芽試驗,均用有蓋培養皿為容器,1 cm厚的棉紙為發芽床,種子置于上下層棉紙之間,每處理50粒種子,各重復3次。發芽過程中保持棉紙濕潤,每天觀察并記錄種子發芽情況,以胚根露出種皮1~2 mm作為發芽標志,發芽期限設為50 d。最后統計種子初始萌發時長、50%種子萌發時長、發芽率以及發芽勢等。發芽率與發芽勢取重復平均值,3次重復以未超過ISTA規定的最大允許差異為有效試驗。
發芽率=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發芽勢=發芽高峰期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1.2.3露地播種2013年4月下旬選取100粒飽滿種子在育苗箱內播種。播前對種子進行清水浸泡,待種子沉底后撈出,將草炭土與蛭石按1 ∶1的體積比均勻混合作為播種基質,厚度10 cm,播種后覆蓋1 cm草炭土,噴淋透水后置于樹陰下,每天檢查基質濕度,適時噴水保持表土濕潤。記錄出苗數及萌發時間。
2結果與分析
2.1種子形態及千粒質量
蒴果于11月上旬成熟,室背開裂,位于果實頂端與底端的種子敗育。中部種子飽滿,為黃褐色,呈三角形或卵形,扁平,半透明,邊緣具膜質翅;胚乳角質,胚線形,包藏于胚乳中;種子長軸長10.2 mm,短軸長7.2 mm,長寬比約1.4 ∶1;鮮種子千粒質量為5.513 g。
2.2不同處理的種子在恒溫箱中的萌發情況
2.2.1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表1結果顯示,溫度對青島百合種子的萌發有顯著的影響。在所設各溫度處理之中,青島百合種子開始萌發所需時長差異較大,在20 ℃恒溫培養時種子的初始萌發時間短,發芽率高,有較明顯的發芽高峰;在25 ℃恒溫培養時種子萌發緩慢,發芽率低,沒有出現明顯發芽高峰;在15 ℃和30 ℃恒溫培養時種子沒有萌發,且在持續保濕狀態下種子發生腐爛,萌發受到抑制;晝25 ℃/夜15 ℃變溫處理種子的發芽率低于20 ℃恒溫種子的發芽率,但高于其他恒溫處理。由此推斷20 ℃是青島百合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
3結論與討論
3.1影響青島百合種子萌發的因素
溫度是影響種子發芽的重要因素[3]。研究結果顯示,青島百合種子萌發對溫度較為敏感,其最適發芽溫度為20 ℃,這與多數冷涼型百合種子的最適發芽溫度較為一致[4-5]。在20 ℃恒溫箱中培養,發芽率為70%,初始萌發時長為10~13 d,較其他溫度處理好。
在試驗中還觀察到鮮種子置于室內干燥處儲存2周后,種子表皮失水皺縮,種子在沒有完全浸透的情況下進行20 ℃恒溫發芽試驗,發芽率低且芽極瘦弱,因此維持種子的含水量是發芽的必要條件之一。
3.2促進青島百合種子萌發的措施
種子萌發是一個復雜的物質代謝過程,赤霉素在種子的萌發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可以增加種子的活力[7]。研究表明:500 mg/L的赤霉素浸種24 h可以讓種子的發芽率達到95%。低溫層積處理有利于保持種子的含水量,并對青島百合種子的萌發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10 ℃冷藏30 d的處理可以讓種子的發芽率達到97.5%。以上2種處理萌發時間短,種子發芽整齊。
3.3討論
試驗表明:在青島百合種子萌發過程中,溫度與水分是影響發芽率的重要因素。露地播種出苗率低的原因可能是種子沒有經過保鮮儲存致種子失水,播種前浸泡時間短,種子未完全吸足水分,這種模擬自然生境中的繁育試驗揭示了青島百合瀕危的原因之一。而人工干預能夠促進種子萌發,這對保護青島百合這一種質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鈐泰琳,蔡春梅,樊連梅,等. 青島百合高效離體快速繁殖體系的建立[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2):138-141.
[2]張聰敏,王仁卿,張治國. 青島百合生境特點和分布現狀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0,49(6):1404-1406,1410.
[3]李敬,雷家軍. 百合屬植物種子發芽試驗研究[J]. 北方園藝,2007(12):126-128.
[4]韓立群. 野生東北百合生殖生態學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5]楊利平,楊青杰,文惠民. 細葉百合的種子萌發[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2,30(5):70-72.
[6]劉偉,常征. 淡黃花百合種子生物學特性及萌發特性測定[J]. 南方農業學報,2013,44(3):403-406.
[7]羅珊,康玉凡,夏祖靈.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調節效應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