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農產品市場競爭是供應鏈管理效率的競爭,目前,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地區)均十分重視農產品流通問題,紛紛采用供應鏈管理模式對農產品流通進行管理。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實踐工作中,美國、日本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本研究總結、歸納了美國、日本等典型農業發達國家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做法,為探索、完善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 F25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7-0440-03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編號:71203147);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132400410220)。
作者簡介:李亞麗(198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E-mail: hnacliyali@126.com。目前,全球經濟發展趨向一體化,在國家與國家間存在已久的各類貿易壁壘也逐漸被打破。同時,隨著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等各環節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在產品市場競爭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已成為各國農業生產、銷售、加工者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為此,農業企業要想在日后的經營之中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引入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抵御外來競爭沖擊。為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中國的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也必須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之中。我國農業企業必須對農產品供應鏈相關理論與模式進行分析與總結,在逐漸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改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提升我國農業企業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已成為擺在我國農業企業面前的嚴峻課題。
以美國、日本為典型代表的農業發達國家,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實踐中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進的管理經驗。由于社會體制、農業生產模式、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同,中國同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上存在差異。然而,所有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成功均隱含了一個共同特征,即無論采取何種供應鏈管理模式均必須較好地同本國農村區域具體情況相適應,必須適應市場化、產業化、信息化與一體化等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的要求。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經過長年的生產實踐,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對中國從本國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出發,制定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戰略及具體運作策略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1日本、美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經驗
所謂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就是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者對農業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相關參與主體之間所產生的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整個活動,進行計劃、協調與有效控制[1]。其實質就是通過運用農產品集成管理的思想、理念去指導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即以農產品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來指引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不強調單個環節的管理,而是把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整體[2]。
日本、美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通過先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改善了自身服務,提升了產品質量,并為眾多的農業企業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臺。并且,日本、美國農業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把單向、非主動的信息在相互傳遞過程中轉變為多向(雙向)、主動的信息,通過供應鏈管理,農業企業管理活動取得改善,生產效率與競爭能力得到了提升[3]。
1.1美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
1.1.1以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商為主導美國的農業生產平均規模較大,專業化程度較高,同時,由于美國農業生產主要以自由市場為主導,因此,農產品基地市場相對集中的局面逐漸形成。另外,美國高速公路、鐵路等運輸網絡非常發達,農產品運輸保鮮設備、現代化程度高,再加上數目眾多、經營規模比較強大的大型農產品零售連鎖終端。因此,這種客觀上就產生了農產品的貨源穩定、供貨及時,這進一步促成了以超級農貿超市、連鎖經營商店為引導的農產品供應經營管理模式的開始形成[4]。當然,這種集生產、銷售為一體,直接銜接農產品零售連鎖終端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建立在農業生產者(農業企業)、農產品零售商等大規模經營基石之上。此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具有流通路徑短、流通速度快、運費低等優點,大幅度提升了農產品流通效率。
1.1.2以農業產業體系為基礎供應鏈管理體系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美國國民經濟、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環節之間的良性互動。目前,由于農業生產微觀主體同宏觀國民經濟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構成了美國非常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5]。在整個農業產業體系之中,農業企業按照農產品品種相對集中,生產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準則進行經營活動,直接提升了那些優勢農業的生產,流通企業的生存。農業企業可以通過持續的農產品創新、銷售場所開拓、管理手段革新、技術創新等途徑來逐漸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農業企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發展目標定位將變得更為精準,不同農業企業之間的組織管理手段靈活性更強、彈性更強,進一步適應了美國農產品銷售市場需求[6]。
1.1.3經營與完備的一體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美國將農業生產企業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產前、產后服務部門緊密地組合在一塊,此種模式有效地降低了農產品市場經營風險,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同時,由于農場生產的產品數量大、種類多、商品率高等特點,使得美國眾多農產品物流企業、代理企業、加工企業等直接參與到農產品供應核心鏈條之中。該鏈條直接承擔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產品包裝、交通運輸、裝卸搬運、信息傳輸等一系列業務。另外,在同一條農產品供應鏈中,眾多農業生產主體根據“訂單交易原則”建立了互相信任、較為穩固供需關系,極大地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的穩定性、適應性[7]。
1.2日本農產品供應鏈管理
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業生產效益高速增長,跨入了穩產、高效農業國家的行列。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主要歸功于日本先進、成功的農業產業化鏈條經營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手段。
1.2.1農業一體化經營與市場連通日本的農產品企業、農民協會與農產品批發商之間存在的委托代理銷售模式是一種企業間互相高度信賴為基石建立起來的一種服務與被服務關系。作為在日本農業生產一體化經營與銷售中起橋梁與紐帶作用的農協,其加快了日本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擺脫傳統、落后的經營模式的步伐,基本上實現了從農業生產到產品銷售、服務鏈條的完全一體化。憑借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嫁接在農產品銷售、服務鏈條中所處的基礎性、關鍵性的最佳位置,農戶通過相對穩定高效的供銷渠道從中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因此,勞務輕、反季節性強、品種質量佳、收入理想已成為日本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行為的典型特性。同時,在高度重視地域性農業生產與農村整體發展的有機整合的前提下,日本政府部門還根據農村自然狀況、經濟條件實際情況來具體安排農業一體化生產活動。這一模式在穩定農產品供應鏈條前提下,極大地促進了日本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了整個日本農業生產的競爭力[8]。
1.2.2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日本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之一,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在1 hm2以下、經營分散的農戶占到農戶總數70%左右。這種以家庭經營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生產主體很難與大規模農產品經銷商直接交流、對接,這就客觀上促成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渠道作用。因此,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就成為日本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樞紐之一,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最大程度地滿足買、賣雙方在擴大經營規模、擴展農產品交易空間、節省交易費用的需求方面發揮了紐帶作用,也很好地化解了日本農業小規模生產行為同大市場銷售之間的矛盾。經過多年的農產品經營政策調整與改革,日本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運作、效力發展已非常成熟,管理模式向著多樣化趨勢發展,這與在日本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繼續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是分不開的[9]。
1.2.3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深度影響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為了解決日本耕地稀少,細碎貧瘠,有效解決小農戶生產與農業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基本矛盾,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協同組織法》,并以此法為依據,在全國范圍內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成立了覆蓋國家、地方、基層3個層次的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是由農民為主體自主創辦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很強“民辦、民管、民受益”特征[10]。經過近百年的艱辛探索與實踐,已經建成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覆蓋了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及農村的每個角落。其集服務、流通、銷售、信貸、保險等為一體,如今已成為維護日本農業生產與農民經濟利益的綜合化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
2美、日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作為農業發達國家的典型代表,美國、日本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拓展方面,取得了很多先進、高效的管理手段與成熟的經驗。在城市化過程中,美國、日本均較大規模地減少了從事農業生產人口的比重,通過建立高效、先進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找到了適合本國農業生產狀況的提高農民收入的捷徑。為此,分析美國、日本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方面的經驗,有助于打破傳統農業經營觀念,再造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一體化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2.1重視農業組織體系的支撐
要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效率就必須充分發揮各利益主體的真誠合作主觀能動性,以便降低交易費用。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模式主要以分散經營為主,導致市場交易費用(成本)較高,很難分享到由農產品供應鏈高效管理運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此,要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就必須重視農村組織體系的基本支撐力量,為創建暢通無阻、高效能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做好籌備工作[11]。
2.1.1加速企業組織完全市場化中國農產品供應鏈若要想有本質的變化與飛躍,就必須打造現代化的流通機制,高效的超市管理系統,高效、便捷的產品物流配送、交通運輸、信息傳遞、倉儲保管等各環節專業化農產品經營的企業。在同一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之中,只有在資源配置、交易費用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企業才能實現優勢良性互補,才能充分發揮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條的綜合功能優勢。農業企業與供應鏈的完美結合可以產生遠遠超越農業生產、經營單個主體簡單相加的綜合競爭能力,有助于農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共同生存能力,以確保市場競爭中具備絕對競爭地位優勢。
2.1.2進一步完善農民合作組織只有讓農業企業(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占據一席之地,農業企業(農民)才能真正從農產品深加工、流通過程中分享較高的經濟利益。目前,如何把生產的農產品順利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是農業企業(農民)當務所需,因此,必須按照農業生產的客觀經濟規律,引導農業企業(農民)組織起來,根據市場需求培育符合農民自己意愿的生產、經營服務組織,充分發揮服務優勢。農民合作組織的成立不僅加強農民、企業、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也充分發揮生產成本低、生產高效率等農業家庭生產經營優點,同時,有效地彌補了調整生產結構難度大、銜接現實市場遲緩等家庭生產經營的缺陷。
2.2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首先,通過改建、擴建的方式,在農產品生產、銷售相對集中地區,打造一個影響范圍廣、信息流通快等為核心的大型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
其次,充分重視農村農貿超市在中國大、中型城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利用線性規劃技術、手段,逐漸完成由相對孤立、簡單的超市配送方式向連鎖經營模式轉變,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此外,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在條件成熟時,可以選擇一批商品化程度較高的大宗農產品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梢圆捎孟劝l展“長期合同”的交易模式,以穩定農產品供給、需求關系,最大程度地規避交易風險,確保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健康、持續、高效地運行。
2.3加快第三方物流發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農產品(物流勞務服務)的供給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企業來運作的管理模式。此模式供應鏈的流程十分完善,并具有長期性、合作性、利益共享及風險分擔等特性。目前,我國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經營規模比較小,而且其本上以農產品運輸、倉儲等最基本的物流業務為主,產品加工、流通配送、量體定制等延伸、增值服務功能仍處在發展、逐步完善時期。因此,我國應根據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建立以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為引導的社會化、專業化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大型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企業集團),進一步整合我國中、小農產品物流企業資源,為我國現代化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給予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必要的經濟扶持與政策優惠(比如信貸支持、減免稅收等)。
2.4加快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能否取得高效實施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能力強弱,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每個具體流通環節、生產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都是以信息溝通方式來實現的。如果企業間信息溝通能力低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每個流通環節或生產要素之間就會互相孤立,成為殘缺不全的片片斷斷。在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非常分散,因此,農產品供給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完整性、通常是零零散散的。同時,來自零售終端有關產品需求信息也很難快速、高效地傳送到十分分散的農業生產者,如此的信息不對稱就會導致農業生產決策、流通、交易收益風險的發生。因此,要想降低農產品生產、經營風險,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以多層次、多目標為核心內容的農產品供應鏈集成化、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
2.5政府對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供支持
從美、日兩個農業發達國家的供應鏈管理經驗來看,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實踐過程中,政府起到了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服務者與監管者的角色。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正處在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借鑒美國、日本農業發達國家的供應鏈管理經驗,我國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制定相關的信貸保護、稅收人優惠、市場監管等方面的保護政策;第二,加強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信息服務體系方面建設,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創建良好的硬件基礎;第三,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方式,逐漸完善農產品的質量控制機制,有效解決農產品交易過程中“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等問題的發生[12]。
參考文獻:
[1]蔣侃.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 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57-58,137.
[2]朱毅華. 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整合實證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3]張敏. 基于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分析[J]. 物流技術,2004(5):91-94.
[4]蘭萍. 全球化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及對策研究[J]. 北方經貿,2005(12):15-17.
[5]黎繼子,周德翼,劉春玲,等. 論國外食品供應鏈管理和食品質量安全[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12):30-34.
[6]曹芳,王凱. 農業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J]. 農業技術經濟,2004(1):71-76.
[7]徐震宇,何樹東. 如何進行供應鏈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劉剛. 供應鏈管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侯方淼. 供應鏈管理[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10]李軍民,朱有志,曾福生,等.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提升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能力[J]. 江蘇農業科學,2007(2):54-57,63.
[11]許翔宇. 國外農產品供應鏈促進農戶減貧增收的經驗與啟示[J]. 中國農業會計,2012(10):50-53.
[12]郭豫英. 基于中國郵政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