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8月16日,由于光大證券的誤操作,使得上證指數三分鐘內暴漲超過5%,后經證監會調查給予了光大證券相應處罰。在此情況下,將結合金融風險管理的相關內容探析光大證券烏龍指的原因,為其他金融企業提供啟示。
關鍵詞:光大證券;“烏龍指”;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一、光大證券烏龍指的概述
(一)光大證券的簡介
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原為光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于1996年3月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主要從事于證券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的證券公司。光大證券是首批8家創新類券商之一,于2008年7月獲評A類AA級券商,擁有79家營業部和15家服務部,根據證券業協會公布審計后的2012年券商排名,光大證券總資產達534.4億元,位列第9;凈資產217.8億元,位列第7。
(二)關鍵部門的簡介
光大證券歷來重視量化投資交易,其公司共有三個涉及衍生品交易的部門,分別是策略投資部、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光大富尊投資有限公司。此次事件就是策略投資部所引發的。策略投資部使用獨立套利系統時訂單生成系統和訂單執行系統連續出現錯誤,錯誤下單,導致連鎖觸發巨額訂單,并導致A 股劇烈波動。
(三)光大烏龍指的經過
2013年8月16日,上證指數以2075點低開,到上午11點為止,上證指數一直在低位徘徊,而在11點05分,多只權重股瞬間出現巨額買單。大批權重股瞬間被一兩個大單拉升之后,又跟著涌現出大批巨額買單,帶動了整個股指和其它股票的上漲,以致多達59只權重股瞬間封漲停。指數的第一波拉升主要發生在11點05分到11點08分之間,然后出現階段性的回落。11點15分起,上證指數開始第二波拉升,這一次最高摸到2198點,在11點30分收盤時收于2149點。
當天14點23分左右,光大證券發布公告,承認套利系統出現問題。
2013年8月30日證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證監會發言人表示,對光大證券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1到5倍罰款的處罰,光大證券或面臨數十億重罰。
二、光大證券烏龍指的原因分析
光大證券烏龍指案主要是由于策略投資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統出現了問題,造成了A股的不正常波動,因此光大證券烏龍指案是重大操作風險案例,也是證券公司風險管理失誤的經典案例。深究原因,也折射出光大證券在內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
(一) 證券自營業務風險管理不到位
1. 光大證券自營業務未達風險控制指標要求。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規定,證券公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的合計額不得超過凈資本規定比例的100%,其預警標準是規定標準的80%,而按照光大證券2013年規定的自營權益類證券和證券衍生品投資規模上限為凈資本的80%,總額不超過115 億元,但是在此次烏龍指事件中系統下單金額合計高達234 億元,已經遠遠超過了公司的自營資本金要求,可見光大證券并未按照風險控制指標限制其自營業務。
2. 光大證券自營業務的授權管理不到位。證券自營業務必須明確授權機制,界定職能人員的職責和權力。由于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門系統完全獨立于公司其他系統,甚至未置于公司風控系統監控下,使得光大證券16 日的交易指令許多是由策略投資部直接發出,跨過風險管理部,直接進入場內交易,因此問題的發現和交易的停止得到了延遲。可見光大證券授權管理不到位,造成光大證券前、中、后臺欠缺相關配合。
(二)管理制度失衡,內部控制松散
烏龍指事件折射出光大證券缺乏對一定規模以上資金異動的實時監控措施,交易系統也并未成功限制高頻套利系統中的超額交易,而這一點對于證券交易過程卻是十分重要,能達到有效的風險控制,這體現了光大證券管理制度的失衡;光大證券自營席位報盤設置上存在風控問題,程序化交易直接對接交易所系統,沒有驗資就委托放入大單交易而導致了烏龍指事件的擴大,這也是光大證券內部風險控制松散的體現。光大證券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的缺陷是形成此次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技術設備相對落后,高頻套利系統存在缺陷
光大證券的高頻套利系統存在缺陷,是光大證券操作風險發生的最直接原因。光大證券訂單生成系統中ETF套利模塊的設計是由策略投資部交易員提出需求,程序員一人開發和測試。策略交易系統于2013年6月至7月開發完成,7月29日實盤運行,至8月16日發生異常時實際運行不足15個交易日。光大證券的策略交易系統很多功能此前并沒有被測試過,也沒有應用過。而當日直接引發“烏龍”買單的“重下”功能更是從未實盤啟用,嚴重的程序錯誤未被發現。由此引發234億元訂單進入上證所系統,72.7億元實際成交,光大證券的高頻套利系統未經有效地測試就投入運營,是此次烏龍指事件發生爆破點。
三、光大證券烏龍指的經驗教訓
光大證券的烏龍指事件發生后,雖然中金所限制光大證券自營盤開新倉,自營業務被暫停3個月,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光大證券立案調查,然而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一)必須加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
從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可以看出光大證券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機制,當日預設的8000萬元當日現貨交易額度沒有起到控制作用,導致26082筆預期外的市價委托訂單生成。前、中、后臺沒有對風險進行嚴格把關,造成了烏龍指事件的發生。
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對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是操作風險管理的基礎。應建立并完善職責明晰、各司其職的現代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制定符合風險管理要求的業務運營、風險控制、審計檢查三方面相互獨立又深度結合的內控制度體系,切實將外部監管的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細化,并內化到內控制度體系中。強化責任追究體系,樹立風險防范理念,提高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二)加強對信息系統的風險評估,強化危機處理
從烏龍指事件過程可以看出,光大證券在高頻套利業務的運營方面出現了嚴重的風險漏洞,信息系統安全風險是造成烏龍事件發生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公司在新系統的開發和測試中需要加強不同風險點的測試,包括極端風險情況的測試,以保證在系統發生錯誤或者人為操作錯誤的情況下,也能有效的停止運行超出上下限條件的指令。并在系統正式運行的初期進行不定期的檢查。企業的信息系統應貫徹“不相容職責相分離”的原則,嚴格做好數據遷移和上線測試等工作,定期進行信息系統審計。
(三)完善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的監管制度
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監管及股票交割結算的制度漏洞,也在客觀上成了光大烏龍風波放大的推手。交易當日,光大證券自營賬戶上只有8000萬元保證金,但是因為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并不需要驗證保證金的具體數額,只在清算時券商把錢湊齊即可,然而最終成交金額727億元,為保證金的90多倍。
證券交易所應在摸清和核實證券公司自營賬戶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相應的數據庫系統,對其交易情況實施專項監控。而各證券公司也應該切實完成清理申報工作,全面、準確地報告全部自營賬戶的真實情況。
(四) 進一步研究論證熔斷機制
光大證券烏龍指后未停市,且證監會根據“買者自負”原則宣布當日交易有效,使得一些投資者損失慘重。
所謂證券交易的熔斷機制,是指當股市大盤或個股波動超過預先設定的標準時,觸發交易中斷或暫停的機制,具體分為大盤和個股熔斷機制。熔斷機制產生于美國,目前部分歐美市場采用這一機制,我國實行的是個股漲跌停板制度。在這次烏龍指事件中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應進一步研究論證熔斷機制,當股市發生不明原因突然的波動,可以及時止損,防范風險。(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注解
[1]田磊,光大證券或面臨數十億重罰[J].股市動態分析,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