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往往因為金額較大的原因,雙方約定分期付款,但是借款人卻未在約定的期限內按時足額償還借款,導致實際操作中,是按全部違約還是部分違約造成一定的區分困難。一種觀點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1條“公民之間的借貸,雙方對返還期限有約定的,一般應按約定處理;暫時無力返還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責令其分期返還。”另一種觀點認為,“對于已到期未償還部分,借款人已構成違約,出借人可要求借款人承擔違約責任,繼續償還該部分款項;對于未到期的款項,因借款人未按期如數償還已到期款項,僅償還部分,其行為應視為借款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構成預期違約。”本文從李某與周某的民間借貸糾紛一案出發,引申出該類案件的審理步驟以及法律適用,筆者認為借款人未按約定償還借款,已經構成預期違約,應當要求借款人償還剩余的全部借款。
關鍵詞:民間借貸;預期違約;法律適用
[裁判要旨]
借貸雙方約定借款人分期償還借款,前幾期借款期限屆滿后,借款人沒有按約定的期限、金額履行還款義務,僅償還其中的部分借款,一般應視為預期違約,出借人有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提前要求借款人償還剩余全部借款。
[案情概要]
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12年4月,被告周某以資金周轉需要為由向原告李某借得1萬元美元,折合63400元人民幣。被告周某于2012年5月29日歸還原告借款2萬元人民幣,尚欠43400元人民幣。2012年7月20日,被告周某、王某共同向原告出具擔保書,與原告約定欠款43400元自2012年8月8日起每月還款5000元,由被告王某代還。
2012年8月10日,被告周某償還原告借款3000元人民幣。在原告于2012年9月26日起訴后,被告周某又償還原告5000元人民幣,截至法庭辯論終結前,被告周某尚欠原告借款35400元人民幣。
原告李某訴稱:2012年4月28日,被告周某以周轉換匯的名義將原告1萬元美金(按當時的匯率價值63400元人民幣)借走,稱當天下午就歸還,并寫下借條。后經原告催促,被告周某直至2012年5月29日才償還原告2萬元人民幣。2012年7月20日,被告周某稱無力償還,并與被告王某共同出具擔保書,約定由被告王某代還。后原告于2012年8月10日收到被告周某歸還的3000元人民幣。
故原告于2012年9月26日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一、被告周某立即償還原告借款人民幣40400元;二、被告王某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在審理過程中,被告周某于2012年11月15日又償還原告人民幣5000元,尚欠35400元。
故原告變更訴訟請求,請求判令:一、被告周某立即償還原告借款人民幣35400元;二、被告王某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被告周某答辯稱:對原告在起訴狀中主張的事實無異議,并稱其當時因資金周轉需要借款,雙方未約定利息。
被告王某沒有答辯。
人民法院認為:被告周某向原告李某借款1萬元美金,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雙方同意折合63400元人民幣計算,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扣除已還款項,被告周某尚欠原告35400元人民幣,由原告提供的證據足以認定。被告周某在擔保書上簽名,與原告明確約定分期還款的時間、金額,意思表示真實,該約定具有法律效力,其應依照擔保書約定的時間、金額償還欠款。
被告王某亦在擔保書上簽名提供保證,意思表示真實,故應當對被告周某的本案債務承擔保證責任,因未與原告約定保證方式,依法應當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方式承擔保證責任,即對被告周某的本案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按照原、被告在擔保書中的約定,至庭審結束之日即2012年12月11日之前已到期的款項應為25000元,而被告僅償還其中8000元,依約尚有到期債務17000元未歸還,該款約欠款總額的50%,兩被告的行為已構成明顯違約,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兩被告的上述行為足以表明其將無法依約履行剩余債務,依法原告有權在部分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被告周某承擔全部欠款35400元的償還責任,并要求被告王某對上述欠款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故判決:一、被告周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原告李某借款35400元人民幣。二、被告王某對上述款項負連帶償還責任。
[主審法官釋明]
對此類案件的處理,存在兩種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1條(以下簡稱〈民通意見〉)“公民之間的借貸,雙方對返還期限有約定的,一般應按約定處理;沒有約定的,出借人隨時可以請求返還,借方應當根據出借人的請求及時返還;暫時無力返還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責令其分期返還”的規定。
在借貸雙方明確約定分期還款的前提下,原告只能就已到期未償還的款項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償還,對于未到期的款項,原告起訴主張要求被告一并履行的,不符合上述規定,法院不應支持。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于已到期未償還部分,兩被告已構成違約,原告可要求兩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繼續償還該部分款項;對于未到期的款項,因兩被告未按期如數償還已到期款項,僅償還部分,其行為應視為被告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構成預期違約,原告可以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之規定,要求兩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償還剩余全部借款。法院應支持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對此,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源于英美法,是指當事人一方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明示或默示其將不履行合同,因此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權利義務關系的一項合同法律制度。①
美國《統一商法典》、《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公約》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各英美法系國家對預期違約的規定及其分類略有不同,一般認為在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用語言明確表示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稱之為明示預期違約;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另一方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義務,又不提供充分的履行擔保,稱之為默示預期違約。
預期違約制度是為避免合同履行中的風險而創設,對于減少因實際違約造成的損失,及時解決合同糾紛,以及促進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有重要意義。②《合同法》吸收和借鑒了英美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按照法學理論上對預期違約的分類,對照《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規定中“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應視為明示預期違約,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應視為默示預期違約。
根據上述規定,當當事人一方構成預期違約時,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按實際違約承擔違約責任,即對方有權按《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處理。
二、本案中兩被告行為的分析和法律適用問題
首先,原告和兩被告約定欠款43400元自2012年8月8日起每月還款5000元,該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
其次,截至2012年12月11日已有五期款項合計25000元的履行期限屆滿,兩被告雖償還了其中的8000元,但該8000元未按協議約定的時間、金額支付,而且現在兩被告應付未付的款項17000元已占到全部欠款35400元的50%左右。
第三,兩被告雖然沒有明確以語言或書面方式表示不履行合同,但其未按約支付已到期借款的行為使原告有理由相信兩被告將不會履行今后的款項。兩被告的行為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默示預期違約構成,應視為預期違約,原告有權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要求兩被告提前償還全部欠款。
關于第一種意見中提到選擇適用《民通意見》第121條的問題。《民通意見》是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在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問題下發的一個司法解釋,在《合同法》出臺之前,適用第121條關于民間借貸的規定處理該類案件尚符合規定,但在1999年《合同法》出臺后,市場經濟、民商事活動和司法實踐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合同法》作為處理此類糾紛的新法和特別法,應選擇適用《合同法》較妥。
此外,《民通意見》第121條中只是規定“一般應按約定處理”,在一方未按協議支付已到期款項的前提下,要求守約方仍遵守之后的協議,也不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權利義務對等的法律原則,《合同法》規定的預期違約制度也可視為《民通意見》第121條的例外情況,兩者并不矛盾。
三、司法實踐中應注意到的情況
通過本案,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需要注意到的情況是:在有息借貸和無息借貸借款人未按協議履行分期還款義務中認定預期違約條件上有所區別。有息借貸,屬于有償合同。《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
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法律對其他有償合同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
參照上述規定,宜認定借款人未償還到期借款本息金額達到全部欠款的五分之一的,構成預期違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承擔違約責任。無息借貸,屬于無償合同,不真正的雙務合同,出借人不因履行合同而獲利,應嚴格限制借款人借分期還款協議故意拖延還款,損害出借人的權益,對“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的認定宜從寬把握,以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一般地,借款人未按還款協議約定的金額、期限償還到期借款的,未履行的期數或欠款金額多少視為預期違約宜由法院綜合具體案情審查把握,但不應超過有息借貸的標準,即借款人未償還到期借款的金額未達全部欠款五分之一的,也可以綜合案情認定借款人已構成預期違約。(作者單位: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法院)
參考文獻:
[1]黃建中:《合同法總則重點疑點難點問題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84頁。
[2]張燕玲:《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及其缺陷》,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1期。
注解
①黃建中:《合同法總則重點疑點難點問題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84頁。
②張燕玲:《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及其缺陷》,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1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