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與社會轉型,利益主體出現多元化的趨勢,社會問題也日趨復雜,治理社會的模式也應該有所變革。本文主要針對成都市金堂縣老城區北濱花園成功的院落整治模式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北濱花園整治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小區能夠在黨小組的領導下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揮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本文旨在將北濱花園院落整治模式進行經驗總結并為其他社區的院落整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治理;社會力量;院落整治
一、社會治理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使用了“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所謂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1]
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性、不確定性、多元化的社會,因此傳統社會那種依靠單一政府去解決公共問題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的合作與協商,強調各個主體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來解決公共問題。本文主要對北濱花園的院落整改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其在整治過程中運用了社會治理中的多元治理,通過黨組織的指導,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了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
二、北濱花園整治前后情況對比
北濱花園始建于1995年,地處金堂縣縣城老城區,小區共有住戶205戶,建筑面積29000平方米,常駐人口500余人,是成都市金堂縣趙鎮老城區小區建設最早的幾個規模性小區之一。
北濱花園整治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管理呈現臟、亂、差的現象。院落內下水管道經常堵塞,污水四溢,“7·9”洪災后情況更加嚴重;院落自身車輛亂停亂放,一到晚上則“水泄不通”,甚至行人都無法穿越,不僅車輛經常擦掛,而且居民安全也難以保障;大門無人看守且前后貫通,外來人員、車輛隨時可以從院落內穿過,治安狀況極差;院落道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院落群眾怨聲載道;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北濱花園的入住率很低。(2)居民參與意識不強。北濱花園第一次召開全體業主大會時,全小區205戶,參加業主大會的大概100戶左右,出勤率不到50%,小區內的居民對本小區的事務漠不關心。
但是經過整治的北濱花園,各項各類組織建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健全,門衛24小時值班,機動車停放有序,電瓶車、自行車進行歸點,管理進一步規范;院落道路平整,綠化蔥郁,墻面光潔,文化氛圍濃厚,環境進一步美化;安裝了監控系統,增設防盜刺網,流動人口管理、網格化管理細致深入,居家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修建了居民議事室,完善了自治管理平臺,居民參與和自治的意識與能力進一步提高,小區更加平安、文明、和諧。
三、北濱花園社區整治的經驗
那么北濱花園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功的整治效果的呢?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北濱花園能逐步由一個臟、亂、差的院落變成一個干凈、有序、治安狀況良好的新型現代化小區,是與社區中的各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小區建設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好黨組織
在街道的指導下,小區院落內成立黨小組,充分發揮黨小組、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社區黨小組作為最基層的黨組織不僅要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政策,而且還對社區的工作起到指導作用。黨小組的成員不僅帶頭引領小區內業主,而且積極調動各種社區力量共同參與院落的管理和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這是因為政府具有強制力,擁有比其他社會主體更多的資源和能力。[2]所以,在目前金堂縣的社會組織發展還處于萌芽以及自治組織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治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對社會組織和自治組織的發展給予支持和指導。
(二)選好業委會成員
業委會不僅是群眾參與民主、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還是居民維護自身利益的自治組織。[3]北濱花園于2013年在社區的指導下進行選舉并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成員5人,并在業委會成員中選舉產生主任1名作為主要負責人,然后對組織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在整治過程中,業主自治管理組織成員團結一致,組織發動居民積極主動配合推進院落整治工作。業主委員會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召開業主動員會,統一業主思想,讓業主們真正懂得院落整治目的,對不理解、不配合的主動上門做思想工作,直到形成共識、支持整治為止;二是狠抓宣傳,業委會和社區組織文藝演出大力宣傳院落整治及加強管理的意義,營造和諧社區、文明院落的大家庭氛圍,共同培育居民“幸福感”;三是在整治中不怕苦不怕累,配合施工單位跟進施工、協調矛盾,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監督施工質量,確保了整治工作有序高效推進。業主委員會積極無償地做群眾工作為小區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應該說在北濱花園整個整治過程中業委會功不可沒。
(三)培育社會志愿組織
在社區和黨小組的幫助和指導下,社區目前成立了3個社區志愿組織。這些社區志愿組織都是來自與本社區。這些本土的社區志愿組織與從事臨時性外來的社會組織有所不同的是,他們從事的是日常性的志愿性服務工作。這些充滿熱心、公益心的志愿組織者主要從事免費義務為社區打掃衛生,慰問空巢老人、給老人做一些家務等。通過社區和黨小組培育社會志愿組織,并且讓他們參與小區的管理和建設,可以讓社區內需要幫助的居民得到幫助,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能幫助社區分擔一些工作,減輕社區工作者的一部分壓力。
(四)調動居民參與小區建設的積極性
北濱花園小區的居民在整治前,居民參與小區管理的積極性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居民本身沒有參與政治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現代的商品房小區里,人與人之間處于一個熟悉的“陌生”階段,大家沒有一個共同的平臺來交流。后來小區為解決這個問題,專門建立了“居民議事室”作為居民交流的平臺。居民議事室的設立不單單是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彼此交流的平臺,而且提高了居民參與小區建設和管理的熱情。
四、小結
北濱花園在院落整治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最主要的成功的經驗在于小區在黨組織的指導下,由社區具體去滿足居民的需求,并且充分調動了社區內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小區管理和建設,最終實現了多元治理。對于政府、社會和公民來說,構建城市社區多元治理機制是一個重要命題,需要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合理分工協作,以及社會力量和公民的理性參與,政府、社會與公民的良性互動,是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模式的關鍵。[4]因此在現代復雜性、非線性的社會里,政府不可能“事事管,事事攬”,需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在社區層面上而言,政府需要調動社會力量,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的自治性,這樣不僅能夠為政府“減壓”,而且能真正實現居民自治。(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通訊作者:宋長善
參考文獻:
[1]蔣俊杰.領導干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方向與方法[J].領導科學,2014.
[2]孫百亮.“治理”模式的內在缺陷與政府主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李衛.業委會和居委會在城市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4]程李華.城市社區多元治理模式的構建[J].長白學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