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不止影響著人們的交流方式,同時對傳統銀行業也有著不小的影響。例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主要介紹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和功能、與傳統銀行業務的差別、對傳統銀行的影響,探究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銀行模式融合的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模式;傳統銀行業
從古時候用于通信的飛鴿傳書,到后來的電話,信息傳遞速度越來越快,方式也越發新穎,互聯網的出現更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互聯網金融產業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引入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商業模式。新型商業模式的引進,彌補了傳統銀行的局限性,為傳統銀行業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對我國部分企業資金的疏導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史還比較短,還存在部分弊端,因此,應立足于實際情況,以發展的眼光對問題來進行化解。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概述
互聯網已有一段時間的發展歷史,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之下的互聯網的信息技術與金融領域的金融資本的融合促進。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區別于傳統銀行間接模式與資本市場直接模式的新型模式,具備信息量大、成本低廉和效率較高的特點。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優勢
1、減緩金融排斥
金融排斥是客戶與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或者金融產品等金融產物之間的排斥,表現為部分客戶難以接觸或者使用相關金融產物。在除互聯網金融模式之外的其他模式之下,傳統銀行難以滿足部分客戶的期望,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極大的減緩了金融排斥,使更多客戶的期望得以滿足。
2、交易信息相對對稱
互聯網金融模式方便了信息的傳遞,也促進了各企業之間的生意往來。傳統金融模式下,信息的搜尋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和較大成本,且搜尋而來的信息過于片面。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為信息傳遞貢獻了力量,企業的相關信息會被收錄在相關網站,且所配有的信用評估等級很好地約束了企業。
3、資源配置便捷
企業或個人的生意等的往來實質上是物質或錢財的交換,有交換需求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大部分交換均是在中介途徑下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就像是一道超強的中介鏈條,以更方便、準確的方式鏈接了各個企業的商業往來。
(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功能
1、平臺功能
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強大的平臺功能,企業可利用這個平臺展示、銷售相關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客戶可通過此平臺購買金融產品或參與相關金融活動。無論是企業或客戶,都享有互聯網金融模式高效、便捷的服務。
2、融資功能
互聯網金融模式強大的信息儲存有利于企業的融資。每一企業都可通過互聯網了解其他企業的相關信息,可以尋求到合理的管理、分散風險的方式,從而使資源配置效率得以優化,有利于企業的融資。
3、支付功能
互聯網金融模式背景下,如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漸受追捧,這是因為其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據2014年證券時報報道,我國已有20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得相關業務許可資質,來自第三方支付的數額早已突破數十萬億元。
4、搜索處理
互聯網似乎是萬能的信息搜索機構,各類信息資料可謂應有盡有,其強大的信息搜索處理功能使分散混亂的信息分類整齊化,從而便于人們對信息的搜索。隨之出現的“云傳輸、云計算”等功能使搜索到的信息兼具效率與科學的合理性。
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務比較分析
(一)支付業務的比較
傳統銀行支付業務多通過銀行柜臺、存取款機辦理或信用卡方式進行支付,受多方面因素制約,有很大的局限性。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業務多為兼具傳統銀行功能方式和傳統銀行所欠缺的功能方式的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主要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和高效快捷三點優勢:安全可靠表現為在支付雙方之間設立中間環節,一方面很好的保護了用戶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對雙方的交易起到監督作用。成本低廉體現在第三方支付為用戶所提供的免費或者費用較少的平臺,免去了用戶在支付過程中的不必要支出。高效快捷體現在對用戶支付時間和方式的節省上,免去了網銀登錄的環節,除去了跨行、跨系統支付的手續費等繁瑣問題。
(二)銷售業務的比較
傳統銀行業和互聯網金融業均涉及到銷售業務,銷售產品多為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之前,傳統銀行在銷售業務中有較好戰績,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很大程度地削弱了銀行銷售業務的利潤空間。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銷售多為第三方網絡平臺,較傳統銀行而言,其主要具有兩點優勢:其一,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網絡平臺花費更低的產品、人工等成本,可以給消費者更多的利益;其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網絡平臺操作簡易、能為消費者省去不必要的時間花費。正因為第三方網絡平臺具備的優勢,為其自身吸引了更多的商機。
三、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
(一)豐富銀行業務
對于傳統銀行業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其業務的開展所需的必備條件是客戶,因而豐富銀行業務實際上是擴展客戶,而互聯網金融模式無疑是擴展銀行客戶的不錯選擇。互聯網金融模式較傳統銀行相比,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內容、新穎而有針對性的服務,因其物美價廉和較為周到的服務而受到客戶的青睞。
(二)發展利率市場
互聯網金融模式較傳統銀行業模式相比,其交易程序是遵循交易雙方或多方的自由意志,更符合市場化規則。我國肯定了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關鍵環節,合理的利率市場化是降低政府對經濟的過分干涉的途徑,是完善數據庫的方法,而互聯網金融模式恰好為推進市場進程創造了條件,也通過對價格的控制為利率市場化貢獻了力量。
(三)改變金融媒介
傳統銀行業中需要較為復雜的交易流程,實際上傳統銀行業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是媒介角色,而且基本上壟斷了貸款等業務,卻因其復雜的手續和與現實脫節的利率成為金融領域前進的障礙。正是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產生,以簡易可行的交易流程,大幅提升了交易效率,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傳統銀行業一枝獨秀的局面。
(四)提升資源分配效率
如果始終將資源空置必將難以發揮資源的作用,只有將資源合理分配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傳統銀行業模式下的資源分配效率較低,小型企業或是個人用戶難以通過銀行融資。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可以搜尋到企業和個人的經營、誠信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有理由無后顧之憂地解決其融資難題,從而提升資源分配效率。
四、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業的發展方向
(一)傳統銀行業服務的網絡化發展
互聯網金融模式已收獲不錯的效果,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成功源自于其天生具有的優勢,為用戶提供了更科學更具人性化的服務,對此傳統銀行業應合理借鑒。傳統銀行業應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以追求科學合理性為前提,結合銀行自身的特點,總結以往工作中的優勢和不足,并加以改進,將以往的優勢與互聯網優勢相融合,打造出傳統與高新科技方式優化并進的服務。互聯網金融模式較傳統銀行而言,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于其高效便捷性、成本低廉性優勢,傳統銀行業應對此合理借鑒,并非是簡單的將互聯網金融照搬照抄,而應是更深層次地對商業銀行體系的框架進行修建,以求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務。
(二)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
盡管我國傳統銀行業目前受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沖擊,但實際上在近些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電子銀行的發展等。然而,電子銀行的發展并沒有盡善盡美,反而差強人意,主要在于電子銀行的計算機技術過于單一,且技術平臺等推廣受眾面積過于狹窄。這些限制使得傳統銀行業尚難符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進行技術和體制的雙向創新。創新的基礎是學習和了解,銀行應該對金融開放平臺和高新技術多加使用,重新全面具體地構建產品和業務的流程,使相關產品和服務與互聯網體制形式全面吻合。在了解和學習之后,可逐漸展開深層次工作,如通過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數據、信息等進行分析,滿足用戶的現有要求、潛在要求以及未來要求,開創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金融體制模式。
(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風險控制
傳統銀行業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借鑒應該是靈活的,即選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優點,并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足加以改進。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足主要為風險控制方面的不足,具體表現為對前期工作的較大規模的投入、不夠明確的商業模式、更新換代過快的技術和市場走向。對此,傳統銀行業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時候,首先要分析自身特點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走向、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同時,使不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更為健全,并配有科學、合理的法律基礎,以提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風險控制。
(四)自我發展與對外合作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歷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等于自取滅亡,只有發展與合作才能創建更好的未來,顯然對于銀行業的發展來說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所謂互聯網可以通俗定義為互相聯系的網絡,其實質也確實是各個跨界與同界行業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這是一種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合作模式。對于傳統銀行業而言,自我發展應通過做足功課來實現:對外合作需打破原有的競爭關系,告別以往的獨斷專有模式的局限,在與通訊行業、電商行業、搜索網站等各種行業的競爭中深化合作。
總之,互聯網金融模式因其信息豐富、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優勢,使得資源配置合理化、交易信息對稱化、金融排斥縮小化。互聯網金融模式改變了以往傳統銀行業獨立老大的局面,豐富了銀行品種和各種服務,發展了利率市場,改變了金融媒介,使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當今的金融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背景下,傳統銀行業應將自身特點與互聯網模式融合,創造出更新的金融品質技術和金融服務體系,為國家和人民造福。(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宮曉林. 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 2013(5)
[2]宋梅. 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銀行的影響分析[J].期刊論文發表網. 2014 (3)
[3]王永利.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銀行業帶來挑戰[J].新華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