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轉變對國防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優化國防資源配置,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戰斗力標準為牽引,堅持重點配置原則,從優化決策機制、完善制度建設、優化方法手段和加強監督管理入手,積極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切實提高國防資源配置質量效益。
關鍵詞:國防資源;優化配置;基本思路
國防資源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軍隊戰斗力和保障力的根本保障。當前,國防和軍隊建設正處于轉型期,世界新軍事變革也對我軍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目前在國防資源配置的標準體系、制度建設、方法手段和監管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我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在此特殊歷史背景下,深入研究優化國防資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對于我軍實現國防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部隊戰斗力與保障力,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期優化國防資源配置要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防建設發展相適應,其基本目標是:根據國家安全與新時期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需要,通過優化配置決策機制和完善制度建設,實現國防資源結構優化。通過優化配置方法手段和加強監督管理,實現國防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走出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路子;實現軍隊戰斗力的切實提升,增強我軍履行歷史使命的能力;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圍繞新時期優化國防資源配置的基本目標,需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務:首先,在明確需求與標準的基礎上,科學制定國防資源配置決策,統籌配置工作。其次,搞好相關制度建設,實現國防資源配置過程規范化。再次,配置管理信息化為突破,優化配置方法手段,實現國防資源配置高效化。最后,以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為基礎,完善多部門分工協作的監督機制,破除“利益部門化與資源壟斷的藩籬”,切實提高國防資源配置的質量效益。
一.建立資源配置標準體系,優化國防資源配置決策機制
建立科學的國防資源配置標準體系,有助于摸清“家底”,實現資源再配置;有助于明確增量資源的配置方向和結構;有助于優化國防資源整體配置決策。在建立標準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全面性原則。國防資源種類眾多,涉及軍隊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標準體系應涵蓋各類資源,以增強標準體系的實用性。
第二,科學性原則。標準體系的制定與完善必須以充分調研為基礎,應深入部隊、深入基層,了解其對財、對物的真實需求。并且,應以定性定量相結合為手段,盡可能多地使用定量標準,增強體系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第三,具體性原則。各類資源應建立適應各自特征的標準,比如經費配置標準應側重于投量、投向,而資產配置標準則應側重于結構。
第四,可行性原則。配置標準體系的建立必須綜合考慮國防需求與國家供給能力,選擇適合我國國情、軍情的配置路徑,避免脫離實際需要。
第五,動態性原則。當今的國際安全形勢瞬息萬變,導致新時期新階段我軍對國防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根據需求進行調整完善,避免因標準的時滯造成資源浪費或閑置。
二.搞好資源配置制度建設,規范國防資源配置行為方式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國防資源配置應以法律法規為依據,規范配置行為方式。我軍應以建立完善軍隊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為突破,規范實物資產的配置與管理。
其次,完善預算制度。預算是統籌財力資源配置的有力手段,因此必須進行不斷完善。我軍應借鑒美軍的“規劃-計劃-預算”,延長預算編制時間,在編制預算前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充分規劃、計劃,做到每項預算都有詳實可靠的依據。在編制預算時,不但需要對每項預算進行嚴格測算,確保預算的準確性,而且需要廣泛聽取意見,協調好各方面關系,促進預算執行。
而且,應增編臨時預算,防止因國防預算審批時滯造成經費配置無章可循。同時,必須增強預算管理,強化預算在國防資源配置中的約束作用,即所有經費納入預算管理,增強“資預結合”能力,規范配置行為。
再次,建立國防資源配置限額管理制度。限額管理制度應主要包括經費消耗限額、物資撥付與儲備限額等,配合國防資源配置標準體系,調整存量資源結構、優化增量資源配置,實現國防資源合理配置。
最后,建立和完善國防資源配置管理責任制。我軍必須嚴把國防資源配置審批關,對每項配置進行跟蹤問效。對資源配置不足與超標配置,嚴格追究審批人或管理人的責任,切實提高國防資源配置規范性。
三.優化資源配置方法手段,搭建國防資源配置先進平臺
當今是信息與技術爆炸的時代,優化國防資源配置就必須優化配置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廣泛收集信息、合理分析信息,提高國防資產配置效率。然而,國防資源的信息非常繁雜,諸如國防資源的規模、種類、結構、位置、狀態、作用、標準以及配置對象的信息都要全面掌握,給配置管理帶來了困難。因此,必須加強國防資源配置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建立國防資源配置信息管理系統。國防資源配置信息管理系統不但要收錄資產的基本信息,而且要收錄預算數據,實現供需對照。
同時,應按層級設計訪問權限,防止在信息互聯互通時泄密,增強系統保密性。其次,建立統一的國防資源信息編碼。采用信息編碼技術對國防資源的現有編碼進行整合,按資源類別建立統一的編碼,補充建立空白編碼,為信息系統的數據錄入與管理提供便利。再次,逐步實現國防資源配置信息管理系統可視化。在統一編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條形碼技術、射頻技術和光儲卡等技術為每類資源“貼上標簽”,撥開“資源迷霧”,使資源信息能夠及時得到反映,實現信息系統數據庫動態可視化。
最后,拓展系統功能。在基本配置功能的基礎上,應開發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輔助決策功能,以模型估計為基礎的效益評估功能,以動態數據庫為基礎的監督預警功能。
四.完善資源配置監督管理,提高國防資源配置質量效益
良好的監督管理能夠有效提升國防資源配置的質量效益,因此應從以下三方面強化監督管理。第一,建立健全國防資源配置績效考評體系。考評體系的建立必須緊緊把握住影響國防資源配置的關鍵環節,遵循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從配置目標、配置成本、配置收益和綜合效益四個維度進行考評。通過客觀公正的考評,引導和促進各部門強化配置管理,并為國防資源配置監督提供可靠依據。
第二,建立矩陣式國防資源配置軍內監管機制。在軍內監督管理過程中,各部門分工協作,各級黨委發揮核心領導作用,對監督管理工作進行總體部署;財務部門著重發揮價值管理職能,嚴把產權與經費兩關;審計部門主要負責配置的經濟監督與評價;紀檢部門則負責對配置過程中的違法違紀事件進行檢查處理,并著重對相關領導的管理責任進行監督。在監督體系的建立過程中,須處理好各部門的利益關系,增強體系協調性。
第三,建立適當的地方監督機制。地方監督主要包括政府監督、輿論監督與群眾監督。通過地方監督能夠有效督促軍隊合理配置國防資源,切實提高國防資源配置質量效益。(作者單位:軍事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肖俊華,柏紅川,陳剛.國防資源配置與非戰爭軍事行動需求分析[J].軍事經濟研究,2010,(12):15-17.
[2]李遠星,劉德廣,姚遵恩.論國防資源優化配置[J].軍事經濟研究,2012,(3):23-25.
[3]李吉林,朱福仁,鮮思德.優化國防資源配置研究[J].軍事經濟研究,201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