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歐元誕生,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卻以綿長的沖勁,較短的時間,不斷突破各種不利的政治和經濟阻礙,順利的實現了貨幣國際化,是怎樣的決策使德國馬克成為僅次于美元地位的世界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本文通過回顧德國馬克的國際化進程,找出它迅速崛起的原因,以期對現今的人民幣國際化有所啟發。
關鍵詞:德國馬克;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無論是由于積累的大量貿易順差所帶來的經濟持續增長還是規避本幣的升值壓力和種種風險,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無疑這個過程將伴隨著借鑒和學習,思考和總結。通過回顧和認真總結德國馬克國際化進程,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德國與中國今日的經濟面臨著諸多相似的內外形勢,德國馬克的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著重要的啟示[1]。
一、德國馬克國際化之路。
馬克國際化發展的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然而德國通過聯邦銀行的大力扶持、積極主動進行經濟區域化合作、及時運用獨立的貨幣政策,在快速崛起之后保持了實力,穩步走向了國際化:
1、起點:1948年西德實行了貨幣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進行經濟的恢復和重建。隨后在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德國經濟快速發展。19 世紀50-80 年代,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約在5%。然而1973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1974 年,德國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采用獨立的貨幣政策數和浮動的匯率制度,借此機會想成為多極化貨幣體系中的一員。1966-1982年德國針對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卻采取了十分節制的財政刺激政策和貨幣擴張,進行了資本管制。雖使其后來金融市場發展相對落后,但貨幣信譽得到逐步提升。
2、穩定:德國在時機成熟后才于1974年實行了資本的自由流動。1980 年開始,德國央行不再過多限制金融市場,80年代,德國進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 ,而美國僅為 15%同時采用貿易逆差方式提升馬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資本比重。而由于美國的經濟市場一再被壓縮,為維護美元幣值穩定,美國在1985年和1987年,與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想要逼迫馬克和日元升值并降低國內利率。與日本更偏重匯率穩定的政策不同,面對美國的施壓。德國央行卻更愿意將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核心,沒有放棄維持貨幣穩定的政策主張。馬克雖然繼續升值,但保持了更穩定的經濟增長,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更平穩的物價變化[3]。此后,德國令人放心的貨幣為它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不斷向前推進著馬克成功國際化的進程。
3、擴張:德國穩定增長的經濟和在全球不斷提升的出口比重的,使其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 80 年代德國開始以機器設備出口為主,使其強大的工業競爭力作為貨幣堅實的物質基礎[2]。同時德法的政治和解,德國政府開始主動進行經濟區域化合作,隨后德法聯合成功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并逐步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促進了德國出口與資本輸出的擴張,不僅帶動了德國的經濟發展還使馬克很少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使馬克的幣值基本保持不變[3]。
二、對人民幣的啟示
那么為什么是德國馬克能夠把握機會順利完成貨幣的國際化呢?有時候偏執地追求物價穩定的政策目標并不是一種無效的政策目標;不可缺少的是同樣極具競爭力的完整現代工業體系,才能做到像德國一樣,80%出口的產品都以本幣計價。只有當在國際貿易中積累了巨額順差,同時迅速地通過對外輸出貨幣,才能實現了實體經濟與本幣國際化之間的良性互動[4]。
首先,要借鑒并運用適當獨立的貨幣政策,“穩中求進”。要在物價和幣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穩步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過程中,應借鑒較高彈性的匯率制度。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逐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其次,要積極面對區域一體化進程,堅持雙邊、多邊合作發展原則。日元開始國際化的第一步就是日元在亞洲建立“經濟共榮圈”,實現區域國際化。我國應積極發揮本過逐步形成的大國優勢,承擔起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更多的責任。最后,貨幣國際化應先考慮實體經濟承受能力,再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研究表明,德國的金融管制在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都強于日本,但德國馬克的地位一直比日元要強[5]。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進程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這在1994年已實現;第二步,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這在1996年12月已實現;第三步,開放資本市場,資本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最后達到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我國的金融市場尚處于發育階段,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差。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管制定價、交易品種單一等缺陷,金融機構不夠成熟。
綜上一國的經濟實力,該國中央銀行對本幣國際化的態度以及在位國際貨幣對本幣國際化的影響都會決定其貨幣國際化進程的順利與否。貨幣國際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問題,而絕非一個單純的金融問題[6]。我國由于經濟的長期增長、貿易順差以及外匯積累,人民幣匯率長期處于升值的壓力之下。而國內較為落后的金融市場和對于資本流入有著嚴格限制的貨幣政策等等這些特點都與曾經的德國很相似[6],因此,德國馬克的國際化之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著重要的啟示。(作者單位:江南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潔.德國馬克與日元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中國集體經濟[J],2011
[2]徐奇淵.日元國際化的經驗及其對人民幣的啟示.金融評論[J],2010(2).
[3]楊虹.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考——基于美元、日元、歐元國際化的比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3).
[4]何治國.人民幣國際化對策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5]胡海.德國馬克國際化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4).
[6]陳建勇.從德國馬克的成功國際化看人民幣國際化之路[J].黑龍江史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