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剖析《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這部大型歌舞劇的商業演出模式,從民歌傳承與發展的角度,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之中,為桑植民歌的良性保護與發展找到新出路,讓更多的人接受桑植民歌、了解桑植民歌、愛上桑植民歌。
關鍵詞:《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桑植民歌;傳播;新路徑
去過張家界旅游的人一定不會錯過《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高山奇峰為舞臺背景,以山澗峽谷為表演舞臺的山水實景劇,也是目前世界第一臺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山水實景音樂歌舞劇。它取材于中國經典的神話傳說——湖南傳統花鼓戲《劉海砍樵》,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再創造,是世界音樂歌舞劇成功創新的新例,同時是在音樂文化元素和表現形式,在世界音樂中輔之以高科技的舞臺效果使得更加新穎、創新。
該劇投資高達1.2億元,集合了國內最頂尖制作團隊的策劃和創意——由制作了《印象.劉三姐》、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擔任此劇的總導演以及總策劃,由名聲享譽國際的音樂家譚盾擔任該劇的音樂總監,由著名青年作曲家張曉擔綱作曲,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執行編導閔銳擔任執行導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演出專家組的骨干成員設計和安裝燈光音響設備,并由美國《貓王》劇目專家提供演出服裝和道具的咨詢服務。該劇舞臺搭建于天門山下峽谷中,以落差一千多米的張家界天門山為背景,以山澗峽谷為表演舞臺,通過頂級配置的燈光、音響、舞臺機械、數碼影像等設施,并運用特殊設計的視覺特效手段,將音樂、舞蹈、歌曲、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融于一體,給人們呈現了一場宏大而絢麗的視覺盛宴。特別是500多名演員同臺傾情演繹,橫跨峽谷跨度達60米的高空飛橋,奇幻美麗的人造月亮,逼真的漫天飛雪等場景令觀眾連聲驚嘆。劇情高潮部分,天門群峰瞬間被燈光照亮,恢宏壯觀的場景十分震撼,100位身著銀飾盛裝少女組成的民族歌隊聲如天籟,100個小狐仙化身的美艷少女舞姿曼妙,唯美奇幻的舞臺效果美不勝收,其豐富的音樂文化元素和表現形式,令人嘆為觀止。
天門狐仙自2009年9月開演以來,無論是上座率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是一路攀升。該劇接待觀眾超過35萬人次,以其大氣震撼的舞臺場面,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原創唯美的音樂風格,震撼業界,好評如潮。世界旅游組織可持續發展項目部副主任索菲亞女士在看完演出后表示,在《天門狐仙》中她看到了“愛情”。在國家旅游局公布的35個《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一一旅游演出類》第一批名錄上,《天門狐仙》也赫然上榜。2011年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節“影響中國文化旅游的一部旅游演出”金獎出爐,張家界《天門狐仙》喜摘桂冠。
以往在民歌的演繹中,我們更多的是聽到民歌,但一幕《天門狐仙》讓我們觀賞到了民歌的美。《天門狐仙》為張家界旅游增色不少,張家界旅游也為湖南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動人傳說和優美旋律隨著中外游客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與此同時,和湖南花鼓戲一樣根植于湖南的桑植民歌正在頑強的堅持著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在各種文明力量侵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西北部桑植地區流傳的一種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它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先人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品種繁多且內容極為豐富。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農耕時期,經過歷代桑植人的口傳心授,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史料記載的桑植民歌就達一萬多首。桑植民歌在遠古乃至近代的生存狀態中,一直是以一種最自然的形式存在,以最古樸的方式傳唱著,其純粹的自然生存狀態從商業考量上來說幾乎是沒有任何商業利益的訴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桑植政府也開始作出了一些關于民歌傳播的嘗試。先是制定了民歌發展規劃,后又籌資一千二百萬建設了一個大規模的民歌文化廣場,并將民歌廣場建設作為桑植縣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任務。近年來,桑植縣每個月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的民歌演唱會,以此宣傳桑植民歌。可盡管如此,享有“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美譽的湖南桑植民歌卻因受到語言、文化、經濟和地域等多方面的制約,文化競爭力仍顯薄弱,經濟競爭力不夠突出,宣傳推廣上也不夠給力,至今為人們所熟知的桑植民歌僅有《馬桑樹兒搭燈臺》、《四季花兒開》等寥寥數首。
現代文化產業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和現代媒體技術以及相應的各種配套輔助設施的運用。被傳媒利用和接受傳媒技術的改造就成為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當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們正面臨著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洗禮。對于桑植民歌而言,傳統的演唱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聆聽需求,單純的點對點的傳播途徑已經不能適合大眾文化的傳播,桑植民歌在現代表演中借助各種多媒體技術手段己是大勢所趨。對于桑植民歌的亮化改造、包裝定位就成為桑植民歌與時俱進必經之路。桑植民歌想要重新得到關注,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離不開大眾文化的包裝。我們不妨借用《天門狐仙》的成功經驗為湖南桑植民歌重新設計,給這些曾經在大家眼中略顯“土氣”的民歌、山歌披上時髦華麗的外衣,使人們將聽覺轉變為視聽覺,在虛擬出來的聲響幻境中回歸原始,在欣賞民歌表演的同時得到感官刺激。同時,也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之中,為桑植民歌的良性保護與發展找到新出路,讓更多的人接受桑植民歌、了解桑植民歌、愛上桑植民歌。(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湖南桑植民歌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編號:13C107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候碧云《桑植民歌的藝術特征》[J].藝海2006
[2]王沛智、王紅武《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
[3]金平《桑植民歌文化變遷的研究》[J]2011
[4]向佐絨《桑植民歌的現狀與傳承發展》[J]
[5]覃海建《桑植民歌在旅游教學中的實踐和運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6]候碧云《桑植民歌產業化的可行性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