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1949-1984年期間國民經濟經歷了三次大的調整,分別是建國初期對工商業的調整,60年代初期的調整及進一步的調整,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調整。對于國民經濟調整單獨的研究不少見,但是將三次調整綜合研究的學者較少,本文旨在對三次國民經濟調整的背景、調整的過程以及調整的成效的研究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關鍵詞:國民經濟調整;1949-1984;研究綜述
由于三次國民經濟調整對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對當時的就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因此它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所以成果頗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學術論文占絕大多數,相關的專著較少,而且學者們討論和關注的焦點比較集中。主要包括建國初期對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國民經濟調整的原因、調整的開始與結束時間等。郭政平在《建國初期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一文中指出調整工商業的重要意義。韓慈在《1960年初國民經濟調整研究》一文中首先分析了60年代黨的決策模式,隨之系統地分析了國民經濟調整的背景,調整的過程等,最終尋求經驗及教訓。劉友于在其《60年代國民經濟調整綜述》一文中系統的對建國以來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做了系統的研究,總結了各學者的研究成果。張素華對各學者關于此次調整做了述評,她認為研究的不足是1963-1965這三年的國民經濟繼續調整研究欠缺。兼長青在其研究中認為當時的重要舉措“精簡城市人口”對經濟調整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當時的經濟比例失調,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所以糧食供應緊張,精簡人口無疑給當時經濟的調整帶來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阻礙城市進程等負面的影響。所以說目前學術界,關于國民經濟調整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國外學者在國民經濟調整的研究成果中也有不少成果,主要散見在一些著作中,如賈斯柏.貝克的《餓鬼—毛時代大饑荒揭秘》等。
關于三次國民經濟調整研究中,勞動力就業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內研究觀點:建國初期,中國被迫參與抗美援朝戰爭,新的政權還不成熟,當時的經濟為此,黨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如合理調整工商業飽受摧殘,市場很不穩定,各項事業百廢待舉,財力、物力極度緊缺。在這種局勢下,只有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產銷關系。才能促進了勞動力的就業。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財政緊張的局勢下,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統一全國財政開支的措施,把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這樣既確保了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礎上投資于最緊迫的建設項目,以實現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再加上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使得勞動人民獲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
建國初期,由于受到舊中國留下來的問題,如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畸形,資本總量偏枯、官僚資本相對集中并存,城鄉之間與區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等問題的影響,中國人民在1949-1952年面臨著工業凋敝、農業萎縮、交通癱瘓、貿易阻塞、市場混亂的嚴峻經濟形勢,所以當時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再加上1950年又肩負起抗美援朝的負擔。所以當時恢復經濟的困難程度遠遠超過新中國成立以后其他任何歷史時期。所以研究者對此次國民經濟調整有較深入的研究。張紅軍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經濟得以恢復的重要經驗就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中心。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調整,中央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要求重新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國家決定精簡城市職工、減少城鎮人口。1959年-196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暫時困難時期”。當時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恢復國民經濟,對工業管理體制和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作出了具體規定。調整、改進了國家、地方和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了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的恢復和建立。還將很多城鎮人口精簡到了農村,可以說他們以個人利益的犧牲換來了共和國經濟的復蘇。
對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個龐大的就業壓力急需盡快解決的特別困難時期。姜長青在其研究中,對當時調整的背景、過程以及此次調整與經濟恢復的關系做了研究。他認為此次的經濟調整與六十年代的有大不同。此次調整是人民在生活已經有改善的前提下進行,所以不容易被察覺。但是卻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這個階段的調整過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全會。從此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生產力,是一次最根本的歷史性轉折。同時在此時期也討論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它的實踐意義是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調整,1979年中央工作會議制定了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這一討論從基本經濟規律的高度提高了大家對調整的認識,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調整。此次調整分為了兩個過程,1979-1980為第一階段,此次調整重點在農輕重的比例關系上以及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上。第二階段是1981年,此次主要是在基建規模上、財政收支上以及穩定經濟局勢幾個方面為主。當時又由于一些特殊情況,延遲到了1983年。所以建國以來第三次國民經濟調整第二階段為1981-1983年。建國以來的三次國民經濟調整在不同的背景下進行,但是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均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郭政平.建國初期工商業的合理調整[J].教學與研究,1983(03).
[2]王留玉.建國初期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實踐及其啟示[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S1).
[3]柳森.1961年-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研究述評[J].北京黨史,2010(01).
[4]張素華.第一次國民經濟調整研究述評[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01).
[5]姜長青.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經濟調整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
[6]孫志巖.經濟調整背景下農民非農就業問題探析[J].南方農村,2012(06).
[7]姜長青.20世紀60年代初期精簡城鎮人口對中國經濟影響探析[J].古今農業,2011(03).
[8]武力.論建國初期的勞動力市場及國家的調控措施[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04).
[9][美]吉爾伯特·羅茲曼(G.Rozman).《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