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針對當下學生口語表達中存在的用詞不準確、目標不集中、邏輯缺失等現狀,嘗試憑借閱讀文本資源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從依托文本的語言,提升口語表達的準確性;依托文本的矛盾點,提升口語表達的針對性;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語表達的條理性;依托文本的修飾,提升口語表達的生動性這四方面開展實踐,促使學生的口語表達逐步規范,達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語文教學依托文本規范表達口語,是人的內在思想、文化、修養等綜合素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是一個人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因素,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經過長期的調查,筆者發現當下小學生的口語表達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詞不達意,即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往往不能結合具體的語境選擇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運用的語詞不能清楚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二是目標不明,即表達缺乏針對性。對一個話題或觀點,不能緊密圍繞著關鍵內容展開,泛泛而談,內容無法聚集。三是邏輯失當,即缺乏條理。對于自己要表述的內容,學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條理來陳述自己的觀點,言之無序。四是缺乏修飾,即語言平淡。表達的語言不生動,不能打動聽者。
一、依托文本的語言,提升口語表達的準確性
選編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語言表達都很規范、用語相當準確,是學生學習的典范。這些典型的書面語言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提供了素材,同時又為訓練規范的口語表達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較中,領悟語言內容的準確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經過作者和編者精心挑選、細細推敲語言和表達后才定下的,文本語言顯得十分的凝煉而準確。因而,充分挖掘文本的語言,引學生領悟語言表達精準的獨特魅力是教學的目標之一。筆者通過比較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的準確表達。如《燕子》的教學中,采用對比讀、換詞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領悟文本語言表達的準確。
2.在重組中,體會語言形式的準確
文本中典型的語言形式是學生學習、積累的范例。在具體語境中進行語言的重組,引導學生發現、領悟、習得表達形式的準確。將重點內容進行重組,引學生體會詞意的準確表達,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無疑是一條明路。
對于關聯詞“不但……而且……”的理解和運用訓練,本課例摒棄了脫離語境的抽象講解。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它的意思,領悟它的用法;接著利用課文內容進行兩次語言重組,將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后通過遷移,使學生舉一反三,活學活用。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一次次語言重組中獲得鍛煉。
3.在悟讀中,積累準確表達的范式
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習的“靈魂”。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緊緊圍繞著語言文字這根“軸”,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本質所在。而品讀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在品中悟,在悟中讀,在讀中積累,讀是語文教學永恒的話題,也是最能體現語文“本性”的方式。文本的語言文字只是一個范本,它需要積累,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語文學習一定要在品讀中,引導學生積累文本獨特的言語表達。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點,提升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不少課文的作者為了設置懸念或推動故事的發展,經常在行文中鋪設一些矛盾點,包括語意上的矛盾、故事情節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這些矛盾點也正是學生在學習中最能引發思維碰撞,激發討論興趣的導火索。老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點開展教學,為學生搭設表達的平臺,訓練學生口頭表達的針對性。
1.于語意矛盾處辨析,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所謂語意矛盾即作者在文中特意制造的前后語意中的對立點,引發讀者認識上的強烈反差,進而突出表達的觀點。而抓住這些矛盾點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形成他們的閱讀思想和觀點,促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文中有針對性地尋找觀點材料進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2.于情感矛盾中追問,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在小學課本中,有一些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這些矛盾點就敲開了學生的好奇心,引領著他們去文本的語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達的技巧。
3.于情節矛盾中辯論,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所謂情節矛盾是指文本為了凸顯人物的品質,設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對立點,組成了矛盾的情節,這些情節有時與傳統的道德規范又是有矛盾的。抓住這些矛盾點進行辯論,既能使學生有話可說,而且闡述觀點時需要針對觀點在文中尋找依據,很好地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的針對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語表達的條理性
在小學課文中,說明性的課文無疑是訓練口頭表達的條理性的絕好文本,因為其鮮明的結構特點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條理性的內容。除說明性的課文以外,大部分是敘事性文本,在這些文本中都包含著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學生產生角色意識,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1.復述——疏通故事性表達的“脈絡經”
語文教材中,故事性的文章不在少數,語文課程標準也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甚是迷茫,該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這些語言表達的精妙呢?抓住關鍵詞進行復述的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講”的欲望,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只有理清了課文順序,理解了課文內容,消化為自己的語言,才能復述出這個故事。特別是一些很長的故事性文章,學生在復述中就能理解其意,理清其序。
2.解說——習得順序性表達的“小秘方”
解說是促使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為個人語言的有效訓練方法。學完寓言故事,讓學生沉入故事情境,與人物對話;學完成語故事,讓學生依據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學其他歷史故事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故事,對理性又困難的重點內容進行語言轉換,既達到促進理解的目的,又訓練有序地表達。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我們可以依托文本,創設一個表達的情境:如果你就是當時在諸葛亮身邊的一個小士兵,當你經歷整個草船借箭的過程,你會怎樣向身邊的人介紹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述整個事件,融入在整個事件當中你對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學生在準備解說時,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講解的順序,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在口頭表達中內化書本的語言,又促使學生在醞釀和解說的過程中訓練了有順序地表達,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埋下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推理——打開邏輯性表達的“金鑰匙”
推理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思維方式,推理的過程也是訓練表達的邏輯性的過程。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細細去推理的精妙語言,這需要我們老師去細細地挖掘。關注推理性的語言,引領學生細細推敲文本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推理的能力。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學為例,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充分地顯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語言功力。老師可以借助這三次語言,幫助學生學習推理,訓練有邏輯地口頭表達。
四、依托文本的修飾,提升口語表達的生動性
在小學階段,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往往采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引用、對偶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引人入勝。依托文本的修飾,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文本的深淺程度,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步地學習不同的修辭手法,在口語表達中準確運用,就能大大提升學生口頭表達的生動性。
1.善用修辭,提升口語表達的靈動性
小學課文中,一篇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的經典美文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如《威尼斯小艇》一文中“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三個比喻句的使用使小艇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具體可感。
2.巧用詩文,提高口語表達的藝術性
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在文章中引用詩句可使所表達的語言意思簡潔凝練,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達意。如在《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中就運用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一詩句來說明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之快。
在口語表達中適當地運用古詩句,不僅能激活語言表達,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能使聽者立刻“窺”到說話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彰顯說話者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
3.妙用幽默,凸顯口頭表達的趣味性
所謂幽默,就是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方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面對我“碰壁?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的疑問,伯父用了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來回答作者的疑問。在教學時,老師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領悟魯迅幽默的語言,體會先生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幽默的言語,含蓄有力,使人在解頤之余回味無窮,并能得到智慧的啟迪。
在口語表達中,引導學生恰到好處的運用幽默,就能凸顯口語表達的趣味性,化解尷尬,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版.
[2]菅舒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口語交際教學的比較[J].語文教學之友,2008,(05).
[3]林乃源.淺談一年級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11).
[4]賴婷婷.金口才,源于落實訓練[J].四川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