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查法,對籃球教學運動損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籃球運動損傷主要以踝關節、指間關節和膝關節等為主;運動損傷以關節損傷為主要損傷類型;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以身心的準備狀態與應激水平不夠、身體素質欠佳、運動性疲勞和心理因素等為主;運動損傷的預防主要以自我監督和提高身體素質為主。
學生籃球運動運動損傷1前言
籃球運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學校開展得非常廣泛。但籃球運動由于運動強度高、對抗性強、競爭激烈,在籃球教學、訓練和比賽中運動損傷時有發生。本研究試圖從籃球教學中學生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運動損傷后的緊急措施進行研究。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參加籃球學習的286名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06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數理統計法
3結果與分析
3.1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
3.1.1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通過對286名學生的調查分析,有198名學生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籃球運動損傷,運動損傷發生率為69.2%。其中男生139人,受傷率達77.2%;女生59人,受傷率達55.7%,且男生的受傷人數比例明顯高于女生。
3.1.2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種類
調查結果顯示,籃球運動損傷主要有7 種類型,即關節損傷、滑囊炎與肌腱炎、肌肉挫傷韌帶拉傷、腰部損傷、骨折與骨裂,損傷發病率最高的是關節損傷。
3.1.3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部位
籃球運動損傷部位主要集中在踝關節、指間關節和膝關節。其中,踝關節受傷的比例為46.2%,指間關節受傷的比例為18.5%,膝關節的受傷比例為15.0%。可見籃球運動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身體的四肢。
3.2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成因分析
3.2.1 籃球運動損傷的分析
籃球損傷中膝關節損傷的原理:跳起后落地不穩使身體向后側方摔倒或膝關節內側屈曲時內側受到沖擊,使得小腿突然內收內旋或大腿突然外展外旋,造成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調查中得知內側副韌帶損傷遠遠多于外側副韌帶的損傷,這與外側副韌帶較堅固有關。半月板損傷原因,主要是由于間接外力使得屈曲著的膝關節突然扭轉,股骨與脛骨間關節面的正常關系發生改變,半月板受到擠壓或牽扯而受傷。由于籃球運動中的基本姿勢是兩膝彎曲,重心前移,而且運動中要不停的運用急停、轉身、加速、跳投等多種技術,所以膝關節自始至終都處于緊張的運動狀態。
籃球運動中踝關節的損傷原理:籃球運動中的跑、跳以及急停、轉身、變向等技戰術動作都依靠踝關節的動力傳遞。踝關節的損傷極易發生,特別是在躍起爭搶高空球時,落地不穩或下肢力量不足時極易發生扭傷事件,能使人在幾秒鐘之內突然降低或失去運動和行走的能力,嚴重的可導致數月的傷病恢復期,多次的扭傷還可產生累積效應,形成習慣性扭傷現象。
籃球運動中腰部損傷原理:腰部的急性損傷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或椎間關節等軟組織損傷,它是一種急性損傷性腰痛。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它對人體在各種運動中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脊柱在全身負重量最大,其中又以腰骶部的負荷最大,而整個脊柱又以腰部的靈活性最好,穩定性較差。籃球運動中,由于對抗性激烈、隊員相互沖撞或對方動作粗野,使得人體受到外力沖擊,腰部由于保護性反射,肌肉突然發生強力收縮,可導致肌肉痙攣或部分肌纖維斷裂。
3.2.2 籃球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
經統計得知,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1)身心的準備狀態與應激水平不夠。籃球運動的初學者有急于求成、爭強好勝的思想,往往做出力所不及的動作,如果不了解或不注意預防運動創傷就容易出現傷害事故。(2)身體素質欠佳。沒有經過系統的籃球專項訓練,學生身體素質沒有到達相應的要求。動作幅度過大、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造成損傷。(3)運動量安排不當。表現在運動量安排違背了“循序漸進”原則,使局部負擔過重,練習密度、練習時間、練習強度等方面不科學造成損傷。(4)運動性疲勞。運動性疲勞也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籃球教學中,肌肉疲勞時肌力下降,肌肉收縮速度和放松速度減慢,肌肉疲勞后容易導致動作變形, 肌肉出現僵硬不協調,從而產生運動損傷。(5)心理因素。有逃避訓練或比賽的心理,擔憂失敗,有懲罰他人的意向,另外還有生活中的應急因素。過低的情緒狀態或過于高漲的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造成心理波動出現損傷。(6)場地因素。包括燈光暗淡影響視力、訓練的場地粗糙不平或長期在水泥場地上進行訓練造成運動損傷。(7)其它原因。諸如動作粗野、犯規動作、體育教師教學方法不妥、醫務監督不利等均會造成損傷。
3.3 籃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的預防
3.3.1 預防的主要手段是自我監督。體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合理的運用自我監督,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要注意自我調整。
3.3.2 預防的關鍵是提高身體素質。籃球運動中的損傷致因多種多樣,只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對外部致傷因素的耐受力,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案是減少損傷發生的關鍵。
3.4籃球運動損傷后的緊急處理
運動損傷發生后,關鍵是及時救助,切不可驚慌失措,更不可亂搓亂揉,應根據損傷的部位和程度,進行恰當的處理,如就近進行包扎、固定、冷水浸泡等。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 籃球運動損傷主要以踝關節、指間關節和膝關節等為主;運動損傷以關節損傷為主要損傷類型。
4.1.2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以身心的準備狀態與應激水平不夠、身體素質欠佳、運動性疲勞和心理因素等為主;運動損傷的預防主要以自我監督和提高身體素質為主。
4.2建議
4.2.1 科學地安排、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做好準備活動,合理安排運動量,加強易傷部位的保護與訓練。
4.2.2 加強醫務監督,預防過度疲勞。切實抓好教學與賽后的身體恢復。
4.2.3 加強對運動場地建設的投入、管理和維護,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呂立功.山東省高校大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2):207-209.
[2]王樹明,陶寬,宣暄.籃球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的成因及其預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4,10(2):108-110.
[3]張定新.大學生籃球運動損傷的規律及原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31-32.
[4] 運動解剖學.體育學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