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信息技術課集知識性和技能性于一體,具有工具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學科特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更需要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分層教學德育滲透信息素養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到底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是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標?我認為不是。而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有興趣地學習、使學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知識、技能、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于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自主學習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講課內容首先要實用。多實踐操作,少理論知識。中國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曾經講述過學習計算機的問題,他說“計算機對于絕大部分人重在實用,對于它的軟、硬件理論部分,非專業人員可以不必要求。”計算機教學它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它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比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要更新得快。中學生的信息基礎都很差,側重面主要在于使用,讓學生掌握一些計算機操作的實際技能,這既符合該學科的特點,又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要求,從而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網頁設計教學時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個設計非常獨特、文字、圖片、動畫、背景非常漂亮的個人主頁,內容有自我介紹、個性特長、興趣愛好、Flash動畫欣賞、留言板等。學生看了贊不絕口,個個躍躍欲試。于是我抓住學生們的這種求知欲,授課題,事半功倍。及時把做個人站點這部分內容的重點、難點授完然后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嘗試做一個個人站點的主頁面。這樣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審美、文采等才能,利用網絡資源,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然后挑選好的作品放在校園網上供全體師生欣賞。
三、利用分層教學,實現共同提高
有的班里,同學們的信息知識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家中有計算機已經能夠熟練操作,而有的學生連計算機都未曾碰過,這樣就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因學生水平不一,極易造成重復性教學,不僅浪費學生時間,也會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消化不了”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采取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點等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小組長協助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提倡同組同學要相互幫助。最后,以小組的學習目標達成為標準,作為小組評價和獎勵的依據。這樣他們在學習中不但能充分地感受到同學間的友誼,也進一步培養了他們間溝通、合作的能力。
四、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要求教師“要在計算機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即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及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知識是基礎,德育教育是教學的優先目標。
1.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信息技術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研讀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要素蘊藏于知識講解內容中。譬如,在word“制作賀卡”的任務中,讓學生制作給同學朋友、父母親人的賀卡,籍此進行友愛、親情教育;在PPT的講解時,讓學生收集有關長江的資料,在《長江之歌》的雄渾背景音樂中、在圣潔的雪山、絢麗的風景、悠遠流暢的沿岸概貌中,讓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感油然而生。
2.在習慣上滲透德育
學生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養成好習慣終身收益。雖然我的信息技術課每周只有一節,但在課堂上特別是在上機實踐過程中,我會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設備,強調正確規范的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譬如,讓學生按照學號對應機號入座,上課過程中責任到人,如因人為因素引起機器故障的則全校通報并照價賠償;上完課后正常關機并把板凳安放整齊,每節課每一列的一位同學最后進行檢查和調整。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及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
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著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發展。
總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習慣,必須持之以恒,一點一滴,長年累月,促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成長。信息技術教師也需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以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張行濤,郭東峽.新世紀教師素養(第2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2,(7).
[3]李柏泰,岑國禎.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