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心理學》指出個性差異指人們之間在穩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主要包括個體在氣質、性格和能力各方面的差異。個性差異不僅表現為個體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點,如音樂能力、美術能力;而且也表現為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如智力高低。由于個性差異才形成個體心理面貌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學生數學作業個性差異批改評價一曲《江南style》紅遍全球,一位帶著墨鏡跳著騎馬舞的“鳥叔”讓國人老少皆知,競相模仿。鳥叔由心而發、不拘一格的舞蹈動作,在歌曲的伴奏下顯得自然、個性,引起觀者不由自主地共鳴而躍躍欲試。用此來觀教學中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和評價,還真有借鑒之處。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的學生是生命的個體,在學習生活中凸顯出個體的個性和必然存在的差異。學生的作業也同樣客觀存在這一特點。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的行為取決于其個性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師面對的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行為表現的多樣性與個性差異的關系,對每一個“獨特”的學生采用適當的措施。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學活動只有在尊重和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同樣,在批改評價學生作業時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要因材施“改”。先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設計作業批改要求,再用具有個性化的、多形式的批改評價方法,分類指導批改學生作業。
分層批改評定學生作業。根據班上學生的個性差異,先將學生作業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學習優異的學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學習吃力的學生;再分別設定相應層次的作業批改標準。A層評定標準是保質保量完成所有習題,并提倡有獨到見解的多樣解答方法,正確率在95%以上的為合格;B層評定標準是必須完成基礎題和部分提高題,提倡完成所有習題,基礎題正確率95%以上,提高題有選做,正確率80%以上為合格;C類評定標準是必須完成基礎題,提倡嘗試提高題,基礎題正確率80%以上為合格。同時還有加分政策:A層作業一題多解的在評定時可將作業評定為優秀;B層作業完成所有習題且正確率90%以上的,可評定為優秀;C層作業基礎題全對或嘗試提高題并有正確的可評定為優秀。這樣的分層批改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覺得既有擔子壓肩頭,又不會感覺過重。所以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各取所需,讓學生樂于接受作業任務,完成作業的效率均有提高,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除了對學生作業進行分層批改外,在批改評價時的形式方法也十分重要。
批改學生作業實際也是學生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那一本本帶著個性和生命的作業時,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差異,要正確把握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正面激勵引導為主,以誠相對,實事求是,批閱的形式亦可多種多樣。可以是傳統的勾叉、等級,也可以是勾畫、圈點,還可以是表情、評語。當然,有時也可小幽默一把。在學生作業批改過程中,個性化地批改和評價更能顯現教師批改作業的意義和作用。
1.激勵評價。“教育藝術的本領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家布魯納這句話應該可以詮釋激勵性的評價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舉措。及時有度地呈現激勵性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尤其是學習吃力的學生,更要多加激勵。如“你的解題方法很棒,很有想法。”
2.拓寬思維。作業不僅僅是反饋學習效果,其實它也是教育教學的延伸。數學作業的批改不僅要判斷對錯,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批改數學作業時,教師不僅要留意學生解題的對錯,更應注重充分挖掘習題的智力因素,適當使用一些精妙之語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激起進一步思考的欲望。如“此題你必還有高招,我們拭目以待!”“再想想……只差一步了!”
3.指錯引導。在批改數學作業時,當有學生出現觀察、分析、計算或判斷等方面的錯誤時,教師就要給予批語,一語道破存在的問題,先指出其錯誤之處,并在旁邊寫上適當的批語,引導學生思考正確解法。如“同學:請慢點,再仔細讀讀題目,再想想。”
4.幽默激趣。當學生出錯時,運用幽默的語言委婉地提醒,比嚴肅地說教更容易讓人接受;當學生有出色的表現時,用夸張的語言來贊美,學生會歡欣鼓舞,興趣倍增。因此教師的批語應該具有藝術性,特別是對作業較差的學生,批語更要注意藝術性和啟發性,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我可不希望看到三蹋糊涂減二蹋糊涂的作業喲!’‘請讓你的字站直,好嗎?’‘你難道真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十竅通了九竅的學生?’”
5.犀利評判。犀利評判主要是針對容易驕傲或學習數學意識不強的學生,他們經常出現一些不該犯的錯誤。評價他們的作業時就要嚴格要求,不能任其發展,要“快刀斬亂麻”,切中要害,及時培養學生良好地學習習慣。這樣的學生我一般都是面批面改,當面指出,嚴加“批評”。
6.作業“T”臺。每個月都舉行一次作業“秀”。將作業擺成“T”臺型,展示評比學生的作業,對優秀作業進行表彰并拍照公示,表揚作業有進步的學生,頒發進步獎。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也是對不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的一次激勵。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學生的作業其實就是生命的個體。尊重個性差異性,個性化分層設定不同的作業評價標準;正視個性差異性,用個性化地有針對性的作業評價方式評價每一本有生命的作業;運用個性差異性,會為我們的數學教學增添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