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資源的拓展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打開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以課內帶動課外,以精讀帶博讀,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寬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拓展性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無度拓展,本末倒置;無序拓展,適得其反;無效拓展,天方夜譚等,基于此類問題,我們認為有效拓展應以本為本,開枝散葉。
語文教學小學生閱讀拓展拓展是新課改倡導的新的教學理念之一,在課標的新理念下,更多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們決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讓拓展成為形式。拓展的時機、拓展的內容、拓展的寬度和深度……都要圍繞文本來展開,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期待閱讀,課前有效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里的“閱讀期待”,是閱讀過程的環節,它是閱讀的一種期望和意愿,是發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積極探索的一種心理狀態。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文質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學生正是在品味語言魅力的同時,與作家進行著親密的接觸。如教《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之前,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鋒》,收集有關雷鋒的名人軼事了解雷鋒,學生被雷鋒的行為打動,受雷鋒的精神感化,再配以傷感的音樂引入主題,學習這篇文章,言真意切,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雷鋒助人為樂,做好事不留名的崇高品德。拉近了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穩穩地奠定了教學的基調,他們想說,要說,樂說。
二、反哺文本,表達方式拓展
朱作仁先生說:“沒有模仿就沒的創造,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在模仿中不斷增加創造因素,在創造中難免有模仿的痕跡,即使作家也不例外。”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表達形式的學習模仿,文章、句子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有必要選擇那些和課文表達形式相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1.模仿練筆
表達方式的拓展練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生練筆,一方面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寫完事通順的句子,一方面以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內容一事一句的寫話訓練。開始時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只要學生能有依可循就可。如教一年級上冊《自己去吧》一文有一個典型的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山那邊的風景很美,自己去看吧。”以此,對學生進行句子拓展訓練。學生就寫了“店里的書很多,自己去看書吧。”“那里的草很多,自己去拔吧。”“筆的顏色很多,自己去選吧。”這樣的拓展訓練看似比較簡單,卻是創新的起點。
2.對比感悟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教師要善于選取想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讀物加以對比,促進知識的類化,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品析能力。再如,教學古詩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學生從更多的感性材料、感性事例中悟出詩人的表達方式。學生在朗讀、理解詩的大意后,學生對詩人借“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等來襯托自己的愁緒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豐滿文本,空白處拓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文字是一種符號,文字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包含了許多方面的“不確定”與“空白”。所謂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沒有寫出來或是沒有明確寫出來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蘊空間。每一個文本,都包含無數的未定之處——空白。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抓住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點展開拓展,進行訓練,促進學生感悟。我們現下的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其中所選的課文無不是高度凝煉的經典之作。但有些課文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單靠僅有的教材內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是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理解的,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為了表現的需要,常常運用“留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給讀者以思考、想象的余地。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空白處,來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的作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默讀五、六自然段,然后說說課文分別寫了誰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學生很快找出答案。當學生把文中介紹的都說出來之后,再要求學生想想還有哪些人也需要乘小艇去學習、工作等等。學生稍加思索,有的說:“醫生乘坐小艇去醫院上班。”有的說:“父母帶著孩子們乘小艇要去超市買東西。”有的說:“游客們乘小艇欣賞威尼斯這座水城的美麗風光。”……當學生說完,教師總結道:“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小艇,小艇發揮的作用可真大。這也展示了威尼斯這座水城特有的風光。教師充分利用這些“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馳騁,對感悟文章的主題有很大的幫助,在想、說當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再如,《筍芽兒》一文中“筍芽兒終于鉆于地面來了。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麗!桃花笑紅了臉,柳枝搖著綠色的小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唱著——”這里的省略號省了其他的一些春天美好的景色。
四、以本為本,課后延伸拓展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語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節選、縮寫。以此為契機,所以,即將學完一篇課文,而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要針對性地向其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如魯迅先生《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學完課文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教師便將《故鄉》推薦給了學生。把學生從課內帶到課外,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如學完安徒生的《丑小鴨》,學生了解安徒生是丹麥童話作家,知道他創作了許多的童話故事,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從而拓展出《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童話故事。教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讓學生知道李白遠在他鄉對家人和故鄉的思念。了解他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引出他還曾到過我們天臺山,為我們天臺的山山水水淋漓揮灑,寫下了被世世代代所傳誦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文本的拓展不是時尚點綴,我們不能為拓展而拓展,為搜集而搜集。與所有的教學研究一樣,拓展閱讀的實踐研究同樣應該避免盲目性、隨意性,要講求有序、適度、高效。語文課堂拓展要以“有效”為第一追求。要達到有效,就需要教師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根據文本教學的需要,精心篩選拓展內容,悉心挑選拓展形式,適度控制拓展容量,準確把握拓展時機,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學的環節中來,成為文本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拓展才能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1]魏英魁.如何從教材向課外拓展.小學語文教學,2007.
[2]鄭冬梅.利用教材,拓展寫話訓練.教學月刊(小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