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實施,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重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學法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主動性,有效地改進教學質量。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出發,對情感教學法的概念做了介紹,并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做了詳盡闡述,希望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情感教學法小學語文應用一、前言
情感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來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情感教學法的實現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步:(1)教師指導。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好情境教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引導學生猜測。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對學生進行本節課相關知識的引導提問,從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正確判斷;(3)注重閱讀。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本節課內容的判斷進行文章內容的閱讀。通過閱讀仔細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4)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文章進行仔細閱讀之后,教師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談談自己對文章的看法;(5)教師講解。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文章的理解難免會存在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對本篇文章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正確的情感。
二、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要制定好教學計劃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要利用好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有效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教學內容展開之前就能對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有所了解,以此促進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深入學習,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首先要確保自己對文章內容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對于文章內容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有深刻感悟,然后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易于接受本課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輔助教學等,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思想情感。
2.教師要選擇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剖析
語言的魅力是無限的。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除了要對整篇文章進行講解以外,還要注意加強對重點語句的剖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這些語句進行背誦,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感受語言魅力,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有極大幫助,能夠為學生以后更深入地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重視重點語句,體會這些句子的特別之處,并加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感悟,對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有很大幫助。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制造優美意境,與文章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體會文章作者要流露的情感。
3.教師可以借用示范性朗讀使學生體會文章意境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一般是通過學生朗讀,然后為學生指出缺點和不足之處來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學生對于文章的體會并不深刻,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明顯。其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親身示范的形式,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用充滿深情的語調為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感受文章意境,體會作者所要表露出來的情感。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誦某一段文章時,可以文章作者的語氣,對文章內容進行深情朗讀,并鼓勵學生進行真情模仿,體驗意境,有利于學生準確體會到作者的心情,從作者的角度引發對文章的思考,使學生對文章要表達情感的理解正確而又深刻。
4.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根據文章內容創造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情境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積極為學生營造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使情感教學的實施更加順利。同時教師在制造教學情境時要保證所制造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幫助學生體會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教師還要充分注意利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排練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體會文章意境。這樣,無論是學生中的表演者,還是觀眾,都可以身臨其境,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作者情感都有極大幫助。
三、總結
總之,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情感教學法,有效地改進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慧.試論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187-188.
[2]楊昌紅.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法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245-246.
[3]郭二茹.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