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標之一,小學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質疑、求導中,在大膽想象中,在語文實踐中形成創新意識,開發創新精神。
創新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領導人如是說。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語文又是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這就給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創新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呢?
一、培養教師創新意識,營造寬松教學氛圍
同為一堂美術課,第一位教師在黑板上先示范畫一個蘋果,然后以是否像教師的示范畫為標準,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認真的評價;第二位教師在講臺上放一個蘋果,讓學生自己畫,然后耐心地逐個講評,提出學生的不足之處;而第三位教師則是每個人發一個蘋果,放手讓學生自己畫,如果看到學生畫得像胡蘿卜,不是批評他信手胡畫,而是鼓勵他,希望他深入思考,探討能否種出長得像胡蘿卜一樣的蘋果。顯然,第三位教師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循著思路進行獨立思考,從而獲得遠非常規教學所獲得的能力——自我判斷和決策的能力,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
這個故事意味深長。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語文教師更應如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其次,教師應該熱愛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多向思維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二、因勢利導學生的“第一印象”見解,鼓勵質疑問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和創新的動力。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有新鮮的感受、獨特的見解。盡管有時這種見解是幼稚的,甚至是不成熟的、錯誤的,我們還是要及時把學生的“第一印象”見解予以肯定,因勢利導。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其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習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
可見教學中通過質疑、批判,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要求各組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向其他小組挑戰。這樣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從“不敢問”到“勇于問”,達到學中問、問中學的效果。
有的教師生怕學生質疑會打亂教學思路,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處理,所以不敢、不愿讓學生質疑,這是沒有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的緣故。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安排質疑時機,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如《跳水》一文,針對船長命令和威逼孩子跳水,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求異點展開發散思維:“孩子的處境是多么危險呀,你還有什么不同的辦法讓他趕快脫離危險嗎?跳水難道沒有危險嗎?”學生聯系插圖與生活實際想出了多種辦法,如水手們馬上張開救生布,接住孩子;張開帆布,讓孩子順著帆布滑下來……并說明跳水時的各種不安全因素。讓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于探討余地較大,更要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并且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
三、啟發豐富的聯想,凸現學生主體創新的個性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學生頭腦中積累有關事物的表象,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展學生潛在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后,我先播放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賞海底的奇特景象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然后提出:假如你能到海底世界去,你會干些什么?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后,眾說紛紜,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要在海底修建一個村莊;有的要在海底設一個魚類醫院,有的要舉行生日舞會,和美人魚一起跳舞;有的則要馴服鯨,讓鯨做自己的好朋友……這樣的相像既凸現了學生的個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是毋庸置疑的,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的啟發學生豐富聯想的同時,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其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必須定位在“激趣、啟思、導向”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變換角度,充分地利用學生的原有知識,創設思考、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決不能越俎代庖。如在教學《游子吟》這首詩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詩、感知,然后小組討論,再播放自己制作的課件,配上《游子吟》的歌曲,讓學生結合母親對自己的關愛,進行體會,討論詩中所表達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然后適當點撥,結果學生對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深有感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注重求異思維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突破課堂的局限,樹立大語文教育觀,使語文教學真正與廣闊的社會大環境聯系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與實踐機會,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如春天到了,我組織學生開展“找春天”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來介紹春天。同學們有的畫春景圖,有的寫短文,有的寫小詩,有的編歌詞唱春天,還有的利用對話的形式向大家介紹春天。這樣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起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還要明確“求異”與創新的關系,沒有“求異”就沒有創新。教學與實踐中,教師還應把握能撞出學生智慧火花的環節,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知識的局限,展開思維發散和求異活動。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教師拓展:皮球掉進人無法進入的窟窿里如何取出?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用《烏鴉喝水》所受啟示,用水灌進窟窿讓皮球浮出來,這方法好嗎?還有別的方法嗎?我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從求異點展開發散思維。其結果:學生認為方法雖好,但不足取,用鉗子夾、讓小狗進去、用吸塵器吸等辦法應用而生,然后可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動手試試。這樣把求異思維與實踐活動接合起來,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探索,從而發展他們的創造潛能。
總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創新個性,求異求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