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產生的情感,對認知活動有積極的動力作用。情感積極,學習動力強,學習行為就自覺和勤奮,最終使學習質量提高。所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既是教學的目的,又是教學完成各項任務的手段。教師應重視和運用這一規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
學習情緒創新精神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所謂課上得有趣,也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或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識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由此看來,學生在課堂上有高漲、激動的情緒,思考、認識、感受和體驗才會是深刻的。我們也就不難想象有些教師教得很辛苦,但學生學得很被動的原因了。優秀教師的課堂是師生雙方積極活動,教學環境氛圍活躍,教學效果理想。這是因為他們指導思想明確,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能力及個性。
一、創設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教學情境
教師工作最大的特點在于:他面對的是有思維、有情感的生命個體,教師勞動的價值是通過學生能力的發展間接地表現出來的,這個包含著復雜思維過程的勞動無疑依賴于師生間的相互關系。如果師生感情相通,思維同步,認知行為協調一致,就必定產生一種既充滿愉悅感、信任感,又富有情趣、富有刺激的良好教學情境。反之,教學氣氛淡化,學生就會喪失積極的學習情緒。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學生才能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我們發現低中年級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潑,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回答問題,愿意展示自己;而到了高年級,學生往往以傾聽為主,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好像是死氣沉沉。那么從事高年級教學的教師就要巧妙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比如,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考慮到周總理的事跡與學生當前的認知有一定距離,首先預習時布置學生查找關于周恩來總理的資料,上課時請學生小組交流;之后出示了《一夜的工作》及總理24小時日程表,讓學生了解總理是如何日理萬機,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在此基礎上,再放情景錄像,配樂跟學生一起朗讀課文,一起抒發失去總理的巨大悲痛,一起抒發對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這時師生對望,都是淚流滿面,仿佛都置身于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人群中。我想這就達到了最佳教學效果吧。
由以上例子,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在閱讀教學中,應大力提倡把教師生動規范的語言、工整優美的板書、熱情的微笑、真摯的愛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貫穿教學過程。
二、優化學習心理,形成學習的積極情緒
多年來,不少教師在各科教學中,仍然把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了教與學之間漠不關心的“隔膜”和“鴻溝”。因而也給喚起學習情緒帶來了很大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應做到: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傳統的教師的學生觀有種種表現:如總覺得學生調皮搗蛋,不好對付;總認為學生會與教師故意為難;有些教師忽略學生的獨立性,只是要學生當“聽話機”。今天,許多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識到,愛生,首先要對學生有個正確的看法,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學生觀”,那么,熱愛學生就沒有一個可靠而鞏固的理性基礎,就會有任意性。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觀,要看到學生尊敬老師,聽從教師的教導,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于教師,這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特點;同時也要看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學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精神營養,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思考、分析,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傾向和獨立的要求,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承認學生的這一根本特性。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的前提和基礎。要看到“向師性”和“獨立性”的統一。惟有如此,教師才能出色地完成所擔負的任務,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其次,要注意學法的指導,使學生會學。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寫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傳統的教學中,比較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已經形成的知識,滿足于讓學生了解一些現成的結論,而忽視方法和方法論方面的教育,“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法仍比較盛行。隨著知識的爆炸,在有限的教學時間,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學,學生的負擔豈不越來越重?人們常說的要教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就可以更好地駕馭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留美博士的兒子從中國轉到美國后,老師給他布置的第一道作業是“運動后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心跳”的研究課題。本來,按照中國的教學法,老師完全可以用幾句話就講透結果,但美國老師喜歡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學習過程。博士的兒子對這樣的作業感到很新奇,回家后忙不迭地測脈搏,作記錄,最后畫出一個運動后恢復心跳的曲線圖,他很認真的涂上顏色,并寫出了研究報告,拿到學校給同學展示曲線板,宣讀自己的報告。讀后心中一震: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多少能力呢?不僅知識在心靈扎根,學生的活動能力、測試能力、計量能力、寫報告能力、演講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和培養。尤其是,如此大的作業量,學生卻津津樂道,毫無負擔的感覺,還給學生讀書的權利,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算是抓住了語文教改的“牛鼻子”。
為了培養創新人才,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人類已經形成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不僅要引導學生懂得一些現成的理論,更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結論是為何獲得的。只有使學生在掌握現成知識的同時,努力去發展新知識;去了解現成結論的同時,又會設法去突破現成結論,才能最終有所創新。
三、把參與教學活動變為學生的主觀需要
學生樂于參與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因素和積極情緒表現決定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以及他對這種參與的主觀需要的程度。因此學習興趣對教學,對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動機是有知識的直接興趣引起的;到中高年級,學生的主要動機則是有間接興趣及自己對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觀需要雙重引起的。所以,要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必須從興趣和需要雙重培養抓起。教師要自覺地把教學目的變成學生的學習目的,強化這種目的既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又可把參與教學活動變為學生的主觀需要,使其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產生的情感,對認知活動有積極的動力作用。情感積極,學習動力強,學習行為就自覺和勤奮,最終使學習質量提高。所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既是教學的目的,又是教學完成各項任務的手段。教師應重視和運用這一規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